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迫击炮是步兵最有效的支援武器,解放军诞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口径最大的武器就是82毫米迫击炮,它伴随解放军步兵纵横在各个战场上,只是82毫米迫击炮威力太小,缺乏火力的解放军只能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直到近年来才重新回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乱飞一通的“没良心炮"




1923年,中国仿制了一战时广受英法军队好评的英制“斯托克斯”81毫米迫击炮,迫击炮就此进入中国军队,1931年,中国又仿制了法国M27/31“斯托克斯-勃兰特”82毫米迫击炮,命名为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成为当时中国军队的主力迫击炮,不过82毫米迫击炮威力太小,中国又先后制造出110至150毫米的重迫击炮,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已经是大口径火炮了,一般用作师级支援火力,可惜受工业水平限制这些重迫击炮产量很小,出现在中国的重迫击炮大多是法国“勃兰特"120毫米迫击炮,美制M2式107毫米迫击炮,日制97式150毫米迫击炮。

尤其是M2式107毫米迫击炮,精度高,射程远,威力大,解放军将其视为争夺的重点,在襄樊战役中解放军将缴获化学迫击炮列为战前三大目标之一,解放军极其缺乏大口径火炮,直射火炮也少,很难对付敌人构筑“伏地堡”,攻坚时只有用步兵强行接近用炸药包摧毁,这种攻击伤亡很大,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工兵连集训时,4纵11旅工兵连连长聂佩彰提出,一公斤梯恩梯炸药爆炸时的反作用力可把4.1吨的物体抛出100米,做功能力达一万公斤/米,一个半截香烟大小的8号雷管爆炸时也可以把5.62公斤的物体抛出100米远,可以根据炸药做功能力把炸药包抛出去,



他先挖了个长1.2米,口宽1米,底宽0.8米的梯形土坑,在底部挖药室装进抛射药并盖上木板,木板上放置代替炸药包的石头实验,实验成功后又改为圆形土坑,把炸药包捆扎成圆柱形,木板中心钻一小孔,炸药包的导火索通过小孔着连抛射药,抛射药在抛射时同时引燃导火索,导火索燃尽炸药包就引爆,实验证明可以抛出300多米,但飞行方向不易掌握,一个坑只能用一次炸药包。聂佩彰又请铁匠用汽油桶加铁箍增加强度制作成抛射筒,筒底用厚木板堵死,厚木板上挖出可装0.5-0.6公斤抛射药的药室,这种抛射筒长1米,口径0.3米,可把6-8公斤的炸药包抛岀300余米,强烈的冲击波可摧毁半径10米以内的任何障碍物,



这种武器很快在1947年攻击陕州东门的战斗中中大显神威,并逐步向全军推广,淮海战役中,4纵攻打李围子时集中了15个抛射筒,先用3具抛射筒炸飞敌人前沿的障碍物和突破口附近的火力点,然后其余在总攻开始后开火,十几个总重一吨的炸药包同时落地不仅可以直接炸塌地堡,有的地方连房屋墙脚都炸没了,十几米半径内的工事的敌人不是被震死就是震昏,十分钟内也不能清醒。中野1纵在板桥集阻击时,一个炸药包就全歼敌军一个突击排,被炸死的人基本被炸得七孔流血、内脏震裂,身上也找不到任何伤口。



这种象个大油桶,需要点导火线发射,发射后在天上毫无准头乱飞一通,但落地后爆炸效果惊天动地的奇怪武器由于是土法上马制造的,所以并没有统一的名称,部队有的称为“飞雷炮”,有的称为“土飞机",有的称为炸药抛射筒,有的称为“特大威力炮",一般统称为“飞雷",闻风丧胆的敌人也为其起了五花八门的的名称,其中以“没良心炮"最为知名,充分证明了价值后,抛射筒广泛由各部队的工兵分队自己制造,每个工兵连装备3-6具抛射筒,主要在进攻作战中开辟通路和摧毁工事,抛射筒没有统一的规格,有的口径为250毫米,可将7-10公斤的炸药包抛到150米外,有的口径300-400毫米,可将10--20公斤的炸药包抛到200米外,甚至还有可抛射100公斤炸药包的抛射筒。



最初的炸药包捆扎成圆柱形,工艺较为繁琐,有的部队做成圆形或圆饼形,也可抛射几十公斤重的石头和集束手榴弹,有的还加装击发装置和瞄准装置,不过由于是简陋的手工品,抛射筒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射程和精度不足,最远只有300多米,只能射击敌人前沿目标,而且身管短,炸药包飞行阻力很大,不能控制飞行姿态,基本瞄不准任何点目标,抛射筒的主要使用方法就是配置在距敌人前沿50-150米处的发射掩体内,以3具编成一组攻击面目标,抛射筒决不能放在突击队后方,否则有可能掉在突击队头上,第一线的突击队只要听到最后一批炸药包的爆炸声就发起攻击。



不过这些临时捆扎的炸药包没有引信,靠导火索引爆,导火索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精确计算燃尽时间,为了不过早引爆,导火索留出一定富余,落地后有一定延迟爆炸,突击队掌握不好冲击时机就会遭到炸药包杀伤,为此解放军又从从迫击炮弹入手,设计制造了加长型迫击炮弹,装药量比一般的迫击炮弹增加了50%,威力可比150毫米迫击炮弹,只是射程近了,这种加长型迫击炮弹在战斗中有可怕的轰鸣声和巨大弹坑,常常让守敌误以为解放军有重炮而丧失了斗志,最终或弃城逃跑或投降。尽管如此,抛射筒极大弥补了解放军的火力劣势,为压制敌军的火力做出了贡献,抛射筒在防御战中也贡献不小,可以接轰击敌人密集冲击队形,志愿军就使用抛射筒轰击英军第28旅,吓得英军以为遭到大口径炮弹的攻击,随着部队开始装备各种重型火炮,抛射筒逐渐退出了解放军装备序列。

二:移动困难的160毫米重型迫击炮




朝鲜战争后,中国开始面仿制苏制武器,包括M37式82毫米迫击炮、M43式120毫米迫击炮,M160型160毫米重迫击炮,仿制成功的55式120毫米迫击炮作为步兵团的主要支援火器,参加了打印之战,不过这炮重达275千克,一发炮重达15.4千克,对完全依赖徒步的步兵来说负担不小,打一分钟要七个人背负炮弹,每人只能携带两发,1964年研制的64式迫击炮减轻了37%,部队仍嫌过重,步兵团不得全面弃用了120毫米迫击炮,改为装备74.5千克的71式100毫米迫击炮,重型迫击炮的重任就交给56式160毫米迫击炮,56式160毫米迫击炮于1956年开始生产,到1961年停产,生产了400多门,主要装备军师属炮兵团,每个有一个营,下属3个炮连,每连装备4门,56式160毫米迫击炮是--种有强大摧毁能力的火炮,一发炮弹就重达62千克,发射时声音震耳欲聋。



1958的金门炮战中,56式160毫米迫击炮作为口径最大的迫击炮也参与向金门倾斜炮弹,以56式160迫击炮8.3千米的最大射程,只能打击距厦门5.25千米的小金门岛,距厦门4.8千米的大担岛和距厦门4.2千米的小担岛,但打不到9.6千米外的金门主岛,不过由于很多目标都在反斜面上,榴弹炮为高地阻挡无法打击山背面的目标,56式160毫米迫击炮射角达80度,专门对付山背面的目标,为了打到金门主岛,解放军把12门56式160毫米迫击炮运到与金门近在咫尺的小峪岛,部署在海滩抵近射击,摧毁了金门岛上许多山背后的目标,160毫米迫击炮虽然射程近,机动性差,必须在构筑好的阵地上进行射击,但一枚就能炸出深2.5米,直径5米的弹坑,金门守军一直搞不清楚是啥武器,直到发现一枚哑弹才知道是160毫米重型迫击炮。



这种迫击炮没有反后坐装置,后坐力由地面来承受,,转移阵地时要把座板挖出来,正常情况要由8-10分钟,但在比较松软的土质上座板射击后下沉,被泥土牢牢地吸附时有的部队挖了三天三夜才挖出来,严重影响了火炮的机动力,架炮也相当麻烦,迫击炮射击要挖一个直径两米、深半米的座板坑,一个炮班要6分钟才能挖好,装填炮弹也很麻烦,炮手要捆药包、装引信和底火,装填时打起炮筒从炮尾把炮弹装进炮膛,然后关栓,放下炮尾才能射击,所以金门炮战后很快退役了,到了1979年,56式160毫米迫击炮再一次从仓库找出来,供边防15团用于轰击越军反斜面阵地,主要部署在老山地段,专门用于攻击确堡,只要命中就能摧毁,在1986年6月30日的八里河东山战斗中,一发160毫米从天而降,弹片以360度散射,一下就炸死了40名越军,不过很快又拉回了仓库。

三:新一代迫击炮



对越作战表现最出色的迫击炮还是71式100毫米迫击炮,最大的优点是轻,能伴随着步兵在任何地形上作战,一个团属炮兵连有1个指挥排和2个炮兵排,共6门炮,一个炮班有7人,一个背28千克的炮身,一个背25千克的底板,其他人各带2发炮弹,射击速度非常快,精度很高,经常一炮就清除一个目标,打完即可转移,只是炮弹经常供不上,打仗是所有人都带一发8公斤的炮弹,连炊事员、通讯员也不例外,但也不够,后来又少带炮多带弹,在作战立了大功,80年代后期71式迫击炮和弹药的生产达到相当惊人的水平,1989年,射程提高了37%的89式100毫米迫击炮迅速淘汰了71式迫击炮,只是威力不足以对抗拥有2B11“雪橇”式120毫米迫击炮的苏军摩步团,连苏军摩步营的“矢车菊"82毫米速射迫击炮在弹药投射量上都压倒解放军步兵团。



面对火力和射程的劣势,威力不足的89式100毫米迫击炮变得有些鸡肋,加上解放军摩托化程度也在提高,重量也不太重要了,于是解放军又转回研制86式120毫米迫击炮,86式120毫米迫击炮,虽然最大射程超过了2B11迫击炮,但炮弹轻了三千克,解放军只有少量装备,苏联解体后,解放军在向俄罗斯引进武器装备时发现苏联独创的2S9型120毫米迫榴炮很有特色,2S9型120毫米迫榴炮是线膛炮,有断隔螺纹式炮闩和半自动输弹机,炮弹重达19.8千克,发射火箭增程榴弹时可达12.8千米,紧急时还可发射破甲弹攻击装甲目标,苏军本来只是想为空降兵配一门可空降的迫击炮,发现2S9型120毫米迫榴炮性能优良后又装上了轮式底盘,甚至考虑替换摩步团团属D30式122毫米榴弹炮,



由于2S9射程不如D30式122毫米榴弹炮,苏联又研制长身管的2S31“维娜”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射程可达15至17千米,只是苏联这时已经解体,俄军装备不起2S31“维娜”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于是中国引进了这种迫榴炮,装在04式步兵战车之上,命名为05/05A式120毫米迫榴炮,性能远高于89式100毫米迫击炮和86式120毫米迫击炮,也可媲美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与生不逢时的2S31“维娜”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不同,05/05A式120毫米迫榴炮正遇到解放军军改,新体制下的“机械化+信息化"合成营要承担起摩步团的作战任务,营属82毫米迫击炮已经不足支撑合成营战斗,只有05/05A式120毫米迫榴炮可以担此大任。



合成营装备05/05A式迫榴炮之后,火力压倒了俄军摩步营和美军合成营,加上05/05A式迫榴炮还配上了制导炮弹,火力优势非常明显了。中国的制导迫击炮弹除了有仿制俄罗斯的激光制导迫击炮弹外,近年也装备了自己研发的北斗制导迫击炮弹,该迫击炮弹是用普通迫击炮弹装上制导控制+引信组件而成,发射后通过预先装订的目标坐标以卫星定位连续修正弹道直至命中,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打击精度可以提高到3米以内,比普通迫击炮弹70~80米的命中误差提高了一个等级以往要数十发炮弹覆盖射击才能命中一个目标,现在只需要一枚,可以进行“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还能保证最小的附带损伤和最少的弹药消耗,有力的提高合成营的火力打击能力。

四:结语

中国军队已经全面恢复了重型迫击炮,除了履带式的05/05A式迫榴炮之外,还有轮式底盘的,但也有传统的120毫米迫击炮以用于山地和丛林作战,120毫米自行迫榴炮不能去的山地和丛林,传统120毫米迫击炮,将是步兵手中唯一的大口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