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立特里亚普通人如果可以选择,又会选择哪条道路呢?

前段时间,联合国就乌克兰总统能不能“视频出席”联大高级别会议进行投票。

结果,在以美欧为代表的国家的压力下,投票结果为101票赞成,19票弃权,俄罗斯阵营则7票反对。

这7个反对国家中,有一个国家大部分人可能都没听说过:

厄立特里亚。

其实,从俄乌战争开始,这个非洲小兄弟就始终与俄罗斯站在一起。

厄立特里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有人说,它比朝鲜还神秘。



厄立特里亚国旗



厄立特里亚(简称“厄特”)位于非洲东北部,扼守红海南段,南接埃塞俄比亚,西邻苏丹,与阿拉伯半岛的也门、沙特隔海相望。



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和福建省一样大。

人口却只有670万人(截至2021年8月),还不如福州市人口多。

厄立特里亚境内有9个民族,其中以提格雷尼亚人为主,占比约为50%,提格雷人占31.4%,另外还有7个少数民族。

厄立特里亚的历史,和非洲的一个重要国家埃塞俄比亚(简称“埃塞”)密不可分。

两国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这片地区的安定形势。

早在公元3世纪前后,强大的阿克苏姆帝国统治该地区,此后的岁月里,奥斯曼帝国也征服过这片土地。

时间来到1889年,西欧的殖民者早已开始瓜分非洲。



来晚一步的意大利殖民者看中了红海边非洲大陆上的这一段海岸线。

而当时实际掌控该地区的统治者,是现代埃塞的缔造者孟尼利克二世。

当时他刚刚清除了政敌,当上了埃塞俄比亚的皇帝,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巩固自己的权力,需要来自欧洲的先进武器。



他和意大利殖民者一拍即合,签订了《乌西阿利条约》,条约规定意大利要向埃塞提供武器,并且承认孟尼利克二世的合法地位。

作为回报,埃塞将北部的一些领土割给了意大利。

1890年,意大利将占领的这些地区合并成统一的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



意大利占领厄立特里亚之后,其实非常重视该地区的发展。

厄立特里亚的高原地区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度,5-6月最热的时候也只有25度。

意大利政府希望这个气候宜人的东北非地区,可以吸收本国过剩的人口。

意大利人把厄立特里亚的首府设在了阿斯马拉。

在意大利人殖民初期,厄立特里亚的中心在港口城市马萨瓦。

想要建设阿斯马拉,必须打通两地的交通。



于是,意大利人在起起伏伏的高原上开始建设铁路,一共建设了65座桥梁和39条隧道。

1887年着手动工,1888年,铁路通到了阿斯马拉,直到1911年,铁路才全境贯通。

意大利人一在阿斯马拉安顿下来,就着手打造这座城市。

最主要的建筑就是意大利建筑师奥多尔多·卡瓦纳里设计于1918年的阿斯马拉歌剧院。



这座典型的意大利式建筑,三层楼上可容纳750位客人。



1923年建成的玫瑰圣母大教堂,也有典型的伦巴第风格。

即使你从米兰或者那不勒斯而来,你也不会有任何陌生感。

1930年代,阿斯马拉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

臭名昭著的墨索里尼,将厄立特里亚看作创建东非帝国的跳板。

于是他花了大力气建设厄立特里亚,将其打造成“新罗马”。



阿斯马拉从一个只有4500名意大利人的小镇变成了一个超过10万人的大都市。

当时有意大利设计师被邀请来到厄立特里亚,哪怕最平凡的建筑,也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他们还建造了2000多家工厂,使得厄立特里亚成为二战前非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1939年,阿斯马拉的红绿灯数量竟然超过了罗马。

意大利法西斯的野心不仅仅是占有厄立特里亚就能满足的。

墨索里尼将魔爪伸向了邻国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全面战争爆发,1936年,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占领。

随后二战正式爆发,厄立特里亚也开始由盛转衰。



二战期间,战五渣意大利在北非战场节节败退。

英国人1941年帮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赶跑了意大利法西斯。

当英国人来到阿斯马拉这座美丽的城市,打砸抢的光荣传统在这一刻被点燃。

他们把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当作战利品运回英国,带不走的东西则选择毁掉。

在英国军事统治厄立特里亚的那段日子,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形成了联邦的关系。

但两者对身份的认同并不一样。

埃塞人认为,你自古就是我的一部分,现在意大利人走了,你自然应该听从我的指挥。

厄特人则有别的想法,在意大利相当长的殖民日子里,他们已经很大程度上意大利化了。

他们吃得像意大利人,穿得像意大利人,踢足球和骑自行车都像意大利人。

他们当时不想和埃塞组成联邦,而想成为独立的国家。

1962年,埃塞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迈出了关键一步。

他废除了联邦,将厄立特里亚设为埃塞的第14个省。

这引发了厄立特里亚人的强烈反对,他们随即开展武装斗争。



其中,成立于1970年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厄人阵)主导独立战争。

其领袖伊萨亚斯·阿费沃基曾来华培训过,非常熟悉游击战那些战法。

“厄人阵”与埃塞本国的反对势力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简称提人阵),联手推翻了当时在埃塞执政的门格斯图政权。

1991年5月,厄特全境解放,成立临时政府,随后在1993年在联合国的监督下,进行全民公决。

99.83%的民众选择独立,埃塞过渡政府的主导者是当时和“厄人阵”一起打江山的“提人阵”,自然也不好多说什么,便同意了厄特的独立。

厄立特里亚国正式成立。





厄立特里亚的“厄人阵”与埃塞俄比亚的“提人阵”这对“亲兄弟”虽然分了家,但忘了“明算账”。

两国的边界仍然延续意大利殖民时代的边界,模糊不清,争议不少。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埃塞俄比亚海岸线一夜清零,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内陆国。

两国开始摩擦不断!

1998年,两国在西部边界巴德梅兵戎相见。

这场本可以通过调解的纷争,后来愈演愈烈,成为了两国人民的灾难。

二次大战的装备,一次大战的战术,拿破仑时代的战地救护。

两个穷得响叮当的国家,打了一场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战争。

据联合国统计,冲突导致800万埃塞俄比亚人和100万厄立特里亚人面临饥荒。

而冲突的主战场恰好就在厄立特里亚的粮食主产区。

冲突规模的迅速扩大,使数以万计的平民为逃避战火而沦为难民。



厄立特里亚成立后,与埃塞、索马里、苏丹以及吉布提等4国都有边界纠纷,可谓四面树敌。

就邻国苏丹来说,厄特独立前,两国关系密切。

独立后,因双方相互支持对方反对派,两国关系持续紧张。

1996年,厄特与邻国吉布提也发生了领土纠纷。

1998年厄埃边界战争爆发,厄特指责吉布提偏袒埃塞,吉布提随即宣布与厄特断交。

1995年起,厄特与隔海相望的也门曾因红海大、小哈尼什岛主权争端发生武装冲突。

绵延的战火,让厄立特里亚在战后依然长时间保持战时体制。

最被人诟病的,就是该国的封闭制度。

在外界观察者看来,这个国家一直处于高压统治、无休止的军事动员和紧急状态中。

总统伊萨亚斯1993年上台后,至今已经执政29年,仍然是该国元首。

厄立特里亚全民兵役,并且没有具体的截止期限,据联合国调查显示,许多厄立特里亚人服役时间超过20年。

如果你试图逃避兵役,被抓住就会送进监狱服刑。

曾经一部《逃离厄立特里亚》的纪录片中,一位拒绝服兵役的厄立特里亚人被关在监狱的时间长达4年多。

厄立特里亚是非洲最后一个接入互联网的国家,在首都阿斯马拉有很多网吧,但价格比较高,主要服务于来到厄特的外国人。

但是网速却慢得可怜,连普通的微信聊天都非常吃力。

2001年时,这个国家还有9家私营报纸和5家私营杂志,但在同年9月,政府就取缔了这些私营媒体。

由于厄立特里亚的信息极度不透明,被外界公认为全球最封闭的国家之一。

很多人会疑惑,为何厄特如此封闭?

其实厄特当局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

限制国民与外界接触,以防止他们被“洗脑”。

隔壁就有个反例。

邻国埃塞的总理阿比,曾经因为中止和厄特的战争,战胜了川普和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



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的他,不但政治立场亲西方,也非常善于利用网络包装自己。

他经常在推特上发表一些民粹言论。

自己上台改朝换代后,他大赦天下,释放了超过45000名政治犯。

这次释放的罪犯之一阿萨姆纽·齐盖,2019年就策划了一场兵变,可惜未能成功,被当场击毙。

同时他还放开网络管制,在出售自己本国的电信公司后,引入了美国主导的资本进入。

他提倡舆论自由,放开了260家媒体和网站的屏蔽措施。

殊不知,网络社交媒体早已成为西方推波助澜的新渠道。

其实早在2011年,脸书和推特等社交媒体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抗议、相互沟通、外界联络等活动。

在阿比的一系列操作下,2019年他刚获诺贝尔和平奖,2020年埃塞就打起了内战。

2020年,埃塞的提格雷武装力量与埃塞政府军开始了内战。

直到2022年,这两方才宣布停战。

有了隔壁的前车之鉴,厄立特里亚如此封闭,倒也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只是,没人知道厄立特里亚普通人如果可以选择,他们又会选择哪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