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的初衷,自然是为了规范行业,引导其良性健康发展。然而,问题的复杂性也就在这里,目标是人为设定的,结果却未必能如人意。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魏英杰

有个概念叫作“蝴蝶效应”,很多人都知道。对于这个效应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在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导致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个过程具体是怎么发生的,非常复杂,估计多数人也没兴趣了解。其重点在于告诉人们,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却可能引起巨大的后果。学术化的表达则是: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将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且巨大的连锁反应。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大量类似的变化,只是人们习焉不察而已。

就说炒股这件事吧。很多人不炒股,但他们的生活,其实却被股市影响了而不自知。简单直观的一种影响是:

我今天炒股赚了点小钱,晚上多加了一道菜,而多加的这道菜,就为社会消费提供了一点贡献,让商家受益,最终让农民受益;反之,我炒股亏了钱,能少买东西就少买,结果就是这个月我消费变少了,商家受损,最终农民受损。

图/网络

当这个“我”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数量庞大的人群,那所可能产生的后果,更加不容小觑。

01

最近,腾讯、阿里等中概股正在经历一轮下跌。

上周五(7月29日),港股腾讯下跌4.36%,股价跌近300港元/股,总市值跌破3万亿港元至29540亿港元,相比最高点蒸发约4.4万亿港元。

美股阿里巴巴的跌幅更大,跌11%,股价跌破90美元/股至89.37美元/股,总市值2367亿美元(约合18581亿港元),而其最高点总市值一度超过8000亿美元。

今天(8月1日)开盘,腾讯仍在下跌,徘徊在300港元大关附近(收盘跌2.35%,股价299.6港元/股),K线的起起落落,让人心惊胆战。

有自媒体描述,这是中概股的又一“至暗时刻”。



图/网络

我曾多次跟人说,炒了那么多只股票,唯有腾讯从不负我。言下之意,买腾讯的股票基本没亏过。

但这一次,我心里没底。毕竟,有些中概股已经跌去八九成,投资者欲哭无泪。

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形,还是在四年多以前,腾讯股价一度跌至251.4港元,当时也是一片哀嚎。

这次中概股普跌,大背景大家都知道,就是两年来国内对互联网行业进行清查整治,矛头所向,秋风萧瑟,草木零落。

这里只是想强调,哪怕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只是为了遨游远方,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更何况是一场龙卷风席卷而过,威力可想而知。

股价下跌,投资者忍痛割肉,只是其中一种直接后果。大厂纷纷裁员,裁撤业务,收缩投资,则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的后果。而这个后果的“蝴蝶效应”,还在继续演进。

大厂裁员,直接导致的是许多应届生少了一份梦寐以求的offer,而你能说,考研考编数量剧增与此无关?不得不说,有些人的命运就此发生了改变。

裁撤业务,对应的是,许多大厂员工被“毕业”,原先优渥的职业收入没了,而要找一份类似条件的工作,谈何容易?

收缩投资,结果就是很多创新公司失去了“天使”,资金链断裂,“出师未捷身先死”。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每日优鲜,这家号称“生鲜电商第一股”的上市公司,曾经吸引了无数投资人的青睐,因后续投资未到位,据悉目前已经“原地解散”。即便按照其官方口径,只是裁撤了急速达业务,其混乱状况也是令人咋舌。

图/微博

其实,不止互联网行业是这样,在教育培训、房地产领域,我们也能看到各种连锁反应。

例如,对教培行业的整治,导致了新东方股价大跌,内部减员数万人——同时催生了一个直播带货品牌“东方甄选”。

而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调控,直接导致了有些人迟迟不能住上新房,有些人孩子上学没着落,甚至有些人经济陷入困顿,不得不中断房贷。

人没了工作,或者就业率上不去,就会影响到消费信心,消费信心降低,则会反作用于企业生产,而供需两端都疲软,自然影响经济增长。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看似偶然,都是必然。

02

严格来说,行业监管并不是扇动翅膀的第一只蝴蝶,正如上面所言,其强度堪比龙卷风。

实际上,早在监管出手之前,“捶大厂”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

从抨击“996”开始,可能还要更早一些,从网约车、外卖平台被骂开始,大厂(平台型企业)越来越不受人待见,曾经被叫“爸爸”的企业创始人,转眼成为“无良资本家”的代表。

不是说大厂不能批评,也不是说有些人骂的不对,而是事物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你认为自己骂996是抨击过度加班,结果却变成了,大厂的部分员工收入减少,想加班都不行。你认为没有996才是正常的公司文化,结果却可能是,一家初创公司没有了996,也没有了创业激情,从此进入“内卷化”状态。

在交通出行领域,我们也骂过很多次网约车平台,未能严格审核司机资质,导致恶性案件偶有发生。但责难网约车平台的结果,却变成了严格要求司机是本地户籍、车辆是本地牌照,甚至连作为网约车的车辆的轴距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

另外,为了预防纠纷和恶性案件,网约车上被要求安装摄像头和进行车载录音……



图/图虫创意

网友抽在大厂身上的每一鞭子,最后都疼在了自己身上。人们也不得不接受,“捶大厂”带来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后果。

更不必说,网友自发“捶大厂”,与监管部门的专项整治、反垄断执法,对互联网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监管部门的初衷,自然是为了规范行业,引导其良性健康发展。然而,问题的复杂性也就在这里,目标是人为设定的,结果却未必能如人意。好的政策,不一定导致好的结果;有针对性的监管,也未必能实现监管的预期。

毕竟,扇动翅膀的不仅仅是一只蝴蝶,这个部门那个部门都在挥动监管之手,其对整个行业生态的影响作用就更为复杂了。经济学上所谓合成谬误,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也因如此,近期针对平台经济的定调,已然有所不同。

03

关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虚拟经济、电商经济,当下似乎还有不少误读。

一大误读,是认为数字经济或虚拟经济不能算实体经济。别的不说,我只知道,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如果说,占GDP近四成的数字经济还不算实体经济,那只能说明,我们对实体经济的认识有待更新。

就说电商吧,也是被许多人认为只是一种线上交易,不是实体经济。可我们都知道,电商的背后就是一家家工厂、企业,许多电商本身就是工厂和企业自身在运营。这样的交易模式,还有必要分出虚拟和实体吗?

另一大误读,则指向平台经济就是垄断行为。平台型企业,一般都占有较多市场份额,这一点无须多说,但是不是占有较多市场份额,就一定涉及垄断?这却是需要细说的地方。实际上,我们去看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哪一家平台型企业不是占有较多市场份额,但如果按照以往经验,对其进行重组和分拆,恐怕也不行。

就像Meta(原Facebook)的月度活跃用户高达30亿,而目前全球人口为77.5亿,平均下来两三个人中就有一个Meta的用户,这按照以往的垄断定义,那绝对算垄断了。但是,无论是不是要对它进行反垄断诉讼,是不是要进行强制拆分,都改变不了平台型经济的这种用户众多的特征。



▲扎克伯格正在展示Meta新标识(图/网络)

换一个思路,这些平台型企业其实更像是一种基础设施,而不能单纯以垄断企业视之。所以,反垄断的重点,应当在于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而不是谁大了就打谁。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其中排名靠前的平台型企业,曾经还有跟国际大公司掰手腕的能力,如今则是自顾不暇。无论从用户、市值还是创新能力,都已呈落后之势。而要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需要改变监管思路,明确监管预期,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大概就是“设置好红灯、绿灯”的题中应有之义。

至于那些还在“捶大厂”的人,如今或许已经感受到了蝴蝶翅膀的威力,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