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电影(ID:geekimovie),作者:思路,原文标题:《看了<雷神4>,我发现迪士尼的“大男孩们”正在把漫威电影变成玩具工厂...》,头图来自:《雷神4:爱与雷霆》
相比于唤起“复联御三家”的回忆,影迷们似乎更热衷于在《雷神4:爱与雷霆》(以下简称《雷神4》)里找槽点,以此为乐。
不可一世的奥林匹斯之王(罗素·克劳 饰),成了极不靠谱的“小丑”。
不是穿网球裙、踱小碎步下楼梯;

就是狂耍“闪电五连鞭”。

神界大佬“天桥卖艺”也就算了,上场没一会儿便被插个透心凉?!

结尾一群小屁孩“变成光”,拿布娃娃打怪兽,不拿《孤勇者》当BGM都可惜。

同样是上部导演塔伊加·维迪提执导,《雷神4》的口碑堪称“扑街”:
《雷神3》IMDb 7.9分、烂番茄新鲜度93%、Metacritic专业评分74;到了《雷神4》,IMDb 6.5分、烂番茄新鲜度仅64%,暂居MCU口碑倒数第二;Metacritic只有57分;某瓣评分直接不及格。

同导不同命,《雷神4》的失利为哪般?MCU第四阶段,透露出漫威、乃至迪士尼怎样的重大策略变化?

昨日欢笑,今日忧伤,雷神本无常
面对屠神者格尔(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的弑神危机,索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饰)与获得雷神之力的前女友简·福斯特(娜塔莉·波特曼 饰)一致对敌。

塔伊加·维迪提接棒“雷神”系列后,一改三幕剧沉闷叙事,轻松明快的喜剧风贯穿始终。
人物塑造上,索尔逐渐“银护化”,把暴风战斧当扫帚骑,神界王子成了邻家大男孩。

虽说《雷神4》“爆米花指数”逆袭,但过度娱乐化也为本片“媒体口碑崩盘”埋下伏笔。
首先,搞怪喜剧风,与厚重的主题不符。
早在《雷神3》,这一矛盾便已凸显:
洛基、浩克、女武神插科打诨,伴随齐柏林飞艇的摇滚乐,消解了国破家亡的悲壮主题。

到了《雷神4》,无论是格尔杀遍九界的弑神宣言,还是宙斯的绥靖态度,都让神的地位一落千丈。
本应集悲剧、批判于一身,谁知快节奏的漫画式剪辑对格尔弑神动机交代不足,加之台词打嘴炮,厚重感骤减!

其次,过于碎片化的情节毁掉了扎实的戏剧基础。
《雷神4》中,马特·达蒙、“锤哥”兄弟卢克·海姆斯沃斯、梅丽莎·麦卡西共同演绎关于阿斯加德的话剧。
这段戏中戏,暗示了影片对传统戏剧框架的颠覆。


首部《雷神》的导演肯尼思·布拉纳从第一部就奠定了该系列的戏剧基调,将古典叙事融入奇幻影像。

叙事结构与角色冲突吸取了莎翁戏剧的精髓,框架沿用了《亨利五世》的设定:一个玩世不恭的王子,经过一番历练,改变了浪荡的习性,背负起家国重任。
相比之下,塔伊加·维迪提更注重好玩的影像表达,一系列去戏剧化的操作,使剧情、人物漏洞百出。
再次,诙谐的人物形象,使角色性格与前作不符。
索尔经历父母丧命、兄弟永隔、国破家亡后,还要忍受与患癌女友的分离之苦。

本应在痛定思痛后获得成长,然而影片却花大量镜头描绘索尔跟暴风战斧、“喵喵锤”打情骂俏,至于虐恋情节则一笔带过。

在“终局之战”硬刚灭霸的男人,却在《雷神4》中被塑造成一个嘻哈大男孩,消解了男性中年危机厚重的心绪与意义。
从娱乐至上到娱乐至死,“塔导”到底怎么了?
不少人把《雷神4》的失败归结于导演塔伊加·维迪提的不节制。
熟悉“塔导”的影迷不会陌生:娱乐至上,是他的风格;倘若玩脱了,就会变成娱乐至死。
先说“塔导”最显著的风格优势——娱乐至上。
故事角色、影像编排妙趣横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以现代叙事呈现历史向命题。
电影《吸血鬼生活》通过伪纪录片的形式,以略带恶搞的“真实”影像,聚焦古典魔灵。

《乔乔的异想世界》通过儿童与心中的“元首”对话,反映出极端民族主义对孩童的影响。

其二,真实有趣的人物。
主角多是些孩子,或“大龄儿童”。
《追捕野蛮人》《乔乔的异想世界》主人公就是孩子,主视角也是孩童:以孩童的视角闯荡丛林;以孩子的视角审视二战时期的德国。

《吸血鬼生活》里的吸血鬼更像是邻家大男孩,成天宅在家,行为冒傻气。

同时,通过消解权威感来聚焦人性,从而突出角色生动有趣的性格特征。
中二元首、吸血鬼,以及《雷神3》中老顽童式的宗师,都将历史人物、神性角色包装以人性。

其三、玩梗,迷影向致敬。
《追捕野蛮人》就有不少迷影梗:少年勇闯丛林暗指《第一滴血》,于树下躲避追捕致敬《指环王》,结尾还不忘cue一下《终结者》……
同时,警车荒野追捕孩子的戏码,不仅致敬《末路狂花》《勇敢的心》,还传递出自由的主旨。

“塔导”此前作品不仅有趣,还有情。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被放大后直接导致娱乐至死。
其一,好点子流于表面,逻辑经不起仔细推敲。
《乔乔的异想世界》里的“元首”,并非小男孩主观精神产物,而是一个客观精神载体。他的形象扁平化,并没有随小男孩心态的转变而变化。

男孩母亲甚至说出“盟军占领意大利,接下来就是法国,战争就要结束”这样的话。

其二,拼贴、戏谑无下限,电影“段子化”。
玩梗、金曲串烧、光怪陆离的影像,均符合现代艺术的拼贴特性。
艺术发展至今,内容选材趋于饱和,创作者只能从形式上力求改变。拼贴作为一种技法被运用到创作,但同质化内容使原创性大大降低,更多是元素大杂烩,观众必然会感到疲惫。
《雷神4》石头人拿索尔女友简·福斯特名字开涮,此类戏谑、调侃多与主情节无关。

塔伊加·维迪提是个名副其实的“大男孩”——内心留有童真,以玩乐的心态对待世间万物。

但过度娱乐化又使他在叙事上显得不那么严谨。
其作品更像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元素拼凑,难怪网友们逐渐理解了马丁·斯科塞斯:

迪士尼“大男孩”们:电影玩具化、主题乐园化
一句“漫威拍的不是‘电影’”,将马丁·斯科塞斯推上风口浪尖。
再看后半句,结合MCU第四阶段,惊叹老爷子的前瞻性:
“它更像主题乐园。”

的确,迪士尼找了一群“大男孩”来搭建主题乐园。

塔伊加·维迪提第一次在漫威电影中引入虚拟制片影棚,绿幕被虚拟LED背景替代,使成片更加真实可信。

“滚导”詹姆斯·古恩利用六七十年代金曲串烧、神经质组建废柴联盟、丰富酷炫的宇宙格局,主打娱乐版太空歌剧,在《银河护卫队》中将诙谐有趣的反英雄模式贯彻到底。

同样以B级片出道的导演山姆·雷米在《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中,凭借千手丧尸博士、圣所音符大战、路灯猛戳大眼怪等恶趣味画面,刺激观影体验。

然而,这些“好玩的小巧思”并没有带来叙事上革命性的创新。
山姆·雷米因“没完整地看过剧集《旺达幻视》”的发言引发质疑,这也是两部作品中旺达人设不连贯的主要原因。
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大男孩”们在把孩子般的快乐传递到银幕外。
一方面,他们用强烈的视听刺激让观众们在影院里获得过山车般的体验;另一方面,他们为迪士尼努力打造畅销的玩具、给乐园的新游乐设备提供新鲜的创意。


对如今的漫威电影宇宙而言,作品不仅要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要具有游乐思维,要好玩,要快乐!
这也导致漫威电影现在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作品玩具化
影像花里胡哨、光怪陆离,故事乏善可陈。就像一件漂亮的玩具,并不注重实用价值。


情节热搜化
不再强调角色内在逻辑,情节碎片化,找彩蛋比讲故事更重要。
《雷神4》索尔背部关于洛基的纹身,能引起CP粉的尖叫、能上热搜就够了。

创作冷饭化
为引出后续角色无所不用其极,对人物的钻研和对叙事的打磨明显有些漫不经心。
《黑寡妇》主打回忆杀,《尚气与十环传奇》只为扩展宇宙。

也许正应了迪士尼的财报,“经营游乐园”是主营业务,“拍电影”是副业。迪士尼制下的漫威电影宇宙,越来越展示出“玩具与主题乐园基因”,找到一大帮“大男孩”来生产新玩具,建筑新游乐设施。
主题乐园重在惊险刺激的体验,而电影侧重于人性思考。
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钢铁侠,挣扎于自由与秩序间的美国队长,他们扛起MCU的过去,可如今……
最早的MCU真就一去不复返了吗?
或许,正如马丁·斯科塞斯说的那样:
我能想到的最接近它们的东西——制作精良,演员们在那些特定情况下做到最佳——是主题公园,而不是演员们努力去向别人传达情感和心灵体验的电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电影(ID:geekimovie),作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