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暗中发生的,就让它暗中结束”,这句话至少预示着某些秘密是伴随保密者的死亡而终结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个秘密或许就具备了永恒的属性,即便保密者生前留下了蛛丝马迹,留给后人的也都只是合理的猜测罢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可一旦涉及到“保密对你有何好处”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就不得不针对具体环境来作出分析了,毕竟,秘密涵盖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我们很难大而化之地得出一种简单的处理方式。


不过,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在某些秘密面前,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尽量不要听到对方的秘密——虽然对方想要分享给你他/她的秘密是一种对你信任的表现,但这个过程中你其实也是被动的,而这之后随之而来的代价就是(不得已的)保密,以及你也要告诉对方一个自己秘密的潜在互换的信任机制。这相当于一种制衡,如果你们友谊牢固自然没问题,可一旦友情终结,任何一方掌握的秘密都可能改变彼此的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 (ID:liweitan2014),原标题《秘密的秘密:保守秘密对你有何影响?》,作者:Sean Illing,由译者Meng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发布,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我有秘密,你也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向他人隐瞒秘密。


但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害怕亲密关系吗?我们为自己的过去感到羞愧吗?也许更重要的问题是,所有这些秘密的代价是什么?


《秘密的秘密生活》书封以及作者斯莱皮安。© Next Big Idea Club
《秘密的秘密生活》书封以及作者斯莱皮安。© Next Big Idea Club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斯莱皮安(Michael Slepian)试图在他的新书《秘密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Secrets)中回答这些问题。在过去的十年中,他一直在研究秘密,对秘密的本质及其背后动因有很多话要说。


我邀请了斯莱皮安作客,和我们分享秘密与谎言的区别、最常见的秘密类型,以及在他看来人们为何最终还是要说出秘密。


以下是我们谈话的摘录,出于长度和清晰度的考虑进行了编辑。


肖恩·伊林:你的书开头就讲述了别人突然把一个十兆吨重量级的秘密抛给你,从此引爆了你生活的故事。


迈克尔·斯莱皮安:我听说那个重量级家族秘密的时候正在做(秘密相关的)研究,准备展示我的研究内容。实际上,当时我正在哥伦比亚大学面试我现在的工作。那天我给别人介绍了我在做的关于保守秘密的全新研究,这天就这么结束了。那天晚上,我还和那些人一起吃了晚饭,之后去喝了酒。


就在那天午夜时分,我接到了我爸爸的电话。当时我想,“他为什么要半夜给我打电话?”然后他又给我打了一次,我才意识到,“哦不,刚发生了什么坏事。”我还以为是有人去世了或者发生了什么悲剧。我给他打回去,他说:“迈克尔,我得告诉你一件事。你还是坐下来听吧。”


然后他告诉我,他其实生理上不能生小孩。他在说他不是我的亲生父亲。


你大概能想象到这有多令人惊讶。但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其实是:“没关系,我不会根据基因选择朋友,不是亲生父母又有什么关系呢?”


真正令我震惊的,是人们如何保守这个秘密的。我后来才知道,除了我弟弟和我自己,我全家人自始至终都知道真相。


肖:许多做研究的学者都觉得他们的研究内容很抽象,直到有一天你措不及防就知道了一个触及你身份和人生核心的大秘密。这件事有没有让你看清任何东西?在自己的生活里碰到这样一件大事,有没有改变你对秘密的看法?


迈:我问我的父母:“保守这个秘密的感觉是怎样的?”他们的答复与我试图理解的秘密的科学本质息息相关。他们告诉我,不在对话里提起这件事其实不难,因为不透露这么长而复杂的故事其实很容易。


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想起这件事。他们说,当他们开始反复回顾这个秘密时,保守秘密才成了问题——难的不是在对话中隐瞒真相,而是被迫重新思考他们当年的决定,并怀疑自己,“我们究竟有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随着我们长大成人,他们越来越不确定了。


保守秘密的困难之处不在于谈话,这与我当时的研究发现完美契合。在对话中守口如瓶其实很简单,难的是要独自背负秘密,且无时无刻不在怀疑自己这么做是否正确。


肖:最常见的秘密是什么样的?你的书里有一些很有趣的图表,但我也想让观众听听你的发现。


迈:最常见的秘密涉及感情、金融问题和性,也是显而易见了。家族秘密也很常见,还有心底的野心、对于事物不满等等,无论是你的社交生活、外貌、情感生活、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对他人信任的背叛。


此外还有很多很多。


肖: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秘密,我们的友情、人际关系和浪漫关系还能维持下去吗?对我来说,我不敢肯定人们能在没有秘密的情况下维持这些关系。也许这说明了我这个人的阴暗面吧。在你看来,如果每时每刻都坦诚相待,我们的人际关系还能保持完好吗?


迈:我认为这会导致一些矛盾。


肖:这说法很有意思。


迈:我们有时会出于正确的原因保守秘密,比如说善意的谎言。


假设你朋友问你自己看起来如何,这时你们刚刚抵达派对现场,已经来不及换衣服或者改变妆容了,你就只能给出积极的答案呀。大家都同意,有时候说些善良的好话比说出残忍的实话要好。如果没什么改变的余地,就没有必要在非必须的情况下伤别人的心。


另一个例子是,有时候立即揭露真相为时过早,可能等一周之后,再坦白事实会更好些。这样一来,这也许就只是个短暂的秘密了。


可能你会想要照顾别人的心情,比如有人说了你对象的坏话。如果说出来只会让对方感觉糟糕,也达不到别的效果,那就没什么理由说实话了。


肖:显然,对伴侣不忠是最大的谎言之一。从秘密代价的角度考虑,我很难想到一个比这更沉重的了。如果你曾在浪漫关系里有出轨行为,而且已经有了家庭,还有孩子,揭露真相可能导致你的家庭分崩离析,孩子一生都有心理阴影。但保守秘密的代价可能是场心理上的灾难。我不想问你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但我想问,我们应该如何分析这种情况?


迈:首先要考虑的是,你要说实话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你受不了在脑海里反复想这件事了?你想要将其公之于众坦白真相,不再将它当作秘密了?


如果这就是你想要揭露秘密的原因,为了让你自己感觉好受点,公布这个秘密显然能让你如释重负,但会让你的伴侣感觉非常糟糕。


所以问题是,什么时候揭露秘密才是正确的?


其他需要考虑的事情是,这个问题是一次性的吗?如果这是个一次性的问题,而且不会再次出现,有些人就会建议你说,算了,不要坦白真相,因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果这是个重复发生的问题或者是一个持续的事情,我会说隐瞒真相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了。


最后要考虑的是,你的伴侣会想知道这些吗?这是一个很难知道答案的问题。但我可以给你讲讲我的研究。在研究里,我向几百个人询问了这个情况。


想象一下你的伴侣,犯了一次完全后悔的错误。对方去外地出差,喝醉了,不会再犯一次了。你会想知道吗?大约75%的人说他们会想知道。这真的让我很吃惊。


肖:我也很惊讶。但你知道吗?我越仔细想,反而越不觉得惊讶了。


但我也在琢磨,在这里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异是否真的很重要。很多人认为他们会想知道真相,但如果他们真的了解了事实,生活变得一团糟,覆水难收了,我想知道有多少人会回想当初说,“你知道吗?也许这样更好,无知才是福。”


我不知道,但天呐,75%真的很高。我还以为只会有大约一半的人呢。


迈:是啊,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也许我应该再进行一次研究,在人们给出答案后加一个后续问题,“你确定吗?”


但除了思考这个百分比是否正确外,换一种角度想这个数据,就会发现有四分之一的人都非常果断地表示他们不想知道。我是说,这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因此,如果你正面临如此复杂的情况,处理具有巨大影响的重大决定,则完全不应该全靠自己判断。这件事太复杂了,你自己不可能搞清楚。


所以你最好只能找一个你信任的能够保守秘密的人,看看他们怎么想,并借此考虑不同的选项和情况。


肖:我们一直在讨论那些可能受秘密影响或被秘密波及的人,但我也很想知道秘密对守秘人的作用。


在书里,你谈到了羞耻感和孤立感,以及守秘人可能感到的作假或不真实的感觉。你认为对于保守秘密的人来说,保守秘密的主要或隐藏的代价是什么?


迈:保守秘密的影响包括羞耻感、孤立感、不确定性和不真实感。


其中,最具伤害的似乎是羞耻感,因为羞耻是一种对于你自己完全的负面评价。如果你开始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无能为力、微不足道,就很难改变这个心态。在感觉羞耻后,你很难忽视这份心情。


但是如果你深受羞耻感影响,也是有方法改善的。如果说羞耻感是对自我的负面评价,只要你能把这种负面评价转移到有关行为上,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愧疚感。因此,与其认为自己是个坏人,不如说“我做了坏事”。


以这种方式重构它的好处是,你下次不必再重蹈覆辙了。下次,你可以不那样做。人是会变的,你可以汲取教训,在未来做出不同的选择。


肖:我很喜欢你在书中强调的秘密从我们身上偷走的时间,比如说我们用来思考、担心、回顾秘密的时间。


这会导致不安全感,致使你浪费生命中大量宝贵的注意力和精力,几乎从不值得。也许有时你的秘密值得这样大费周章,但我觉得,要是说它几乎从来不真正值得也没有问题。


迈:要从这种负面思维循环中脱身,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再带一个人进来。你很容易陷入反刍,重复过去,而只要引入一个新的观点、只要有个其他人参与对话,就肯定能帮助你摆脱这种负面思维循环。


肖:其实你发现我们所有人受秘密影响的方式都很相似,还挺让我感到宽慰的。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是南方、北方、美国还是其他地方。这至少说明人类是有共性的,是所有人类都会经历的。


迈:是的,我们提到了人们保留的秘密类型及它们如何导致我们感到羞耻、愧疚、孤立和不真实。这些都是我在世界各地观察到的经历。我们对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了调查,看他们是否保守了同样的秘密,又是否收到了相似的影响。


因此,如果你正在与秘密作斗争,可以记住这点。我们都有同样的秘密。我们都因秘密经历了同样的感受。


原文:www.vox.com/23272666/psychology-secrets-lying-privacy-michael-slepia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 (ID:liweitan2014),作者:Sean Illing,由译者Meng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发布,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