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前,大家收到了各界七大姑八大姨的慰问。咱父母那一辈,好像天生的就拥有各行各业的关系网,反观咱自己仿佛却成了天天网上自嘲社恐、晚上开始emo的一员,似乎就连身处在海外大学这个场所,都显得局促。
今天一则“澳少年遭5米巨鲨追杀!好友奋力拖着其跑”的新闻一出,瞬间就想到了曾经留学期间的三五“狐朋狗友”,毕竟来澳留学的这些年里,谁还没有些个能陪你从“星星月亮”再聊到“人生理想”的人呢?
上周一,卢克(Luke Pascoe)和同伴康纳(Conner Shirley)一起去Goode Beach 附近的Mistaken Island 钓鱼。
卢克下潜到大概水下十米处时发现了一条鱼,就举起鱼叉向小鱼刺去,竟一击即中。但鱼的血腥味却吸引了一条5米长的鲨鱼。
“它的尖牙瞬间穿透我的皮肤,将我腿上一大块肉直接撕了下来,我感觉膝盖几乎被咬碎,痛得完全失去知觉。”
听到同伴呼救声,康纳毫无顾忌的冲了过去,面对鲨鱼的尖牙也毫不胆惧,一心只想救上自己的好伙伴,死拉猛拽地将鲁克拖上岸来。
卢克说:"是康纳把我扶到岩石上的,他背着我沿着岩石走了2公里,一路狂飙回到车上,开车把我送到医院。”
"我的生命归功于他。昨晚我躺在床上,我在想,我还能在这里是多么幸运。"
卢克的父亲也向康纳表示了感谢:“多亏他反应迅速儿子才能鲨口逃生”。
而当时我就在想,如果当时是我们在现场,你又觉得谁会这样‘背着你’不顾一切地奔跑呢?
留学在外,社交的意义又多了一层——朋友是你在国外的家人,是你灰心失落时的精神支柱和避风港。
之前澳媒有过一项非常出名的实验。2020年的时候,UNSW的博士生詹劲阳通过长达1年的跟踪采访和观察,想要探究“中国留学生在澳是如何交友的”
中国学生来澳大利亚留学后,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环境的挑战。他们有人选择互相抱团,留在中国学生的社交圈;有的人选择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和更多本地人或其他国际学生交往;也有的人处在两者之间,既保持和同胞交往,也积极结交当地的朋友。
中国留学生刚来到澳洲时,在一个新环境中自然和同胞更有亲切感。她说,本地学生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也有“爱抱团”的现象,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
那些爱抱团的学生普遍认为,主动结交外国朋友并不会对自己产生很大影响。
“他们感觉在澳洲接受国际教育,如果选对了周围的环境,依旧可以就像一个‘小中国’一样”
澳洲的大城市里,华人比例那么多。在这里不接触外国朋友,也可以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对很多新生而言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澳洲没有强烈归属感或者毕业以后计划回中国发展的留学生,甚至加深了对中国朋友和家人的依恋及归属感。“他们很强的依赖于社交媒体和网络,和国内的亲属、家人和朋友进行更加密切的联系。”
甚至一些留学生主动结交本地朋友的原因也是因为语言,他们认为通过扩大本地朋友的圈子,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一箭双雕。
不过调查的发起者认为,大家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留学生的一些行为,“自然而然地预设”中国留学生来到陌生国家就应该融入本地社会,并广泛和本地人交往。
留个学回国后,发现一下子没什么朋友了很多小伙伴抱怨,国外的留学毕业季比国内的毕业季更加痛苦。学士帽一抛后,大家才是真正开始了“一别两宽”的生活。因此,刚回国的留学生没有朋友不是常态,但是很正常。
由于时差、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常年异国他乡的经历使得留学生与国内朋友渐行渐远。
曾经关系好到形影不离的好哥们,好姐妹,如今可能也只剩下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或者逢年过节的简单问候。
而曾经在澳洲一同赶due,一起party的小伙伴们,更是来自于祖国的五湖四海,大家毕业后由于选择的不同,更是难以见面
留学生虽然回国了,但却比在海外留学时更加地“自闭”了。
不过,朋友圈都是从零开始建立的。即使一直留在澳洲,也不一定就拥有成熟的朋友圈。更可能发生的是参加一个个饭局,送走一个个决定离开的朋友,然后再不停的在某个城市里结识其他从陌生到熟悉的人。所以说新的朋友会比旧的朋友更香吗?还是说朋友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呢?其实都不一定。
人类作为群居生物,有社交的需求,就如同有吃饭喝水一样,是一件平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