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 (ID:HealthInsight),作者:史晨瑾、严雨程、李琳,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刘翔峰事件发酵的长尾效应,持续得比想象中更久。


9月2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发布内部红头文件,其中称经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后,发现了违规违纪问题从严、从快处理,15名医生被处分。


此次查处的一切征兆,要从8月25日下午的一场院内中层大会说起。


刘翔峰被停职的一周后,湘雅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黎志宏与医院领导层、各科室主任迅速召开了一次中层以上干部大会,宣布在全院范围内启动“改进医疗作风、规范医疗行为”的专项行动。


“主要是医院中层参加,科主任带头,具体会议具体内容我们并不清楚。”湘雅二院一位外科医生向八点健闻表示,“但能确定的是,那次大会就是着重反思刘翔峰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随后每个科室都开会学习。而且,每位医生都要填一张表格”。


这张被提及的“表格”,在随后被证明是此次湘雅二院全院自查自纠的重要工具之一。


表格名为《规范行医自查标准》,其中包含依法执业、过度医疗检查、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等8项检查类别,共49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的设置不乏与刘翔峰事件的漏洞相关,如“严禁超手术权限越级手术”“严禁小病大治、严格把握ICU收治指征”“严禁伪造病程记录、手术记录、操作记录等医疗内容”等。


临床医生要做的是,在每个问题后面,选择是否需要整改,根据自己判断,划上“勾”或“叉”。且需回答“如需整改,请列出整改措施”,以及“整改时限”两个问题。


8月25日的大会之后,各科主任把这份表格带回科室,下发到每位医生手中。


也就是说,这张自查自纠的表格如何填写,全部取决于每位医生自己心里的那杆秤,是否能如实填写,实则难以判断。


多位受访对象告诉八点健闻,这样一份表格在三甲医院里,其实并不罕见。


表格的内容都是行业的通行标准,有等级医院要求、十八项核心制度要求,还有依法执业等相关要求。”一位业内人士称,“更多见于医院日常的自查自纠行动中,但效果如何很难判断。”


表格收回后仅一周,9月2日,湘雅二院内部文件宣布因“不规范诊疗行为”“开大处方”“多点执业”“配药错误”等,15位医生被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处罚最重的是两位主任医师被取消湘雅二院的医疗资质,一位药师被解除劳动合同。


上述湘雅二院医生表示,刘翔峰事件影响之大,“院里风气好的科室这次也躺枪。”


内部处罚的文件并未进行全院公示,却流传至网络。速度之快,令部分职工感到意外,风声鹤唳。


舆论聚光灯下的湘雅二院,过了一个不平静的初秋。


一次“危机公关”?


内行看门道。此次湘雅二院内部自查、内部处分后,医疗圈内对的看法却较为理性。


与公众的担心一致,疑问集中在:自查自纠能否起到真正的效果?靠自行填表,是否能查出第二个刘翔峰?公立医院当中出现此类恶性事件,自查和外部检查各需如何介入?


甚至有质疑声:医院雷厉风行的动作,究竟是真的刮骨疗伤,还是一次回应舆论的“公关危机”?


从填写《规范行医自查标准》表格,到15人被处罚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


但八点健闻从侧面了解到,其中“取消该院医疗资质”的处罚,并非取消行医资格,而处罚的轻重也在医院,资质后期可以恢复,医生也可以更换工作单位,继续行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受处分的15个人中,有些人来自传统的“高危科室”,如心内科、药剂科等;而有些则来自鲜有违纪违规事件发生的科室,如产科、血液内科和感染科。


此次被取消该院的医疗资质的心内科谭茗月被指在医院门诊过程中,引导患者院外购药、违规转诊患者、开大处方;产科朱付凡被指多点执业,在医院门诊过程中介绍患者外院就诊和检查。


一位熟悉医管的业内人士,根据经验表达了疑问。


“医生引导患者院外购药、开大处方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是医院因药品零加成、带量采购而缺药,或医生为了降低门诊均次费用的选择?此外,医生多点执业是否在医院备案?如果手续符合,多点执业是受到保护的。”他表示,希望信息能更公开透明。


另一位医疗人士向八点健闻坦言,“刘翔峰事件后,包括医保、执法、行风建设等外来检查,湘雅二院是躲不过的。”


在过去经验中,很多医院的自查自纠是迫于上级检查的压力。医院先承认错误,倘若态度端正,上级可能会减轻处罚力度,高举轻放。“这次被揪出来的‘不规范’行为,是否有损病人利益很难从字面意思看出,但对医院有一定损失。”


“自纠自查”是刮骨疗伤还是雾里看花?


“自查自纠”是医院管理的一项常态化动作。


2019年11月底,国家卫健委启动了一项涉及全国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时间横跨两年多的大型公立医院巡查工作。这轮巡查采用全面自查结合实地巡查的方式,主要涉及公立医院三大板块——公立医院党建、行业作风建设、运行管理。


此后,河北、山东、辽宁、北京、上海等省市闻讯而动,也陆续印发了各自省市的公立医院巡查方案。从主要内容来看,它们与国家层面方案内容基本一致。而结合国家及各省的巡查方案具体内容后也不难发现,“自查”就是整个大型巡查工作的第一步。


“近些年来,医院进行自纠自查的绝对数量变少了,说明需要通过自纠自查暴露的问题也减少了。”一位医院管理学者看来,可见自纠自查,在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廉洁从业和行风建设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些年来,医疗领域的腐败、违规行为比过去有所减少,也不能将其完全归功于自纠自查工作。


陕西省山阳县原卫健局副局长徐毓才认为,减少也得益于集采、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支付制度改革后大力打击骗保等工作的开展,医疗领域的利益寻租空间被大幅压缩,起到了釜底抽薪式的作用。“医疗违法违规的空间和机会,减少了。”


“如果不是(像湘雅二院这种)闯了大祸,‘自纠自查’一般都是省或者国家一级的运动式检查。”他指出,除了上述运动式的“自纠自查”,当一个医疗机构遇到了重大负面事件,亟需给公众和监管部门一个交代,也会自行组织医院内部的自查自纠工作,起到查找体制机制问题、回应公众和监管部门关切的目的。


“自查自纠”很少作为一项工作内容独立存在,而是成为某项大型治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并且作为处分力度较轻的一个层次出现。


一位沿海某市的县医院院长更是向八点健闻直言,由上至下的“自纠自查”多是形式主义,大家只能配合着做一下表面功夫。


根据国家卫健委相关文件要求,上述横跨三年的全国大型公立医院巡查工作已于2022年6月结束。


对湘雅二院来说,刘翔峰事件在热搜上发酵了数日,引起的公众关注和社会震荡是不言而喻的。在公众和监管部门看来,刘翔峰事件未必是偶发现象,甚至很可能是冰山一角,这意味着医院的行风建设和诊疗行为都可能存在问题,所以自纠自查就是医院给公众和监管部门的表态——“从严、从快”。


有医院管理专家指出,在现有体制下,公立医院遇到重大危机后,启动自纠自查几乎成了医院们的标准化处理步骤,但这并不能杜绝第二个刘翔峰的出现。


“自纠自查”是监督医院的常态化工作方式,但也是一种全凭自觉的管理方式,究竟能发现多少问题,又能将问题挖到多深,或还需时间验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 (ID:HealthInsight),作者:史晨瑾、严雨程、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