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郑依妮,原文标题:《“情绪价值”这四个字,看得我过敏》,头图来自:《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剧照
“情绪价值”这个词最近很火。在各种情感教程中,情绪价值都被认为是恋爱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价值,善于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很有魅力,可以让异性欲罢不能,并对此上瘾。
《中国妇女报》也称,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能否为伴侣提供情绪价值,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决定一段感情的成败。
在功利社交学中,有一种默认的价值观,那就是懂得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就相当于拥有了撬动更多爱和价值的杠杆。一个人能否为伴侣提供情绪价值,即伴侣所感知到的情绪收益是否大于情绪成本,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段关系的成败。
然而,这些所谓的情感大师所教授的“情绪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情绪价值”这个词,最初来源于经济学和营销领域中的“顾客感知价值”——用来衡量顾客在消费中的情绪收益与成本。美国爱达荷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杰弗里(Jeffrey J. Bailey)从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营销视角出发,将情绪价值定义为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情绪收益为顾客的积极情绪体验,情绪成本则为负面情绪体验。
后来,心理学家们将其引入研究范畴。简单来说,情绪价值的衡量标准是:当一个人能给其他人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的情绪,这个人的情绪价值就很高;当一个人总让其他人产生别扭、生气和难堪的情绪,这个人的情绪价值就很低。
在那条流水线上,一切皆有流程标准
今年5月,腾讯课堂发布《520恋爱学习大数据报告(2019—2022)》。报告洞察了当前社会上四大婚恋观念和情感需求变化的趋势:疫情后恋爱的情感学习需求增多,有关脱单、婚姻的情感课程连续3年增长;男性仍然是恋爱、脱单课程的学习主力军,女性学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恋爱、脱单学习人数占比达49%。
情感修复师于敏说:“在我做过的情感咨询经历中,最有醍醐灌顶之感的,就是领悟到了情绪价值的重大作用。增加情绪价值远比物质上的付出更重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让对方觉得虽然你们拥有彼此,但又是独立的个体,你们可以很深入地交流彼此的心情而感受不到压力,这便是情绪价值的意义。”
“亲密关系”的课题也随之开始产业化发展,网络上的情感大师们通过知识付费的方式向会员、学生传授如何提供情绪价值。
在情感沟通培训这条流水线上,咨询和培训环节像零件一样被拆开,一切皆有流程化的标准。首先,它会告诉你要了解自我;其次,它可以根据每种情感问题的解决流程,分类、判断、解决。咨询师只需要对着电脑,把这个标准流程录制成视频或者语音,配上课件就行了。
1990年出生的情感博主陈晓是一名职业情感咨询师,在社交网络上拥有将近400万名粉丝。在他的介绍中,写着“擅长恋爱指导、婚姻修复、婚恋挽回、个人提升、婚外情处理等”。
如果想要阅读他的文章,首先要成为“真爱粉”——缴纳90元/年的会费,就可拥有阅读10篇付费内容、免费围观3个付费问答等“粉丝福利”。
这些需要付费的文章,标题也显得十分能“解惑”,例如《男人真的需要情绪价值吗?如何给男人提供情绪价值?》《女生如何提升自己在感情中的“价值感”?》《恋爱脑怎么办?如何克服恋爱脑?》等。这类标题牢牢抓住了人们对快速学习情感秘籍的好奇心。
还有一些名为“交际沟通训练营”的课程,售价999元至数千元不等,号称“可以有效改善社交恐惧,快速积累人情世故,潜移默化提高情商,大幅减少因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精神内耗问题,进一步成为擅长聊天、讨人喜欢、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社交达人”。
只要在线缴费报名后,学员就会被划分到不同的微信班级群进行小组讨论,并配以专属督导、大咖答疑等服务。课程所教授内容,具体到话术层面,还有聊天中多使用可爱的表情包、多使用语气助词等细节。
有的情感沟通导师,号称可通过提供情绪价值提升自己在职场的人际关系,例如“让你在正式场合介绍自己时显得专业”“如何开启话题和领导聊得来以避免冷场”等。
在这些铺天盖地的营销包装下,情绪价值简直就是万金油,不仅可以应用在两性关系中,还可应用在职场上,似乎只要学会了就无往不利。
有些“关心”,真让人窒息
不可否认,提供情绪价值是一种能力,且并非人人都具备。但如果过分强调技术的万能,忽视了提供情绪价值的初衷,则有点过犹不及。
想要提供情绪价值,最基本的是需要情绪的参与。圆滑的话术说多了只让人感受到满满的套路而非情绪,会适得其反、引人不适。
NY是一个90后创业女性。有一次,同事抱怨客户没耐心沟通,每次多说几句,对方就会说:“嗯嗯,好的,我要忙了。”她不知道哪里做错了,于是找NY帮忙把关。
NY看完同事和客户的聊天记录,说:“你很懒,你讲话也不走心。”同事“啊?”了一句,NY接着圈出来两段话:“这些,应该是你在网上学习的话术吧?”同事很惊讶地说:“是啊,网上的博主说,按照她这套沟通方法来,就无往不利。”
NY说:“这两年‘情绪价值’这四个字看得我过敏。公式化的夸奖,对方是不买单的。不走心是一种气息,我从不看什么沟通类的书籍和课程,都是用心搭建关系和对话。因为文字是带有气息的。我觉得当代人很恐怖的一点,就是总以为自己在提供情绪价值,殊不知对方压力很大,也感到不适。”
在NY看来,被过度使用的情绪价值有时候真不是个好东西。“有效的情绪价值,不是你自己讲完就认为‘哇,我夸得真好,对方肯定开心死了’,而是对方认为这是好的,且对方能识别到。”NY说。
有“情绪价值”就有“情绪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一些人在提供情绪价值后,就会下意识去索取,这样就成了“有目的性地提供价值”,一旦这种目的性被察觉,就会显得很不真诚。
比如,“没有关系,你真的可以去啊,我一个人真的没有关系”这类话语本质上表达的就是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所说的“情绪勒索”。
它指的是有些时候我们为了维系与重要的人的关系,为了自己不被贬低,为了降低焦虑,会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例如有的伴侣,一个人在工作,另一个人就在自己的空间里“陪”着对方;一方熬夜,另一方也跟着熬夜,认为自己是在提供精神支持。这种行为和语言,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会认为是珍贵的感情付出。情侣或者夫妻发生不愉快,一方说自己如何如何陪伴对方,把过往一一历数,不料另一方说:早就烦死了,忍很久了。于是前者特别伤心,觉得是“一片真心喂了狗”。殊不知这类“关心”,有时令人窒息。
苏珊说:“情绪勒索的人无法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负责,而以威胁或者利诱来企图掌控对方,迫使他顺从自己,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勒索的语言还包括‘我就知道你根本不爱我’‘你怎么这么不讲理?’等。”
在作家叶倾城看来,这种关系把嘘寒问暖当作付出,其实是在索取。叶倾城说:“一些女性,完全不知道自己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有多高。朋友满足不了,家人满足不了,不止不休,时刻要有人陪,随时都要说话,随时都需要人响应……这种情况下,能响应你的,多半是骗子、杀猪盘。”
就在今年5月,媒体曝光了“只需588元,让所有女人喜欢”的“爱情管家”高级课程涉嫌欺诈消费者。该讲师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婚姻家庭咨询师、虎牙直播签约恋爱导师等身份。
据说,他在线上有2万多名学员,线下学员则有5000多名。有消费者累计花费1万多元学习课程却一无所获。授课合同注意事项中则早已写明:“个人情感具有主观性。乙方根据本协议向甲方提供咨询和指导为心理辅导类型服务,不包含且不构成任何结果性的承诺。甲方对此知晓。”
没人可以一直扮演情绪喂养机
这些情感课程营销的夸张包装往往容易让年轻人以为,只要学会了提供情绪价值,就能让聊天有恋爱的感觉,甚至能收获“真爱”。情感博主“冷爱”说:“情绪价值,不一定就是爱。”
虽然不走心的话术换不来真诚,但是“情绪价值”这个概念的提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它提供了一种可以实践的方法论。
不要去做“自以为”提供情绪价值的事。于敏的建议是:“把‘情绪价值’这个词,从你脑子里剔除,去学习一下怎么认真喜欢上眼前这个人,自然而然就能说出善意的语言了。”
现实生活中,没人可以一直扮演情绪喂养机。如果真的有人长期扮演你的情绪喂养机,极有可能他只是为了控制你;长期做情绪喂养机,还会加深一个错误观念,那就是人们只会喜欢那个假装只有正面情绪的他,而真实的他和作为人应该有的负面情绪是不被人接受的。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并不是因为生活圆满、身体健康才感受到积极情绪的,而是由衷的积极情绪创造了圆满与健康的生活。积极情绪是一种选择。”
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就是给予身边的人最大的情绪价值。于敏说:“年轻人不要盲目为‘情绪价值’买单,当你沦陷为情绪价值的奴隶时,你是任何人都配不上的,不管是条件好的,还是条件差的,因为你会成为一个情绪黑洞,这是一种非常差的状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郑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