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车库空间承装了一部20世纪的美国住宅史。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沙丘研究所(ID:dunesworkshop),作者:陈飞樾、李雅伦,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车库似乎自然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那种出现在20世纪中叶海报上的标准中产生活。体面的白人男性上班族驾驶着福特或者凯迪拉克,缓缓经过社区的双行车道,在绿荫遮蔽下驶入自家车道。他遥控打开车库门,将车停入,下车,再通过车库门走进居室。


这幅图景有时候也由家庭主妇扮演完成——她往往怀抱着超市买回来的食物和杂货,走进厨房和储物室。这是一个入口,也是一个重要的过渡空间,它预示居住者从“外部”回归了家庭,从某种工业的速度中停歇下来,返回了人体的休憩节奏。


从车道驶向萨伏伊别墅。来源:Divisare。<br>
从车道驶向萨伏伊别墅。来源:Divisare。


如果我们对私家车库这个空间投以建筑学或者历史的眼光,那么萨伏伊别墅作为一个早期的重要案例一定很难漏过。在这个可以说是现代主义最为经典的项目当中,所谓“架空底层”的建筑手法,也正为住户提供了停车的空间。事实上,这栋别墅底层的弧墙也正是按照汽车转弯半径来度量的。我们可以说,在柯布西耶革命性的设计中,底层平面的形态很大程度上围绕着汽车而非人体。


萨伏伊别墅的底层弧线用来配合车辆的转弯。图源:用户iBSSR (Flickr.com)。<br>
萨伏伊别墅的底层弧线用来配合车辆的转弯。图源:用户iBSSR (Flickr.com)。


萨伏伊别墅的平面。图源:Archdaily<br>
萨伏伊别墅的平面。图源:Archdaily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他将汽车抬高到了古希腊神庙的地位,试图说明建筑需要跟上工业化的脚步,号召建筑学的技术革新。可以说,柯布西耶不仅在概念上将建筑与汽车作比,认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也确实地将建筑与汽车放在了一起——建筑收纳着机器,其形态与机器的运行韵律同步共振着。


萨伏伊别墅的入户体验诠释了这样的状态切换——从车到人,从车道到车库到房间。这是一个逐渐变慢,从机器回到人的身体、速度和尺度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漫步式的建筑体验最终结束在屋顶花园,斜坡引向一面向自然的窗景。这样讲来,萨伏伊别墅从底层到屋顶的逐步上升,是机器到人再到自然的转换。


车库也是两个系统之间的过渡空间——一面是城市的公共道路和交通系统,一面是住宅的室内,即家居管理系统。在时间的维度上,汽车和私家车库似乎界定了现代与前现代的边界,它反映且塑造了郊区(suburb)、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时代。


汽车与郊区的文化速写


关于美国的“郊区住宅(suburbia)”、“汽车文化(automobile culture)”、“车库文化(garage culture)”,一张鸟瞰图、三部电影,和一部动画艺术短片能快速又有效地描摹它。


来源:The Spiritual Pilgrim。<br>
来源:The Spiritual Pilgrim。


这张鸟瞰图展示了1940年代纽约长岛的郊区住宅区“莱维顿(Levittown)”建设时的模样。不同于城市中心区密集的高层和姿态各异的建筑,这种郊区大规模建设的住宅区表现出近乎千篇一律的样貌。一处处房产紧靠在一起,以车行道为脊柱,肋骨般均匀地排列在两端,仿佛有人在建模软件里点了无数次复制粘贴。


有个粗暴的说法是“中国有钱人住市中心,美国有钱人住郊区”。这一简化的措辞有许多漏洞,但确实大致勾勒了两个国家城市结构的差异——对中国人来说,在城市核心地带拥有靠近大医院和好学校的房产是阶级的象征,而对美国人来说,拥有一套郊区大房子才代表了体面和财富。


另外,在后者以私有制度为基础的土地系统上,私家车道也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符号——车道的长度代表了所有者的财产的独家特质、专属性和排外性。入户的过程越长,意味着拥有的土地越广,距离外部社会的喧嚣越远,那么当然,家庭也就越是富有。


来源:电影《剪刀手爱德华》。<br>
来源:电影《剪刀手爱德华》。


在1990年的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开场部分,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一个细节:车在场,而人是缺席的。当然,人不会不存在,应该在车里(倒没有在车底)。但这仍旧清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郊区住宅区的重点特点:以车为中心的设计。


车道是最重要的形式力量,组织起了其他部分。入户的空间不是门廊或者阶梯,而是缓缓向上的车道和车库。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习惯步行的居民怎样在这里能生活——这不像是人的社区,而像是一个车的社区。


来源:电影《美国丽人》。<br>
来源:电影《美国丽人》。


这是1999年的电影《美国丽人》中的一幕。凯文·史派西饰演的角色在自家车库里健身。这也是一个常见的图景——车库属于男人。美国郊区大房子的房间很多时候是有明确性别指向的——书房属于丈夫,厨房属于主妇,车库属于丈夫……这种僵硬的二元分划也起到了巩固父权体系的作用。


车库为什么总被认知为男性气质的?在1950年以前,开车的人绝大都是男性。这种刻板印象延续至今。“女司机”仍是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似乎社会至今不接受女人也能做很好地使用和驾驭机械。我们好像总是自动把机械的、工程的东西归为男性的爱好。这样说来,车库与男性气质(masculinity)挂钩似乎是自然的。这里面可以放着健身器材,一些木工的器械,或者是可移动的篮筐和其他体育用具。


来源:电影《大空头》。<br>
来源:电影《大空头》。


一些家庭的木工制作通常也发生在车库。作为“制作空间(maker's space)”,车库也慢慢与创造和创业联系起来。在2015年的电影《大空头》中,两个年轻人——查理和杰米——在车库里成立了“康沃尔资本(Cornwell Capital)”,靠他们对于美国住房市场的敏锐判断进行小额的投资和对赌,因为颇有洞见,得以以小博大,从很小的本金开始,赚了数千万美金,颇有点资本圈罗宾汉的感觉。


事实上,远不止是查理和杰米,许多美国的巨头都诞生于车库,这是一个孕育创业神话的空间。“车库初创(garage startups)已经成了专门的一个名词。


传言苹果、谷歌、亚马逊、迪士尼都是从车库做起来的。这似乎是一个尤其充满创造性的魔力的空间,远不只是一个通勤工具存储的地方或者入户的过渡场所。——根据《圣经》,耶稣诞生于马厩,那么似乎相似的,资本主义的神话同样诞生于这个现代社会、福特主义(及其后)时代的马厩,即车库。只是这个在车库中诞生的充满魔力的“新美国梦”显然与女性无关,与在种族隔离的政策下无法拥有郊区住宅的低收入人群和有色人种无关。


来源:短片《汽车疯 2000》(<em>Automania 2000</em>)。<br>
来源:短片《汽车疯 2000》(Automania 2000)。


在全世界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的潮流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1963年由英国人拍的9分钟宝藏短片《汽车疯 2000》也提供了对于汽车文化的一次充满想象力和讽喻性的描绘。


现代工业革命的科技带来的自动化和量产,滋养了人类越来越膨胀的野心和欲望。汽车也正是其中一项颇具代表性的商品。这个原本发明出来为了方便人们出行的东西最终反而造成了拥挤和堵塞。在短片中,人们的机器的欲望越发极端和病态——人们想要越来越快、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车,一辆车上班时候开,一辆车外出旅行的时候开,一辆车出席重要场合的时候开……最终,整个世界被无穷无尽的车辆塞满了。


在郊区大房子里,车库也是一个堆积着无用物什的场所,里面满是拆过就放在一边的礼品,弃之可惜的商品,疏于清理的过期品。这个似乎总还能装下更多的空间化为了一个消费主义的神龛。


这四个片段描绘了美国郊区以汽车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车作为城市的主体定义出住宅中车库这一男性化的空间,它作为创业的场所塑造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神话和消费主义的发展。有趣的是,虽然美国的汽车不断增加,但《汽车疯 2000》中反乌托邦的拥塞的城市并未在美国真正出现。其原因可以从美国对于“郊区”这一城市区域创造性的重塑上找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沙丘研究所(ID:dunesworkshop),作者:陈飞樾、李雅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