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世界 (ID:ibioworld),作者:王聪,编辑:王多鱼,原文标题:《波士顿大学“创造新的致命新冠病毒”?实际是正常科研成果被歪曲和误解》,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奥密克戎(Omicron)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结合,创造了一种新型新冠病毒,能够杀死80%感染小鼠。


这一新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争议,随后,波士顿大学做出回应,表示这些报道是“虚假和不准确的”,首先,这项研究并非功能增益研究,也就是并没有放大新冠原始毒株的危险性,实际上是降低了病毒复制的危险性。其次,这些报道歪曲了这项研究的目的,这项研究是为了确定新冠病毒的传播性和致病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从而开发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对抗新冠疫情。


实际上,波士顿大学的这项研究于2022年10月14日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论文题为:Role of spike in the pathogenic and antigenic behavior of SARS-CoV-2 BA.1 Omicron。


论文作者来自波士顿大学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NEIDL)的 Mohsan Saeed 团队。我们通过这篇论文看一看这项研究到底做了什么。



波士顿大学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NEIDL)一直致力于研究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现在的主要流行株奥密克戎(Omicron)。相比原始毒株,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Spike蛋白,S蛋白)具有大量变异,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更易对疫苗逃逸,但致病性大大降低,绝大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后表现为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疾病。


因此,研究团队想搞清楚,具体是新冠病毒的哪些部分决定了其传染性和致病性。


研究团队将奥密克戎和原始毒株结合,具体来说,是将奥密克戎的S基因插入原始毒株基因组中,从而产生了表面具有奥密克戎S蛋白的奥密克戎-原始毒株重组嵌合毒株(Omi-S)。并将这一重组嵌合毒株与奥密克戎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携带奥密克戎S蛋白的新毒株能够强有力地逃脱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中和抗体),这主要是由于其受体结合基序(RBM)的突变。


在K18-hACE2小鼠中,奥密克戎会引起轻微的、非致命的感染,携带OmicronS蛋白的新毒株会造成严重疾病,感染后小鼠死亡率高达80%,而原始毒株感染后,小鼠死亡率为100%。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奥密克戎对疫苗的逃逸是由其刺突蛋白(S蛋白)中的突变决定的,而其致病性则主要决定于S蛋白以外的因素。研究团队表示,识别这些蛋白质将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提供了重要见解,这项研究发现,奥密克戎中出现最多突变的S蛋白在致病性减弱方面发挥了一些而非主要作用,在体外感染实验中,携带奥密克戎S蛋白的新毒株比奥密克戎具有更高的复制效率。而在K18-hACE2小鼠中,携带奥密克戎S蛋白的新毒株导致80%小鼠死亡,这与奥密克戎的非致死性形成鲜明对比,但又低于原始毒株对小鼠的100%致死率。这说明S蛋白之外的其他突变是奥密克戎致病性减弱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项研究还表明,奥密克戎的S蛋白中的受体结合基序(RBM)突变是病毒逃逸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中和抗体)的主要决定因素。研究团队还在RBM中发现了两个突变热点区域,一个区域是E484A突变,另一个区域包括了Q493R、G496S、Q498R、N501Y和Y505H。它们赋予了奥密克戎逃逸中和抗体作用的能力。


波士顿大学表示,这项研究得到了由科学家和当地社区成员组成的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Institutional Biosafety Committee)的审查和批准,波士顿公共卫生委员会也批准了这项研究。


波士顿大学还表示,这项研究将带来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新冠病毒治疗干预方式,帮助对抗未来的流行病,从而为公众带来利益。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WHO COVID-19伦理与治理专家组成员雷瑞鹏教授对《生物世界》表示,波士顿大学做的这一类非功能增益的合成病毒研究在科学上有必要性,但需要规范流程,严格审批和监管,以防范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


参考资料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10.13.512134v1

https://www.nbcboston.com/news/local/boston-university-pushes-back-on-claims-of-new-deadly-covid-strain/286581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世界 (ID:ibioworld),作者: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