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移动观察(ID:mobileweb),作者:曾航,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昨天有个年轻人向我请教写作的技巧,今天我想花点时间系统性的写一篇文章,讲一讲自己这些年来的写作技巧和写作心得。本来我准备写一个公司内部的培训教材,后来想一下干脆把我总结的一些写作技巧发出来,抛砖引玉,没准能收获更多的认知。


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新闻,老师讲的有专业的采访和写作课程,我的基础写作的培训最早来自大学课堂,同时要经过苛刻的考试才能拿到学分。后来到了报社工作,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一个实习记者要上手,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实习学习,这个过程非常宝贵,也是我最早的社会实践。再到后来,自己在自媒体上写东西,也写了几本书,如果想要再提升,就要靠自己的悟性,同时与一些顶级的写作高手交流,不断进化自己。


如果你的工作与文字有关系,比如从事媒体工作、广告公关文案工作等,希望这篇五六千字左右的总结,能够帮到你。如果你是一个爱表达,偶尔喜欢写一点东西发表在网上和其他人交流分享的人,相信这篇文章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给年轻人的写作课,曾航/ 文


细节质感


一个稿子好不好看,很多时候是由细节的质感来衬托的。想象一下你去家具市场买家具,摸到实木的橡木质地的家具或者胡桃木做的家具,和你摸到一个劣质三合板做成的家具,质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价格也差很多。同理,稿件的细节是否丰富、具体,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档次和感受。


细节质感,我们把开放的问题封闭化,就是要有具体的场景,包含具体的时间、人物、地点,和他们所包含的细节,颗粒度越细越好。有细节质感的段落,往外很适合做一篇文章的开头,因为它往往是引人入胜的,吸引人愿意往深处读下去。当你的稿件不知道用什么开头的时候,用一段充满细节的引人入胜的细节特写来头,往往是没有错的。


上周我读到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篇很棒的文章,写国美黄光裕的,它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国美总部北京鹏润大厦36层,创始人黄光裕坐在会议室中心圆桌的主位上,左侧的手机放在支架上,屏幕上是实时变化的股票信息,右侧是茶杯和会议资料,此时黄光裕盯着平放在桌上的Pad,玩着游戏《愤怒的小鸟》。


会议现场是在2021年10月下旬,国美内部连续开了5天的高层会议,他们车轮战一样讨论关于国美全零售生态共享平台目标和实施路径。打着游戏的黄光裕,身体端坐,左腿压在右腿上,坐在一众国美的高管中间。


根据国美官方微信号,除了黄光裕之外,参加会议的高层还包括时任国美零售控股执行委员会主席魏秋立、国美零售控股投融资委员会主席周亚飞和国美零售控股高级副总裁黄秀虹。他们坐在会议室的中央,周边参会的包括国美零售控股全体管理层和国美控股集团相关公司负责人,国美零售全体中层干部都在线参会。


黄光裕一边看股票一边打游戏的场景,也被很多国美中高管理层看在眼中,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中大部分人此前没有接触过黄光裕,更没有契机近距离观察这个神秘的老板。“4个多小时的会,整场他都没说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一位同黄一起开会的国美前员工向《中国企业家》表达了这种幻灭感,“他没回来之前,一直感觉挺传奇的,跟他开了一次会就感觉一言难尽。”


这个开头就是充满了细节质感的,例如地点的描写,它细致到了“国美总部北京鹏润大厦36层的会议室中心圆桌”上,这既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让文章充满了可信度,这个文章用了大量这样级别的“原材料”,就相当于你在用高档的黄花梨木在打造家居,那么文章的品质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你来不及去做深度的采访,但是又想使用充满了细节质感的段落,还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去当事人的回忆录当大量寻找细节。


例如上周我们写一篇讲要不要自建工厂的文章,换了几个开头都不是很满意,后来我在微信读书里面搜索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的自传《鞋狗》,我想耐克公司是在中国最早开始外包工厂的跨国企业之一,在他的自传当中搜索“工厂”两个字看看会出来什么,果然出来的细节超出想象,我把这些材料稍微加工了下,开头这样写道:


“1980年7月,耐克公司创始人菲尔-奈特收到了中国方面的回信,邀请他们访问中国大陆。对于这个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很神秘的国度。临走前他花了好几天时间恶补中国历史:义和团运动、长城、鸦片战争、明朝、孔子、毛主席……


他带着团队去了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十三陵,但是最吸引他的是中国那些成本低廉的工厂。他们坐火车去了离北京很远的乡镇,菲尔-奈特回忆道:这些工厂一个比一个落后,他们破旧不堪,锈迹斑斑,最重要的是,这些工厂非常脏。鞋子会从生产流水线上滚下来,沾上污渍,而且是大片的污渍,没有任何预防措施。工厂根本没有整洁的总体感觉,也没有真正的质量监控。当我们指出一只有瑕疵的鞋子,管理工厂的官员们会耸耸肩说道:“照样能穿。”


中国人用烤鸭、海胆和茅台酒招待了这群美国来的运动品大亨,他们很快看到这些落后的工厂的巨大潜力,尤其是这里的成本当时只有在日本和韩国的几十分之一。在登上飞机回家之前,菲尔-奈特和两家中国大陆的工厂签了合同,正式成为过去25年内能在中国大陆合法做生意的首家美国鞋商。很快,位于中国广东和福建的制鞋工厂开始为耐克代工运动鞋,没过多久,中国大陆就成为了耐克最主要的制鞋生产基地。耐克巅峰时期一半以上的鞋子都在中国大陆的工厂代工制造,而中国的工厂也帮助耐克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运动品公司,一年售出数亿双运动鞋。”


这样充满场景细节的描写,往往能让读者迅速身临其境,它和电影里面的特写镜头本质上并没有两样。有一个稿件写的很不错的朋友告诉我,他现在每天仍然保持看一部电影的习惯,所以读他的稿子,往往有一种电影化的叙事感觉,比较轻松畅快,很适应当下的阅读环境。


理论深度


文章有没有深度,很重要的是看你的稿件有没有一些深度的理论作支撑,这个我们称之为“理论深度”。


这里我很推崇吴晓波老师讲的读书方法论“多读经典,少读流行”。我们以商业写作为例,其实真正称得上经典的著作,可能一共就是那么几十本,例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保罗-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等。


当你觉得自己的文章缺乏深度的时候,到这些经典里面去寻找“理论深度”总是没有错的,你需要做的只是把某本经典著作当中的某个理论,变成几百字的一个“零件”,组装到你的文章当中去,文章的品质感马上大幅提升。


当然,要写出有理论深度的文章,前提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同时有一帮认知水平很高的朋友。很多时候,一个人在一个行业的观察和见解,10年的功力,可能就是浓缩成一两句很精辟的话,假设你有一帮这样的见解水平很高的朋友,把他们对某个行业10年的见解,变成你的文章当中的一段话,你的文章的理论深度自然也不会差。


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是一种进阶的写作方法,并不适合很多新手,但是一旦你掌握了宏大叙事的方法论,你的文章很快就具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高级感”。


所谓宏大叙事,我个人的定义是将世界看成是某个连续不断的整体,并做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比。


最早开始接触宏大叙事,是从一批“汉学家”那边。比如史景迁、魏斐德、费正清、李约瑟、傅高义等。之所以他们写的东西常常给人一种宏大叙事的感觉,是因为他们的身份自然决定了他们常常会做东西方的对比,同时把他们放进一个更长远的历史长河里,思考世界的连续性,例如从古罗马、秦朝和儒家经典当中寻找今天世界发展的脉络。


比如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就是一种典型的宏大叙事,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可以看出,李约瑟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近代的西方工业化看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实体,放在一起做了跨越时空和空间的对比,由此产生极其丰富的思辨空间,影响了无数人,这就是宏大叙事的魅力。


例如吴晓波写《激荡三十年》,经常会把改革开放以后的某个企业家,和100多年前的胡雪岩、盛宣怀的命运做一些对比,他把商业文明史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做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比,由此激发人们对于企业家群体的深入思考。


秦朔写的一篇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则不能获救。”


“余观列强致富之原,在于实业。今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


这是1912年4月17日,孙中山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上,铿锵有力的两段话。在他看来,实业就是“机器生产之事业”。


此后十余年,孙中山不断呼吁,“盖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需,文明进步必赖乎此。”“国人苟能多一实业,则国家多一分之富矣。”“长治久安之道,当以发展实业为先。”


百余年后的中国,早已从极贫之国变成世界工厂。而实业主义的历史音调,也被赋予了新的主题和节拍。


这个也是很典型的宏大叙事,由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念中对于工业实业思想的阐述,追溯到百年后中国的世界工厂,跨越百年的时空对比,给人带来很强烈的厚重感。


模块化写作


很多新手常常会感觉,自己写稿很慢。其实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我在报社实习时写的第一篇稿件,足足写了快一个月,写的很慢。但是等我从报社出来的时候,最快的时候半个小时就能写完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这个当中的生产效率提升,有没有什么窍门?


我自己的心得是把一篇文章看成是拼一个乐高积木,用模块化写作解决写作效率的问题。


假设我们要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文章,它大概是有几十个段落组成的,那么每1~3个段落,可以看成是一个零件,写作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先生产零件,最后组装的过程。


零件要尽量标准化,通用化,这样其实你写不同的文章,可以在零件中自由组合。


这就好像在软件开发当中,现在流行中间件,例如游戏引擎就是一种典型的软件“中间件”,不管你是开发的三国游戏,还是西游的游戏,还是西方魔幻题材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场景设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游戏的源代码,也有大量重复的地方,那么游戏引擎其实就是提供一套中间件,让你不管开发什么游戏,都是站在一个巨大的代码库上,不是从0开始,从而大幅提升了开发效率。


同理,当你写稿积累了大量“乐高”的基础素材件的时候,你的每一篇文章,也不是从0开始,直接拿标准零件来做自由组合拼装,你的写稿效率也会大幅提升。基础件的扎实程度,决定文章的品质感。而组装的水平,决定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


要当一名优秀的文章结构设计师,最核心的提升是学会拆文章。我记得当年在报社的时候,很多稿子写的好的老师,电脑里面都长期存着他们看到的优秀稿件,找不到灵感的时候,就把别人写的优秀稿件拿出来拆一下结构。


这边我比较推荐大家阅读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例如《人类群星闪耀时》或者《三大师》,或者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还有普利策奖的作品合集《新闻与正义》等,这些都是值得反复去拆解结构,学习里面的方法论的。


怎样写人物


人物写作,是所有写作当中写作难度较高的,也是最精彩的。因为人物往往充满着人性的复杂面,要想把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写出来,需要很深的功力。


这里我推荐大家去看一本讲神话故事写作套路的经典书籍,《千面英雄》,作者搜集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的神话故事,发现套路大同小异。后来好莱坞很多电影编剧和导演把这本书用做教材,用于表现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


大概来说,全世界的神话故事模版大致分为启蒙—启程—考验—归来几个环节。


启蒙指的是主人公找到某种隐藏着自己身心深处的某种渴望的东西,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例如蜘蛛侠的主人公被蜘蛛咬了一口,或者亚瑟王拔起了那把石剑,或者唐僧受到观音菩萨感化,或是金庸小说里的某个主角在悬崖底下碰到某个白胡子老头,或是机器猫里的大雄在抽屉里碰到穿越而来的哆啦A梦……他们内心深处某种隐藏已久的使命感被唤醒,准备开始一段伟大的旅程。


启程是主人公开始进行一段伟大的历程,他们在启程初期往往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某种坚韧不拔的气质,初期的时候事业推进往往非常顺利,让他们迅速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超凡气质。


考验是指英雄人物遇到考验,或是被出卖,或是被背叛,或是遇到某个难以对付的对手,或是遇到某种无法抗拒的天灾,使他的英雄历程遇到阻碍,没有任何成功是一帆风顺的,这时候往往是整个人物描写当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期,是最跌宕起伏的情节。


归来是指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打败了最大的 boss,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事业的巅峰,然后主人公开始回归正常的生活,重归平静。


这个经典模型,是许多伟大的人物写作的标准模版,值得很多作者去反复琢磨推敲。


尾声


刚才我讲的这几个写作技巧,适合不同阶段的人群。假设你是个刚入行的新手,可以考虑从“细节质感”最先入手,先尝试把一小段场景化的细节描写写到位,这个其实上手难度并不高。如果你是一个有所积累,读了很多书的中级写作者,可以考虑在“细节质感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理论深度”,让文章更有厚重感。而如果你是一个从业10年以上的老鸟,则可以考虑把握“宏大叙事”,让自己的文章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气势感。而模块化写作,则适合每个阶段的写作者,它有助于提升每个人的生产效率。


写作总体来说是一个需要天赋的事情,这就好像足球里面的梅西,真的是100万人里面出一个梅西,梅西退役了,再出下一个梅西,可能是10年以后。例如我研究过上一个时代写作的佼佼者,金庸和琼瑶,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高产。金庸巅峰时期每天要写一篇明报的社论和一篇连载武侠小说,坚持十几年从不间断,琼瑶一生写了67本书和数以百记的剧本。他们证明了,写作完全可以做到又快又好。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普通人,在写作水平上,也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现在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写作讲究个性化,并不拘一格,相信会有更多更先进的写作方法论面世。不过个性化写作更多的是体现在“装修”层面,就好像房子盖好以后,你怎么搞个性化装修,往往决定了人们对于房子的第一印象,但是房子的结构怎么搭,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从长期来看,一个房子的品质感,是由砖石、木材、水泥的品质决定的,也由房子的设计师画图纸的水平高低决定,如果再配上个性化的装修,这个房子就是一个完美的房子,写文章大致类似。


作者曾航,资深媒体人,现军武科技CEO,旗下有知名账号军武次位面、星海情报局、杨叔洞察、测评界的野路子等。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并著有《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移动的帝国》等书籍。
作者曾航,资深媒体人,现军武科技CEO,旗下有知名账号军武次位面、星海情报局、杨叔洞察、测评界的野路子等。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并著有《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移动的帝国》等书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移动观察(ID:mobileweb),作者:曾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