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产经(ID:autoreport),作者:梁秋梦,编辑:于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原文标题:《内燃机还没死,我已经心死》


豆瓣里有一个叫“传统工科受害者联盟”的小组,收留了一万多个自认选错专业的“失意人”。他们抱团取暖,或是发泄情绪,或是想从别人身上寻求一些前路的指引。

新时代开启了,旧时代总要落幕。图/电影《钢的琴》
新时代开启了,旧时代总要落幕。图/电影《钢的琴》


焦虑,因为工作不带“智能”二字


能像李光跃一样调到混动部门起码算是找到了新船票,更多的人不得不停留在尴尬的位置。


东风汽车集团一位研发高层对汽车产经说,“技术人员确实可以向下兼容,但是汽车研发已经趋近于极致细分和专业化,比如,研发发动机的人,去做新能源,可选择面很窄,只能做增程器。搞进气的去新能源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搞排放的更完蛋。”


新造车的浪潮一丛推着一丛,传统汽车工程师们正大面积地被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人才所取代。与之伴生的,是弥漫在行业中与日俱增的焦虑情绪。


殷玮是上汽集团一位智能驾驶领域的系统经理,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超4万粉丝的知乎答主。目前,已经有157人向他付费咨询,抛出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关于“转型的焦虑”。


殷玮认为自己开价也不算便宜,“88块钱6个问题,但如此多的人愿意支付费这笔费用,可见焦虑的普遍性”。


在殷玮接触的案例中,小部分是即将进入车身、内外饰等传统岗位的毕业生。


他们焦虑的是,他们要找的岗位,都不带“智能”二字。而前辈告诉他们,“带智能XX的才是目前发展前景更好的岗位”。


中年人转型,往往背负更大压力。图/剧《我叫余欢水》<br>
中年人转型,往往背负更大压力。图/剧《我叫余欢水》


大部分来殷玮处咨询的人,是已经有好些年经验的中年人。


有焊装工程师看到同事换专业后赚了快钱,危机感爆棚,但一想到换了东家可能拿不到居住证(孩子可上学),又放弃了转型的念头。


有的传统车企工程师想跳槽新能源车企,偶尔也能收到一两个异地的offer,却因为放不下在原居住地建立的一切而选择放弃,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妻子、车子、房子。


也有两类人可以逃离转型焦虑。


一类是已经从技术上升到管理层的。


老杨在长安汽车已经工作20余年,车辆工程硕士毕业的他,已连续多年担任燃油车项目的主负责人。今年,他很顺利地接管了新能源车项目,角色不变。


对“老杨们”来说,专业已经不是最关键的技能,管理和组织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反而更加重要。


另一类是选择在国企混日子的。


一名中部地方车企工程师这样描述,“我们厂换到新能源赛道后,他们的心态是没活干反而更好。又或者调剂到别的部门,反正混日子呗。”


不过据殷玮观察,委曲求全拿低薪去小企业只为换一个看似更有前途的专业的人,是焦虑之下很大一部分人的选择。


它们甚至愿意放下原有专业的包袱,跨越到完全不熟悉的领域。


从硬件跨到软件 ,道路拥挤


新造车第一波浪潮袭来时,林全刚刚拿到车身岗位的offer。当时,他签的车企包吃住,转正起薪9k。“水平算可以,可就是天花板低得吓人。”毕业于普通二本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林全,毅然选择转行。


跨专业跨领域,不啻于跨越一条鸿沟。但为了不被时代抛下,从硬件专业跨越到软件领域,成为很多传统工科人的选择。


为了换赛道,林全用一年时间学习了智能驾驶相关的软件知识。如今,他在一家叫“亿咖通”的汽车智能化科技公司做高精地图测试。负责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生成车道线、红绿灯、路灯等。


30万的年薪比起很多研发岗位的人并不算高,但林全已经感到宽慰。对他来说,他押注的是这个行业的未来。今年,“亿咖通”已确认赴美上市。林全认为,他暂时选对了。


在软件的新兴水域里,气氛之热闹与传统硬件完全相反。


有统计,2021年汽车软件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超过1.8倍;有团队一夜之间全被挖走,整个汽车业务都因此暂停;有公司为了留住人,启动全面的竞业协议,包括刚来几个月的未转正员工。


北汽一位管理层曾对媒体感叹,“软件定义汽车是确定无疑的趋势,我们传统车企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但是开发软件过程中,北汽就面临已经给软件工程师更好待遇,通常比同等经验机械工程师高出起码20%薪酬,还是挡不住他们常常被外面以两到三倍工资挖走。


北汽高管的无奈,反应了软件人才的炙手可热,以及机械工程师们地位的不可同日而语。


正是在林全这类人的软件学习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市场已经开始有不少专门提供软件培训的机构,如黑马、小码哥、卯丁狼等。


邱姐是一名课程销售,她经常能碰见从传统汽车制造业里跳出来的工程师。尽管有些人所在的领域与发动机相比还不算被淘汰的那一块,但他们仍希望跳到最有潜力的新势力车企。


在邱姐看来,尽管每个人都怀着转型的巨大热情而来,“但车企的门槛对跨专业人士来说,却不是那么好摸到。”


她说,“前段时间,有个机械专业的普通一本学生,一心想进小鹏汽车的软件部门,结果简历那关就被pass掉了,最后去了小鹏的一个外包公司。但另一个中山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我们这里加固知识之后,很顺利进了小鹏。”


转型的道路非常拥挤,用邱姐的话来说,“成功转型的有,但不多,多半其实是借助本企业平台内转型,然后才有机会走出去。”


写在最后:待到潮水褪去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曾对汽车产经网表达过一个关于内燃机的看法。


他说,内燃机今后也有可能探索一些低碳或者零碳燃料方向。比如氢内燃机、氨内燃机。也就是说,即便有一天燃油车寿终正寝,内燃机技术同样可能有用武之地。


时代总是能制造出风口,引领多数人的方向,但它也总会留下其他选择。


因此,也有人劝大家稍安勿躁。


一位自称经历过PPT造车、无人机热潮的工程师说,“我认为早晚热度会褪去,留下几家沉淀下来的公司。”


网上,一位发动机专业的老工程师给同行留下了这样的劝告:希望在传统汽车领域已经有一定研究基础、技术成就的朋友,坚守初心。相信潮水褪去时,我们还能保存颜面。


但不管哪种选择,可以肯定,这个群体正在经历的都会成为没有游戏规则的动荡年代的经典故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对象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产经(ID:autoreport),作者:梁秋梦,编辑: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