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高三学生,仅仅因为居家隔离期间下过楼就要被开除学籍?日前,一则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两名学生在居家隔离期间下楼,被处以开除学籍(留校察看半年)的文件在社交媒体流传,引发关注。

来自肃州市教育局的最新官方通报证实了此事的真实性。令人欣慰的是,该通报表示,经研究,认为肃州中学对两名学生做出开除学籍(留校察看半年)的处分决定不当,已责令肃州中学撤销此处分决定,对以上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之前的处罚决定一公开就引发了强烈的舆论质疑。

因为从常识来看,两名学生仅因为居家隔离期间下了趟楼就得断送自己的升学机会,这是不是过于“小题大做”了?将学生学籍和防疫挂钩,这种捆绑在法理上是否站得住脚?退一步说,如此不留余地的“惩罚”施加于两名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身上,也缺乏起码的人文温度。

当学校作出这样的决定,难道没有一点为人师者的恻隐之心?好在,当地教育部门及时撤销了这一明显失当的处分决定,可谓是“重申了防疫时期某种该有的底线”。

这样的处分之所以不得人心,本质上是因为它严格有余、却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文精神,是一种过度的乃至极端化的行为。

而类似的现象,在当前一些基层防疫当中并不罕见。诸如有防疫人员将忘戴口罩的男子捆绑在柱子上训斥;有一家三口在自家打麻将被防疫人员扇耳光;有地方对做完核酸检测的人员手上盖章;更有甚者,最近某地还发生货车司机下车大便即被要求隔离七天的荒唐一幕……

诸如此类的做法,不仅有悖于精准防疫的要求,更有极端化之虞。它除了给具体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伤害,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必要的紧张氛围,严重的,甚至构成对法治秩序的挑战。

防疫要杜绝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这几年在国家层面被反复重申。但在现实的防疫过程中,如此次对两名学生开除学籍的处理决定所示,用力过猛、剑走偏锋的现象,还是一而再地发生。

这里面除了个别地方是由于片面理解防疫政策,也与长期以来某种“宁紧勿松”甚至“越狠越正确”的思维依旧残存有关,的确值得深思。比如,在这起事件中,学校不惮于对两名学生作出最严厉的处罚,是不是对上展示某种“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下显露“杀鸡儆猴”的霸气?

考虑到这一点,相关处分决定撤销了,但如何让学校及更多的防疫责任主体从“比狠”的治理误区中走出来,恐怕需要更多的系统性纠偏。

应该厘清的一点是,在防疫特殊时期,个人需要让渡一些权利这是正常的,但,这种让渡是严肃的,也是有合理边界的,更不等于可以随随便便剥夺个人权利。也就是说,在正常社会中被视为不该有的行为,明显违背法理的,与常识、人情、科学存在明显冲突的,在防疫时期,同样不应该有。

或许有人会说,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但要注意,在依法防疫的前提下,“非常时期”、“紧急状况”,同样要依据严肃的法律程序来界定,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基层防疫人员或部门说了算。

也就是说,任何在正常情况下看起来荒唐的现象,都不会因冠以防疫之名而获得正义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始终站在常识和法理的一边,避免极端化作派和思维蔓延。

实际上,杜绝简单化、一刀切防疫,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抽象的要求,而是要落实到每一条防疫政策的制定、实施中,落实到对待每一条生命和个体的态度与行动上。

其精髓,就是对常识、常理、常情的尊重。

可以说,我们迄今看到的所有引发巨大争议的,有极端化之嫌的做法,其要害都在于偏离了常识的轨道。这类行为还可能将社会推向一种更为“紧张”、“失调”的状态,加剧社会心态的狠化、非理性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包容以及共情能力的下降。

防疫进行到今天,社会方方面面,包括精神和心态上,都持续承压。而每一次的“极端”事件、过激行为,都在无形中强化这种压力。这些潜在影响带来的伤害,有可能远比病毒本身的风险还大。且防疫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应该警惕这一隐形伤害。

也因此,我们应竭力避免对所谓“硬核”防疫的美化,以更有效的行动去纠偏防疫当中的极端化倾向。越是在防疫的特殊时期,开放、节制、包容、人情味等等美好价值与情感,越值得我们加倍珍惜并积极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