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一栋26层高的大楼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再过一个月,这里将住进数十万头活猪,成为中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楼房猪场,高度刷新世界之最。

这栋养猪大楼由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下称中新开维)投资建设。企查查显示,该公司的大股东是当地一家水泥企业。公司微信公众号介绍,同样的养猪大楼规划了两栋,设计年出栏生猪量120万头,总投资40亿元。

楼房猪场是中国特有的养猪模式,近两年快速发展。牧原股份(002714.SZ)、新希望(000876.SZ)、温氏股份(300498.SZ)等头部猪企均已布局楼房养猪。

2022年以来,东瑞股份(001201.SZ)等区域性猪企也传出楼房养猪的消息。更有行业外资本跨界进入,重金押注楼房养猪。


土地紧缺催生

中国第一家大规模建设楼房猪场的是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扬翔)。扬翔曾冲刺主板IPO,其招股书披露,2017年扬翔建成高层楼房养猪场,2018年投入使用。路透社探访后称其为“养猪酒店”,是当时“世界最高养猪场”。

扬翔董事长莫金枝是公司首个楼房养猪场项目的负责人,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扬翔当时在做育种、生物安全防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需要规模更大的养殖场来验证数据。苦于广西山多地少,找不到足够大的地方盖猪场,只好向上建楼。

此前扬翔和其他猪企一样,猪场采用平层架构,规模最大的万头猪场占地200多亩。如果想建容纳3万头猪的大型猪场,需要近千亩地。“我们广西找不到这样的地方。”莫金枝说。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扬翔在广西贵港的亚计山里建起4栋楼房猪场,9层和11层各两栋,共计2.2万母猪栏位。一栋楼房占地只有十几亩。

艾格农业产投合伙人刘晓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中国之前,欧洲也曾出现楼房猪场,但高度仅有两三层。中国发展出高层楼房猪场和土地管理方式有关。

刘晓东曾在中国农垦集团从事战略投资工作,为多家上市公司提供战略咨询。

“欧洲土地私有,流转较为方便。”刘晓东说,中国土地国有,建猪场占用的土地需要经过审批,一座大型猪场所需的土地可能涉及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等多种性质,找到面积较大的一整块地并不容易。

扬翔之后,头部猪企纷纷发展楼房养猪。2020年,牧原、新希望、正邦、温氏相继试水,楼房养猪迎来快速发展期。

节约土地是各大猪企跟进楼房养猪的重要原因。新希望广东区域公共事务总监郑成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楼房猪场可比同等存栏量的平养式猪场节省80%的土地,新希望在土地成本较高的浙江全部采用楼房猪场。

刘晓东曾参与牧原楼房养猪项目的论证,河南起家的牧原当时已发展壮大,但向土地紧缺的南方市场扩张需要储备楼房猪场技术。

非洲猪瘟后快速发展

楼房养猪快速发展,也与非洲猪瘟防控和产业政策引导有关。

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

在两部委发文之时,非洲猪瘟已经在中国肆虐一年多,防疫形势严峻。

随着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将全国分为5个大区进行分区防疫,要求生猪原则上不向大区外调运,推动“运猪”向“运肉”转变。

以往,中国生猪养殖集中在土地、粮食充足的北方地区,作为消费区的南方各省主要靠省外调运保障猪肉供给。在分区防控要求下,各地需要自主发展生猪产能,保障当地供给。

以猪肉消费大省广东为例,2019年广东省政府提出,到2025年全省生猪出栏量保持在3300万头以上、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并且,推动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建设30个1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基地)、300个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基地)。

提高产能,又要规模化养殖,在广东等土地成本较高的省份,楼房养猪成为理想选择。

2021年底,一栋17层高的楼房猪场在广州南沙区封顶。建设主体是广州南沙扬翔风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由扬翔和广州两家国企共同组建。


位于广州南沙的17层养猪大楼,年出栏生猪35万头。 (受访者供图/图)

该公司总助罗仁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非洲猪瘟暴发后,南沙区要承担每年10万头的生猪保供任务,当地原有的两家养猪场无法满足产能需求。并且,两家养猪场都采用传统模式,环境污染明显,原有的场址附近要规划医院和学校,养猪场必须做出改造。

于是在2019年,南沙区和扬翔达成合作,共建楼房猪场。整个项目占地140亩,投资16亿元,年出栏生猪可达35万头。



南沙在建楼房养猪项目,占地140亩,投资16亿元。 (南方周末记者 卫琳聪/图)

罗仁义介绍,该楼房猪场中有15层可供养猪,每一层结构相同,平铺开来相当于15个猪场。楼体产生的废气废水经环保处理达标后排出。

南方周末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项目园区700米外是一所学校,距离珠江1公里。

“同样的项目扬翔在广东建设了三个。”罗仁义说,另外两个位于佛山市,正在建设中。南沙项目按规划将于2022年10月投产。


盯上预制菜

新入场开展楼房养猪的企业不光着眼于养猪,还盯上了预制菜。

“一开始就是准备做预制菜的,没想到要去养猪。”中新开维牧业总经理金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原有的水泥建材业务不景气,公司一直在考虑转型,一番考察后看好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才跨界进入。

金林表示,从预制菜延伸到养猪是因为公司可以自己提供水泥等建筑材料,预计建设成本更低。并且,公司原本有700亩存量用地,水泥业务占用400亩,还可以留出300多亩用来养猪。

鄂州距离省会武汉约1小时车程,属武汉城市圈。这里土地资源宝贵,为了节省土地、实现规模化效应,中新开维按照建工业厂房的方式建起了26层养猪大楼。“(我们)是用工业化的思维做农业现代化。”

养猪的落脚点还是在预制菜上。金林表示,公司的养猪项目配套了饲料加工、屠宰等设施,并向鄂州市新申请了380亩土地,用来建设食品产业园,专门生产预制菜。公司官方微信介绍,食品产业园总投资60亿元,预计年屠宰加工生猪300万头,日产预制菜500万份。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3459亿元,预计2026年超过万亿。申万宏源研报显示,目前国内共有6.81万家预制菜企业,仅2020年至2021年就新注册成立1.7万家。

扬翔的目光也瞄准预制菜。在南沙的楼房养猪项目园区内,展览板上写着“项目目标不是养猪,而是打造冷链预制菜食品产业园”。

罗仁义介绍,除了养猪大楼,园区内还布局了屠宰和食品加工车间,未来将和农户合作发展订单农业,进行预制菜生产。按照规划,预制菜食品产业园将于2023年完成,年屠宰生猪35万头,可生产预制菜8万吨,面向大湾区供应。

以往生猪养殖和饲料生产、屠宰加工通常分开发展。一个常规饲料厂的年产量通常在18万吨左右,只能为规模足够大的养殖场配建。屠宰场受环保限制,也只能在政府划定范围内选址,按照规划数量建设。

楼房养猪模式更有利于全产业链开发,也受到政策鼓励。2021年,国务院公布修订后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提出“国家鼓励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发展”。

此后,各地出台细则,如广州提出年出栏生猪20万头以上的养殖企业可配建屠宰场,不受规划数量限制。

新建的楼房养猪项目通常采用“料、养、宰、商”一体化发展,从养猪向下游食品加工延伸。

刘晓东分析,由于工业项目比农业项目纳税能力强,各地自然更欢迎食品加工项目落地。扬翔披露的信息显示,公司在南沙建设的预制菜产业园产值可达20亿,利税1亿以上。

“一个农业企业,去做消费品领域,实际上是缺乏积累的。”刘晓东认为,从上游养殖向下游食品加工延伸并不容易,头部养殖企业对发展楼房养猪仍持谨慎态度。核心原因在于,楼房养猪的成本并不比传统猪场低,大型猪企选择楼房养猪主要还是考虑拿地难度。

郑成志认为,从行业平均水平来看,楼房养猪的每斤完全成本比传统猪场高10%左右。养猪大楼虽然外部生物防控做得更好,但内部生物安全较难处理,一旦发生病毒入侵,可能带来巨大损失。

他透露,目前新希望的楼房养猪项目在“个位数”,占整体养殖规模比重极小。

温氏股份在2022年3月披露的投资者活动记录中表示,公司楼房养猪项目尚未投产,仍在探索实验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不会将楼房养猪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南方周末记者 卫琳聪 南方周末实习生 叶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