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8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刊登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称虽然在目前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台海局势不明朗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一些外企打算把他们在中国的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甚至还做了一些考察,但他们最终都放弃了这一计划。

因为他们发现,其他国家没有有效替代中国的能力。

《洛杉矶时报》的这篇文章是以一家中国南方的外资电子工厂为视角展开的。该报称,自从2018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开始对中国的产品征收沉重的关税后,这家外资工厂的创始人Fabien Gaussorgues就已经开始盘算要不要把工厂搬到其他国家,以抵消美国政府的做法给该厂带来的经济损失。

但4年后,尽管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台海局势的不明朗,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都令他越发想把工厂转移到更能躲避这些风险的“安全”地方,但最终他发现,这很难做到。



这是因为,虽然Fabien Gaussorgues早在2019年就已经将越南作为替代中国的潜在目标进行了考察,甚至已经进行了前期的筹备,但由于这么做反而会导致他的成本进一步上涨,他不得不在8个月后放弃这个计划。而且,越南那边的生产效率也远远比不上中国:一个产品的原型在中国可能只需要三周就完成,在越南则需要6个月。

Fabien Gaussorgues还表示,他也考察了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印度。其中泰国的问题在于地方腐败和零配件的供应不行,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则因为地处南海这个地缘政治热点地区,同样让他不放心。印度虽然生产成本低廉、零配件更容易获得、且地缘政治上也更加“安全”,但也存在招不到稳定的工人、供应商的发货时间不稳定、部分电子元件仍然需要进口——甚至从中国进口等问题。

根据《洛杉矶时报》的报道,像这种担心地缘政治等风险希望将工厂搬离中国或“多元化”生产线的在华外企,其实还有不少,但这些企业也都遇到了与Fabien Gaussorgues同样的困境:搬离中国的难度太大。给这些外企提供顾问和法律服务的机构亦表示,虽然这些企业的客户们都希望企业能够多元化生产线,但这些客户并不清楚这么做有多么困难。

从这些企业和机构的说法来看,这些困难主要包括生产效率跟不上客户的需求、劳动力短缺、很多零配件和原材料还需要从中国进口、以及在新的工厂可能会面临的供应链混乱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最终都会推高把工厂搬出中国后的生产成本,令这种做法得不偿失。一家给欧洲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负责人就表示,他有很多客户在遇到这些困难后,最终都不得不放弃在中国之外多元化生产线的计划。



另外,根据《洛杉矶时报》的介绍,那些本就仰仗中国市场的外企,除了继续留在中国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而那些生产模式属于低成本、高产量的企业,则从中国的物流和基础设施中受益巨大,所以即便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这些企业也不愿离开。

最后,《洛杉矶时报》还指出,其实中国方面也在想办法给外企重新注入信心。该报尤其提到今年8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一场电话会议中强调要发展外资和支持外企。

根据中国新华社的报道,今年8月17日胡春华副总理在北京出席全国稳外贸稳外资扩消费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增强外贸发展动能,推动进出口发展进一步向好,为稳经济作出更大贡献。要积极支持外贸企业获取订单、稳住市场,保障粮食和能源资源等进口安全,确保外贸物流畅通,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美国商会的会长郑艺(Eric Zheng)也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仍然希望保持其世界工厂的角色,因为中国是有竞争力的,很多地方政府也都在非常积极地追求跨国企业,愿意给这些企业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