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毅夫70岁感言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他70岁生日的时候发表了一篇3000字长文。
在这篇长者感言里,他回顾了自己这一生的一些重要时刻,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决定:是40多年前,他以一个国民党金门防卫司令部284师马山连连长的身份,从金门岛游泳两公里到厦门,回到了祖国大陆的怀抱。
当然,作为一名被国民党重点培养的军官,林毅夫这样的行为属于“投敌叛逃”,至今他依然在国民党的通缉令上。
林毅夫戎装照
可一个政党的利益得失,如果和中国的命运相比,孰轻孰重?这一点,林毅夫看得很清楚。
在这篇长文里,他揭秘了当年投奔大陆的真正原因。
他说:“那时,每当于晨曦薄雾和落日余晖之时,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眺望对岸宁静幽远有如宋人山水画的南太武美景,我的心潮总是如脚下岸边的潮水般来回激荡,我是应该留在台湾作为一名明星式的精英追求顺风顺水的个人仕途,还是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未曾踏足,仍处贫穷落后的祖国大陆为其发展添砖加瓦?从小对自己的期许,让我选择了后者。”
简单就两个字:救国。
可能你会说,林毅夫当年不过是个国民党军队的连长,他凭啥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这样的家国情怀,我们这一代人确实很难理解。
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的理想是成功,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我们无法理解上一代中国人当中,有这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理想。
2、
投奔大陆
林毅夫出生于1952年,家乡是中国台湾宜兰县,原名林正义。家贫,母亲替人洗衣将他拉扯大,含辛茹苦。但好在林正义没有辜负母亲的付出,从小成绩优异,19岁的时候考入国力台湾大学。
进入大学后,他展现出了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性格。
1970年,美国宣布将于隔年把二战后托管的钓鱼岛列岛和冲绳一并“归还”日本,为此海外和台湾留学生群情激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卫钓鱼岛运动,林正义首当其冲成为台湾学生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可国民党当局怎么会把一帮大学生的建议放在眼里,反而因为怕“学生闹事”,对这种行动进行打压。
进言无门,林正义“救国”的愿望只好通过从军来实现。
他决定不再回台大读书,投笔从戎,自愿请缨,进入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在台湾重建的黄埔军校学习。
林正义投笔从戎的故事,成为了国民党宣传的典范,在他的影响下,多名大学青年参军入伍。当时国民党的参谋总长赖名汤对着媒体这样说:
“这就是中国一定强的铁证,因为我们国家像这样有热血的年轻人非常多”。
1975年,林正义以第二名的成绩从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因为是宣传典型,蒋经国对林正义也非常关注。特意交待人要对他多多照顾。就在国民党的培养和蒋经国的照顾下,他一路官运亨通,短短几年就升为了金门防卫司令部284师马山连连长,军衔上尉。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下去,林正义的前途可以说“不可限量”。
但他放弃了这条“升官发财”的路,他对国民党已经失望,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新的期望。
林正义从小爱读历史,初中时就已经读了黎东方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也看了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在70岁的感言里,他回忆道:“年少时看似漫无目的的涉猎,让我不知不觉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总有志士仁人,不惜毁家纾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来挽救国家,这些故事的浸染萌发了我为民族的复兴奉献一己之力的初衷。”
另外,“保钓运动”的风波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
“在陆军官校学习的四年,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逐渐地我认识到美国不顾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的历史事实,把托管的钓鱼岛移交给日本,本质上与一战后巴黎和会上,列强德国在青岛的租界不是归还给中国,而是移交给另外一个列强日本如出一辙。这个认识让我幡然醒悟,民族不复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民族命运就不能改变。”
而偏安一隅的国民党,显然不是林正义眼中可以带领“民族复兴”的。他身为国民党军官,早就将这个政党看得一清二楚。
于是在1979年5月16日的夜晚,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为了能够投奔成功,林正义做了充足的准备。
当时林正义自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悄悄收听大陆电台,当听到大陆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用后来的话,就是“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他知道,要实现“民族复兴”的天时、地利、人和都集齐了。
他下定了决心,那天晚上,他先是假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一探究竟。
一切安排好后,他抱着两颗篮球,义无返顾地跃入大海,游向梦中的“彼岸”。
不久之后,林正义“叛逃”的消息轰动了台岛。
他身怀六甲的妻子陈云英,带着4岁的儿子,在惊恐中听闻,丈夫趁游泳去了厦门。这时的她才猛然想起,不久前丈夫曾对她开玩笑地说过一句话:“如果哪天我不见了,你可要像王宝钏一样,苦守寒窑18年哦……”
陈云英当时以为,丈夫身在前线,每日见到两岸炮火相交,难免会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没想到,这是丈夫在心中计划已久的“叛逃”。
幸好当时的国民政府,并没有追责家属,陈云英挺着肚子继续在学校当她的老师,几年时间,丈夫杳无音讯,难道真的要做“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么?
林正义当然没有“抛妻弃子”,他只是有更大的理想要去实现。四年之后,当他安稳下来后,就联系上了妻子,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改名为林毅夫。
来源于《论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
幸运的林毅夫
林毅夫说自己是“幸运的”。
他当年能够“叛逃”成功,去追逐更大的理想,这自然是幸运的。
刚开始到大陆的时候,由于他的“身份敏感”,没有人敢收留他。幸好北京大学还比较“大胆”,将他录取为经济学的学生。
他在北大读完了经济学硕士,被派去接待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后者对于林毅夫的悟性非常赏识,提出抗议推荐他去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正是因为这一次机缘,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经济学家起到了关键作用。
等到他从美国学成归来,带回来整整30箱的西方经济学著作。更重要的是,1994年,他还打破禁忌,第一次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大陆的课堂上推广开来。当时中国大陆的大学课堂上,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部《资本论》和一些苏联经济学教材,几乎就是全部。
那一年,他还与易纲、张维迎、张帆等6人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他为主任。该研究中心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也一直是中国决策部门重要的智囊之一。比如后来著名的“用市场换技术”、国企改制等等经济国策,都有着林毅夫的建议。
林毅夫的声望也因此“水涨船高”。2008年出任被称为“世界上经济学家的最高职位”,历来只有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才有资格担任的,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主管发展政策的首席经济学家。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候,他以“改革理论的探索者”的身份,成为获得国务院颁授改革先锋称号和奖章的百人之一。
林毅夫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又是另一大幸运。
在他的70岁感言里,他追溯历史,慨叹古今,列举了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他说: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以国家兴亡为己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我之前已经有5代为复兴民族而努力的知识分子。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推动洋务运动的第一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推动戊戌变法;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推动民主革命的第二代,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推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的第三代,五四运动以后,进入大学毕业后参加北伐、抗战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第四代,以及1949年以后,进入大学毕业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五代……
相比于鸦片战争以来的前面5代知识分子而言我是幸运的,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迎来了连续四十多年的快速增长,现在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的伟大复兴,我1979年回归祖国恰逢其时,目睹也参与了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奇迹。”
对于国民党来说,林毅夫是背叛者。但林毅夫所忠于的,并不是某一个政党,而是整个中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感,鼓舞着他,在1979年的夜晚,投奔大海,游向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