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排在2022年US News美国大学榜单第二名的常青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被自家教授爆出排名造假,排名迅速上升至与普林斯顿、哈佛等并列。这又掀开本就常被质疑的大学排行榜遮羞布的一角。



哥大表示将对数据进行审查,并且表不再提交数据参与2023年的排名。经过近3个月的调查,上周,哥大承认了之前提交给USNEWS的数据有几项并不「准确」。



然而,就在昨天,US News发布2023年全美大学排名。

哥大仍赫然在列,排名从第2名下降至第18名,一朝跌回1998年的排名。

除了哥大暴跌外,这份全新的榜单中也有些其他变化:斯坦福大学从第6位重回TOP 3、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从第9位至第7位;伯克利进入TOP20,纽约大学进入TOP25。此外,几所录取中国学生非常多的加州系几所大学跌出TOP30。

而看榜单,除了数据外,深藏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求学前景。

🔽2023年US News全美综合大学排名🔽




排名在某种意义上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大学的生态。对于最顶级名校影响不大,但其他大学几乎被影响力大的排名决定了「生死」。

当我们越习惯于依赖榜单选校,大学则会花费大量金钱去提升自己的排名。比如好几所大学就被爆出花费了过亿美金来提升排名。

如乔布斯母校Reed College,这所培养过培养过32位罗德学者的小型优质文理学院,因为几乎不主动提交数据几乎逐步销声匿迹,今年排在US News文理学院第72位。


■乔布斯只在里德学院上过一年学就选择退学。

先来回顾下Michael Thaddeus教授曝光的排名数据「造假」,一窥排名的底层逻辑。

去年哥大排名实现历史新高,与哈佛肩并肩时,Thaddeus教授感觉有些不对劲。于是他拿出了学术精神研究了哥大提交的数据,发现了端倪。

US News排名指标共有8项,从毕业率、社会流动性、毕业率表现、本科学术声誉、教师资源、入学学生选择率、校友捐赠率和毕业生负债。

插一句,值得一提的是与准备申请的大家息息相关的入学率。

今年很多大学放出烟雾弹说扩招利好,大概率为了增加申请人数,以此降低申请率,让更多人去当分母,这也是能提高排名的一种手段。



Thaddeus教授发现在好几项数据上,哥大都有所「美化」,包括:

本科班级规模:校内只有62.7%-66.9%的本科课程学生人数在20人以下,而并非报告中提到的82.5%;教学费用:学校用于教学的经费也没有达到报告中的31亿美金,这里包括医学院对患者的巨额护理费用;师生比:推算师生比例并非报告中提到的1:6,而是1:11;毕业率:报告显示96%本科生在6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毕业,但未将高达30%的转学生毕业率包括在内,其同期毕业率约85%。最高学位教师比例:报告显示100%教职员工拥有博士及以上学位,但事实上,哥大有69名教师最高学历为本科或硕士,包括被列入有博士学位的部分老师,并未取得博士最终毕业文凭,属于在读生。

经过调查,哥大承认其有在两个维度上兵没有给出“完全准确”的数据,其一是本科班级规模数据,其二是100% 的教职员工拥有博士学位为最终学位。

校方对于其他数据质疑暂未有所回应。

其实,自从出现榜单以来,这几十年被曝造假的事情就层出不穷。



据NYT的报道,去年,天普大学商学院的一位前院长因在 2014 年至 2018 年期间使用欺诈性数据来提高学校排名被判有罪。据报道,通过造假数据,该校在线MBA项目被US News评为全国最佳,赶超斯坦福。

今年,由于五年前的数据不准确,南加州大学将其教育学院从 US News 排名中撤出。去年,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埃默里大学等也被发现存在伪造或篡改数据。

此外,排名千种万种,学校为了迎合排名则不得不迎合其背后的数据逻辑。

哪怕是US News自己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和全美大学排名都完全不同,排名更是千差万别。比如在全美排名第34位UCSD,在全球大学排名中竟然赶超了藤校康奈尔和全美TOP10的杜克大学。

同时,US News还接受了大量学校的广告投放,本身也与排名存在利益冲突,更让榜单变得扑朔迷离。





■截图来自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连在同一家机构里都有类似排名矛盾情况,更别说层出不穷的其他排名了,到底该信哪个呢?

如几年前《华盛顿月刊》出了个新排名。与指标名校偏向私立大学得US News不同的是,这个排名中去掉了校友捐赠、学校声望等指标,而是从学术维度、学生参与社会度等评估大学,公立大学排名明显上升。

意外的是,几所耳熟能详的名校如芝大、布朗、哥大和西北等齐齐跌出前20。

为什么大学不能跳出排名运行的逻辑,而是要选择迎合商业机构的排名逻辑呢? 跟中国大学为公立的不同,美国名校大多都是私立的非盈利性高等教育机构。

2004年哈佛发布财政报告中,作为全世界最富裕的大学,其总收入为25.98亿美元,其中政府资助拨款占18%,非政府资助拨款占5%,学费收入占21%,捐赠收入占31%,日常用途捐赠占6%,其他收入占19%。因此,政府拨款、捐赠收入及学费收入占据总收入的70%,成为哈佛大学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所以,私校一方面学费越发昂贵之外,另一方面也要积极筹款。



■US News数据统计,近20年内,私立大学学费上涨了144%,公立大学的州外学费上涨了171%,公立大学州内学费更是上涨了211%。除了社会捐赠外,更大头的是企业捐赠。

在美国,要当一所学校的校长,学术能力之外,更重要的能力是筹款能力,也就是拉赞助的能力。

与其说美国私立大学是象牙塔,不如说是一家走在商业化前沿的NGO——

只有筹到足够多的钱,才能吸引招到足够好的教授,开设足够高精尖的研究和课程,吸引足够好的生源,培养足够优秀的毕业生,同时提高了毕业生的满意率,又能吸引足够多的捐赠,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像哈佛上任校长劳伦斯·巴考在担任哈佛校长之前,曾在负责监督学校的财务和运营的公司任职过7年。而提高排名,则可以大大增加接受社会捐赠的几率。



■图片来自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研究,美国十所高校2018-2020年捐赠基金总量、捐赠收入与投资回报率不完全统计多说一句,国内自十年前的留学潮至今,本科藤校毕业生少说没有七八千也有四五千人了。若有大额或定期的捐赠,一定会增加美国大学录取中国学生的动力。

此外,排名提升也可以吸引更多学生来申请,尤其是资讯较少,学费满额,大多会依赖排名选校的国际生。

根据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统计,Top25的名校申请数量每年增加6%-10%。

这一方面可以赚到足够多的申请费,另一方面则会让竞争更激烈,降低录取率,这也是为什么加州系学校学费暴涨下,申请难度依然只增不减。 可见,排名上升对学校来说是个良性循环的好买卖。





只是对于学生们来说,则要承受学费上升、难度增加之难,这些成本也会转嫁到学生身上。

更可怕的是,大学忽然被爆数据造假,一下跌回30年前……

最近有哥大学生提起诉讼,因为排名拒了几所名校选了哥大,没想到这才入学几天,排名就从与哈佛肩并肩到垫底藤校,这不得赔偿损失不?

难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Walt Gardner在专栏里写到:大学排名就是一一场家庭和大学不得不玩的「欺诈游戏」,为了排名上升而支付更贵的费用,以及并没有更多保障的未来。



自然,有几家欢喜就有几家愁。比如有的毕业生就是是人在家中坐,TOP30就从天而降。是我厉害吗?并不,全靠母校努力啊。 谷雨假期实习生天一毕业于UCSD,每每被人问起他是如何考上全球top 30 大学的?他说,我申请的时候学校还只是TOP50罢了,毕业时我成为了光荣的TOP30名校毕业生……

母校排名上升自然十分开心,不管对于求职、就业,还是被认可度,都有用处,也有荣誉感。



但同时,他发现美国本土同学大部分首选是州内公立大学,可以享受较低的学费,此外还会参考就业环境,school pride,校友兄弟会甚至气候等等。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理智,而是因为他们了解的信息比我们更多,也更具体。

我的学霸朋友高中时就决定好了要学习体育管理,最终申请去了一所可能家长们都没听过的大学——UConn(康涅狄格大学)。当年我也不理解他的选择。去了美国后,我发现天真的是自己。

UConn是名满全美的篮球名校,男篮是2014全美冠军,女篮在2014-2017三年创下了111连胜的壮举,也是NBA巨星科比女儿Gigi的梦校。 在这样的高质量体育氛围下,UConn的体育管理在全美名列前茅。对于这样一个实践大于理论的专业来说,优势不言而喻,毕竟今天合作的无名之辈可能就是明天聚光灯下的状元探花,前景一片光明。”


■令人心碎的是,因为空难这个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我问过其他学生,择校经历也很有意思。 比如选择气候更好的城市,当冬夜从lab出来回家时,等待我的不是刺骨的寒风,而是可以只穿单衣的徐徐微风,周末能和朋友吃着川菜或是烤肉,这是我中国胃需要的乡愁。 也有学生去了某村的大学,学术水平过硬,排名体面。然而,对于一些爱热闹的他们来说,最近的华人餐馆和大型超市至少要开车25分钟,出门就是一片田野,心里很有落差。

甚至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南方孩子在面对刺骨的萧瑟和期末的压力,每年患上抑郁症的比例极高。

若已经身处严重内卷的同学们,能不用累到TOP30都申一遍,写无数篇文书,用排名刮彩票一样决定自己未来四年的人生,该多好。


所以,虽然暂时无法访校,但一定要多看大学官网,务必关注学校理念。这些看似有点「虚」的培养目标真正反映了学校的治学文化和招生学生的特质。
同时也可以多刷Youtube等社交媒体,搜索学校、专业关键词,感受学长学姐分享的校园氛围、课程框架和求学体验,找到最打动自己的一点,想想这是不是自己相待4年的地方,同时也为文书找到素材。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想读的专业,这是进行成功申请的第一步。
其实,大多数学校招生的学生都有气质上的共性。
与其纠结于哥大数学教授Michael Thaddeus质疑的极其简化版的「线性排名」,不如多做点有用功——
多花时间理解这种内在共性,并找到与自己的匹配性,那么进入梦校,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就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