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 (ID:liweitan2014),作者:Marisa Franco,由译者苦山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发布,校对:银色总舵,原文标题:《成人依恋关系的自我评估》,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利维坦按:依恋/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的,而成人依恋关系的研究则是在儿童依恋理论基础上的延展。成人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儿童和照顾者之间的关系。
不过,依恋理论的核心原则适用于儿童-照顾者关系和成人关系(顺带一提,关于依恋理论比较臭名昭著的实验是心理学家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分离实验,在这一系列实验中,恒河猴出生后不久很快就从它们母亲身边被带走,研究人员为它们提供了两个“代理母亲”,一个是由铁丝做成,另一个是木头套上泡沫和毛衣做成,两个人偶皆可加温并在胸前装上奶瓶为幼猴提供食物。结果是这些猴子会趴附在柔软衣物人偶身上,无论提供食物与否,似乎此人偶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乍一看,由于对对方普遍持信任态度,安全型依恋者在面对一个低信誉社会时很容易遭受挫折和失望,可实际上,即便遭受了心理上的伤害,其程度也远小于焦虑型和逃避型:换言之,安全型依恋者的心理更为健康,对生活中遭受的事情更想得开。安全型依恋者并非不敏感,而只是相对不太在意那些负面的情绪:和已发生的事情相比,他们或许更看重充满未知的开放性未来。
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成年后交朋友是一件令人生畏的事情,有时让人尴尬,甚或令人心生为难。但是我们都认识几个似乎天生就是交际大师的人:他们能在繁忙的社交安排中取得平衡,能游刃有余与陌生人交谈,而且好像每个人的婚礼都会邀请他们。
研究表明,这些“社牛”的确存在:他们不仅更善于开启新的友谊[1],而且认为自己与他人的友谊更亲密、持久[2]。
根据依附理论(也译作依恋理论),有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anxious)和逃避型(avoidant)。(第四种依恋类型——混乱型依附[disorganised]——是焦虑型和逃避型的混合体,但对成年人中混乱型依附的研究仍有欠缺[6]。)
安全型依附的人认为他们值得被爱,并且相信其他人会给予他们爱。焦虑型依附的人认为别人会抛弃他们——所以他们会紧紧攀住别人,或是过于拼命地适应别人,又或是过于迅速地陷入亲密关系。逃避型依附的人同样害怕被抛弃,但是他们并不死缠他人,而是与他人保持距离。
依附类型是一段光谱,它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例如,在遭遇压力时,表现出更缺乏安全感的依附类型是很常见的[7]。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常表现出来的主要依附类型。
我们依附风格的形成,部分是基于我们在早年与照顾者的关系。如果我们的照顾者温暖亲和、对我们表达理解和肯定,我们就会形成安全型依附。如果他们反应迟钝或过度保护,那么我们就会产生缺乏安全感的依附,在这种依附中,我们认为别人注定会抛弃或伤害我们。
为了免受我们预期会受到的恶待,我们会焦虑或者逃避(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是依附类型并不能全部归咎于我们的父母。虽然早期与照顾者的经历令我们建立起对自身所受对待的预期,但这些预期很可能会在其他关系中演变,而新的预期反过来也会塑造这些关系。
心理学家弗雷德·H.戈德纳(Fred H. Goldner)创造了“正面妄想”(pronoia)这个词来描述与偏执狂(paranoia)相对应的乐观人格。拥有正面妄想的人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别人都会希望他们(指拥有正面妄想的人自己)得到最好的——哪怕有再多证据否认这一点。
但假定他人怀有善意并不总是毫无必要。除非有证据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拥有安全感的人总是倾向于认为其他人是值得信赖的。
人们很容易认为,有安全感的人把别人想得太好,于是注定会遭受失望。但是做最好的假设会让人们收获最好的结果。一项研究[8]证明了这一点:研究中,学生们要么扮演“投资者”,要么扮演“受托人”。投资者收到钱,并被告知可以把钱交给一位受托人保管,然后受托人可以选择返还多少钱。
在一个情景中,投资者被要求威胁受托人称,如果他们不返还投资,就将被罚款;在另一个情景中,他们完全不提罚款一事;在第三个情景中,受托人被告知,无论他们返还多少金额,投资人都不会对他们进行罚款。
受托人对那些本来可以罚款但没有罚款的投资者返还了最高的金额,而对那些威胁要罚款的投资者返还了最低的金额。“如果你信任别人,你就会让他们变得更值得信任。”这篇研究的合著者之一、苏黎世大学的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教授对《自然》期刊(Nature)如是说[9]。
同时,当不值得信任的人钻了空子、造成伤害时,安全感强的人受到的影响要小于缺乏安全感的人。研究表明,安全感是心理韧性[10]和压力调节[11]的有力预测指标。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充满安全感时,他们的心率变化(即心跳间隔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由压力引发)在被排除出社交关系之外时不会有那么显著的波动。
有了这种韧性和信任,安全感充足的人就有能力在人际关系中承担风险。他们更可能建立新的友谊[12],也更可能有效地解决冲突[13]、分享自己的私密事情。然而,倾向于焦虑依附的人更难相信这些风险不会以伤害告终。事实上,他们在生理上对他人的冷落更为敏感:一项研究发现[14],当在实验室中模拟被拒绝的场景时,人们焦虑依附的程度越高,他们大脑中与痛苦相关的区域就越活跃。
如果你感到如此受伤、如此孤独,就无法始终大方地行事。我在撰写著作《柏拉图式关系:依附的科学如何帮助你建立并保持友谊》时,和提醒了我这一点的某位女士进行过交流。(她要求匿名,以保护个人隐私。)她告诉我,当她辞去一家科技公司的工作、准备国际旅行时,某位同事给她发来一封亲切的告别邮件。她简短地回复称,和他一起工作很愉快。但之后,他给她发了一堆愤怒的短信,说她的回信冷淡、没有人情味,这让她惊讶不已。
她的回信之所以很短,是因为她正忙着给旧工作收尾、归档文件、把任务交接给其他员工,并准备离开这个国家。她解释说,她的回复之简短与她同事本人没有任何关系。更糟糕的是,就在她读到他回复的那天,她感到自己的乳房里出现了肿块,担心这可能是癌症。“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她告诉我,“花了大把时间攻击正十分低落的我”。
未知事件全貌时,我们必须推断他人为何采取某种行为方式。我们告诉自己的故事可能与我们的依附类型有关——而且可能与事实不符。有些人或许会急于下结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所谓的脆弱自恋(vulnerable narcissism),它与焦虑型依附有关。脆弱自恋者揭示了痛苦的自我中心性;他们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他人的需求,因为他们(经常错误地)认为自己是被忽视的那个人。
焦虑型依附的人通常会像这样误判。在一项研究中[15],构成某个词语的字母被打乱,焦虑型的被试能够更快地识别出那些表达拒绝含义的词汇的乱序字母串,比如“被抛弃”(abandoned)或是“被嘲笑”(ridiculed),即使这些混乱的字母出现前会响起一声他们经过训练后能联想到“赞同”的音调。焦虑型的人对拒绝非常警惕,以至于他们注意到了被拒绝的信号,却忽略了被接纳的信号。
逃避型依附的人也会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把别人推开。研究发现[16],逃避型和焦虑型依附的人更有可能结束一段友谊。根据研究,由于恋人在分手时同样会引发强烈的情感,逃避型的人倾向于选择间接的分手方式[17],比如突然断联。研究发现[18],即使逃避型人群在经历冲突时表现得冷静镇定,他们的神经系统仍然疯狂,血压也会飙升,而且他们的免疫功能很可能会更差、经历严重的头痛和慢性疼痛。
缺乏安全感的依附类型是人们保护自己免受人际联系之危险的一种方式,但它是一个失控的系统。假如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死缠他人不放,这最终会伤害到他们自身。假如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而拒绝他人、与他人保持距离,这也会伤害到他们自身。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自我保护都会变成自我伤害。但是他们可以抵抗这种冲动。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纯粹的不安全型依附或纯粹的安全型依附。我们有时缺乏安全感,有时则安全感十足。即使无法获得百分百的安全感,通过尽可能向获得安全感靠拢,我们仍然能够成长——这可能意味着我们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朋友。
一项研究发现[19],当缺乏安全感的人通过写下某位爱他们、支持他们的人来获得安全感时,他们表现得更善于在友谊中采取主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经说过:“当一个人确信自己被爱时,他会变得多么大胆。”
但是为什么呢?对情侣/爱人的研究表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越积极,就越有可能认为别人喜欢我们。研究发现[20],人们所认为的伴侣对自己的看法,与其说是反映了伴侣自身的观点,不如说是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同样地,在柏拉图式的关系中,我们所认为的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也不一定是事实。
当安全感充足的人认为他人喜欢自己时,这种自我实现预言被称为“接纳预言”(the acceptance prophecy)。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达努·安东尼·斯丁森(Danu Anthony Stinson)和她的同事们提出假设:“如果人们期待被接纳,他们会表现得很热情,这反过来会导致其他人接纳他们;如果他们预期会被拒绝,他们会表现得很冷漠,这会导致他们更难被接纳。”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21],她告诉人们他们将加入一个持续性的焦点小组,要求他们判断小组成员会有多喜欢他们并进行报告,然后指示他们录制一段视频向小组做自我介绍。随后,观察者会对参与者在视频中的受喜欢程度做评估。
事实上,那些认为自己会受欢迎的参与者的确被认为更讨人喜欢。这项研究建立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一项类似研究的基础上,该研究发现[22],那些被引导相信互动伴侣喜欢自己的志愿者,会更多地分享自己的情况、更少发生争执、态度更积极——最终使自己的预感成为现实。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在友谊中采取主动的最重要的秘诀之一:假设人们喜欢你。想问健身房的朋友要不要和自己去酒吧喝一杯?就假设他们想去呗。想和一个失去联系的朋友重新建立联系?就假设他们很乐意嘛。
当我们做出这样的假设时,采取主动就显得不那么可怕了。我们更有可能踏出几个信仰之跃——并最终带着更平和、更愉悦、安全感更充足的心态建立友谊、度过人生。
本文改编自玛丽莎·佛朗哥(Marisa Franco)的著作《柏拉图式关系:依恋的科学如何帮助你建立并保持友谊》(Platonic:How the Science of Attachment Can Help You Make—And Keep—Friends,企鹅出版社)
参考文献:
[1]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146167217719731
[2]kuscholarworks.ku.edu/bitstream/handle/1808/20607/Revision_Lee_manuscript_AP.pdf;sequence=4
[3]self-compassion.org/wp-content/uploads/publications/Raque-Bogdan-JCP-article.pdf
[4]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8189585_Regrets_I%27ve_had_a_few_Effects_of_dispositional_and_manipulated_attachment_on_regret
[5]www.apa.org/pubs/journals/releases/hea-29-4-446.pdf
[6]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037/gpr0000042?journalCode=rgpa
[7]www.newcastle.edu.au/__data/assets/pdf_file/0018/100278/V11_McConnell-and-Moss.pdf
[8]www.nature.com/articles/news030310-8
[9]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1474
[10]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33294118785577?journalCode=prxa
[11]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41899/
[12]myweb.sabanciuniv.edu/emreselcuk/files/2019/09/GillathKarantzasSelcuk17.pdf
[13]scholar.utc.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278&context=mps
[14]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77372/
[15]selfesteemgames.mcgill.ca/research/BaldwinKay.pdf
[16]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146167217719731
[17]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92656612000098
[18]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4956902_Physiological_evidence_for_repressive_coping_among_avoidant_attached_adults
[19]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146167217719731
[20]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12572210_Self-esteem_and_the_quest_for_felt_security_How_perceived_regard_regulates_attachment_processes
[21]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334860_Deconstructing_the_Reign_of_Error_Interpersonal_Warmth_Explains_the_Self-Fulfilling_Prophecy_of_Anticipated_Acceptance
[22]doi.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0022-3514.51.2.28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 (ID:liweitan2014),作者:Marisa Franco,由译者苦山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发布,校对:银色总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