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观书评 (ID:jingguanshuping),作者:李义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教授,原文标题:《凯恩斯主义的前世今生(上)》,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1929年,起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造就了凯恩斯,也造就了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革了古典经济学供给会创造需求的命,他认为之所以发生经济危机,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应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刺激需求。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由此被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接受,甚至在一个时期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旋律,并且带来了战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发展,被誉为“通向繁荣的经济学”,凯恩斯本人也被誉为“经济学界的哥白尼”。
经济理论研究永远是第一层次。凯恩斯还高屋建瓴地论述了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政策设计之间的关系。凯恩斯的这些满含智慧的光辉思想,凝聚在他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是经济学界公认的经典。然而,斗转星移,昔日十分辉煌的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却随着其消极性的不断涌现,备受诟病。
危机、新政和凯恩斯
我们曾经浓墨重彩地介绍过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面对世界上所有富裕的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一现象,我们由衷地钦佩斯密思想之伟大的时候,更不能忘记凯恩斯,是凯恩斯使得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产生了自斯密和李嘉图以后无人匹敌的影响。
当然,我们还将讨论凯恩斯主义在今天何以备受争议。
1933年3月,罗斯福在遭受惊涛骇浪般袭击的经济形势下就任美国总统,并宣布着手治理经济萧条,宣布实行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新政,建立旨在加强管理的机构如联邦紧急救济署、公共事业振兴署和农产品信贷公司等。
新政的基本内容有:整顿和重建紊乱的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刺激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用奖励和津贴的办法、甚至包括缩减耕地面积来缓解农业生产的萧条;对于农民和小农户,减少他们无法偿还抵押贷款而遭受的财产损失。
纵观罗斯福着重于需求管理的反萧条措施,其基本特征是:
1. 鼓舞民众信心,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过一句十分精彩而著名的话:“我们唯一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后来,他一再重复这样的意思;
2. 一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强调国家计划和需求管理,包括直接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
3. 摒弃了传统的财政平衡的做法,接受了财政赤字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观点;
4. 扩大信贷,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剌激私人投资;
5. 向国外转嫁经济危机,包括宣布美元贬值、组织美元集团等。
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需求管理的措施之后,从1933年开始,美国经济的确有所复苏,尽管速度比较缓慢。罗斯福的一系列“新政”,既是一种政策举措,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这需要经济学的革命即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形势给凯恩斯提供了机遇,可谓时势造英雄。
事实上,用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公共事业支出来解决失业——来加强需求管理的思想,在大萧条期间已为人知,胡佛总统就曾经作过尝试,在凯恩斯的名著出版以前,罗斯福的全部新政都渗透着这一思想。然而,如果没有凯恩斯、特别是其追随者对其思想“前仆后继”、精雕细刻的解释,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一种治理模式,更不会成为各国政府面对经济下滑时下意识地政策选择。
在凯恩斯以前,芝加哥大学的一些学者如雅克布·奈特、亨利·西蒙斯、保罗·道格拉斯、富兰克·奈特等人都曾发表演讲、著书立说,主张用扩大政府开支和通货膨胀等手段来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但真正使这些思想成为划时代的经济思想,成为一种支配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流经济思想的,毫无疑问就是凯恩斯。
凯恩斯其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年生于英国,他的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是一个很有名声的经济学家,或许是集中了几代人的智慧,才造就了凯恩斯这样的人物。
有趣的是,凯恩斯出生那年,卡尔·马克思与世长辞了。两位经济学家存世时间如此接近,都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马克思满怀理想,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写着《资本论》。凯恩斯感觉到的却都是此生可乐,他的一生从容、愉快,总是驾轻就熟地著书立说,成为享誉世界的“繁荣生长的资本主义”的设计师。
凯恩斯起初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后来研究经济学,并在剑桥执教,他曾几度担任政府要职——例如在财政部工作。凯恩斯一生著述甚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便是他于1936年1月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1
在这本书里,凯恩斯首次区分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先例,否定了自古典经济学以来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基本假设,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
如果说全部经济学理论所作出的努力都在于寻求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凯恩斯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一反传统,着力从需求入手去促成均衡,并且为需求管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使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除此之外,凯恩斯关于经济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如何高质量地推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政策设计的论述,也极具现实意义。
反对节俭
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第一、供给第一,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马歇尔是凯恩斯的老师,凯恩斯学的也是供给会自动地创造需求,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然而危机毕竟发生了,怎样认识危机、怎样解决危机,是那个时代赋予凯恩斯的历史使命,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必须解放思想,凯恩斯确实解放了思想。
解放思想首先表现在对节俭的看法上。以下三个例证从根本上改变了凯恩斯对节俭的看法。
节俭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凯恩斯认识一个名叫霍布森的人,在中学教书时,霍布森认识一个名叫穆莫里的商人,此人经常和霍布森讨论储蓄过度的问题,认为储蓄过度是经济不景气,是导致就业不足的原因。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你的支出就是别人的收入,大家都储蓄了,都把钱存起来了,大家也都没有收入了,经济更难起动了。
荷兰医生、作家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宣传的节俭会拖延经济发展的思想,也对凯恩斯影响很大。《蜜蜂的寓言》是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大家都推崇奢侈,人人都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忽然其中的公民都决定储蓄,结果弄得一团糟。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原有的衣饰、车马、宫室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整个社会为之萧条。
一个没有欲望的社会是难以发展的。奢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率先出现的消费品,如汽车、“大哥大”都曾经是奢侈品,随着所有的人都拥有这种“奢侈品”时,它就再也不是奢侈品了。生活中不断涌现奢侈品、而奢侈品又逐渐变成大众消费品,这就是发达社会之所以发达的生动写照。它必然是工业社会,而不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极少交易、极少流动、相对封闭,极少竞争,自然也就谈不上创新了。
凯恩斯还谈到了古埃及建金字塔和搜索贵金属。二者都不能为人类消费所用,故不会嫌其太多。一定是由于这个缘故,上古时代的埃及才如此之富。中古时代则造教堂、做道场。造两个金字塔,做两场道场,其利倍于一个金字塔,一场道场。但在伦敦和约克之间造两条铁路则不然。现在,我们把自己训练得像一个谨慎的理财家,为后世建造房屋时,审慎考虑加于后世的财政负担,所以我们已经没有简便办法可以逃避失业之痛苦。这些事例说明,节俭即窒息的欲望和停止的需求,这无益于经济的发展。需求的提升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可以刺激创新和发展。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也证明,奢侈与市场经济是紧密相连的([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
凯恩斯治理经济萧条所讨论的理论前提,是对社会来说是正确的标准,对个人则不一定正确;对个人来说正确的标准,对社会又不一定正确。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从批判萨伊定律开始
所谓凯恩斯革命就是革萨伊的命,革萨伊定律的命。那么,萨伊是谁?萨伊定律又是什么?
让·萨伊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时间比斯密稍晚,与大卫·李嘉图是同一时代的人,是法国经济学家。著名的萨伊定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萨伊认为,一件商品的卖就是一件商品的买,货币只是一个简单的媒介,只是一瞬间起作用,因而不会发生过剩,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现在看来,萨伊定律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商品交换毕竟不是物物交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买和卖通常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商品买卖成了惊险的跳跃。马克思说,商品总是爱货币的,但真爱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萨伊定律只是由于萨伊的精炼概括而得名,其内容是自斯密以来的古典经济学家所普遍推崇的。凯恩斯点到名的推崇萨伊定律的经济学家有李嘉图、约翰·穆勒、马歇尔等。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萨伊定律以及被凯恩斯称为经典学派的理论显然不能解释,凯恩斯认为“以萨伊氏之说,立论最不健全”,他批评萨伊定律所讲的内容,是把从鲁滨逊的世界里得来的结论,“用错误类比法搬到现实经济体系中应用”,因而是不能解释现实的。
在凯恩斯看来,经典学派这一基本理论前提是不能成立的。危机果然发生了,商品确实卖不出去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观书评 (ID:jingguanshuping),作者:李义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