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西区前几天发现一个阳性病例。这个病例从西安乘坐飞机过来,轨迹不难查清。

西宁市启动防控预案,城西区连续两天做了全员核酸。该市其他区也紧张起来,在湟中区连续几天都有人排长队做核酸。

某种程度上说,西宁市民是幸运的。虽然排队很久,但是该市气温适宜,最高温不过25度。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就没这么幸运。

杭州、上海、重庆等地连续多日高温超过40度,排队做核酸已经是苦差事。

过去10天,舆论中最热门的话题其实不是疫情而是各地诡异的高温。成都的高温连续登上热搜;重庆一家博物馆因为粘连瓦片使用沥青,导致沥青化掉瓦片脱落,杭州一棵树热得“冒烟”。

这种极端天气值得人们警惕并加以防范。实际上每年都有人因高温换上热射病,严重的足以致人死亡。高温对人身体的损害不比奥密克戎轻,如果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我们应该看到一些战高温的新闻。

可惜,并没有这样的报道,相反,我们看到的是高温和防疫的双管齐下:在上海,不同区域的人在不同阶段进行排查,市民不得不在高温下核酸。核酸不但“续命”,还真的在考验生命,尤其是那些在做核酸的医护人员,穿得更多更严密,工作时间更长,而且长时间不能动,受到高温的威胁也就越大。

我们看到各种“大白”抗高温的照片。有的大白在防护服外绑上雪糕,有的大白脱下衣服拧出汗水,也有大白紧紧抱着一块巨大的冰砖——此前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冰块,也许这是有关方面加紧研制的降温神器吧。



| 图源:微博网友胖胖的山雀

除了大白,还有一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健康也值得关注。比如执勤的交警,和防疫有关的交警,不但要穿上自己日常的警服,还要在外面套上一层蓝色防护服,这无疑更热了。

这样的场景,属于媒体报道的坚守岗位的典型。那些大白或者“大蓝”,确实非常辛苦,但是我却感动不起来,或者说相比于廉价的感动,我们更需要追问:这一切都是必须的吗?有没有改进的可能?

几个月前,会有朋友认为,上海严密的防护很难持久,因为上海的夏天非常热,在户外长期工作很危险,更不要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了。高温如期而至,而且老天像是故意使气似的,今年比往年更热,多个地区气温都超过历史极值。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改进防疫工作。按说防疫已经到了第三年,我们理应看到改进版的夏装防护服。但是很遗憾,不但服装没有改变,各地新建的核酸小屋其实都强化了高温效应,采样人员更愿意在树荫下工作。

我们也应该仔细甄别,动不动就全员核酸是否必要。考虑到高温的威胁,地方政府必须更加谨慎地对待全员筛查这种大杀器,进行更精准的划片选择。

地方政府在防疫的时候要体会市民和医护人员的疾苦。如果不能提高检测效率或者提供更凉爽轻便的防护设备,也应该更明智、更科学地选择检测时间和地点。

有医护人员提出不在核酸小屋而是在阴凉地方排队,就是很好的选择。政府应该尊重并支持这种灵活性,而不是一味强调纪律性和刚性,那种“战斗画面”并不实用。

实际上,我们尤其需要警惕一种鼓励牺牲的精神。如果把防疫比作战争,那牺牲就似乎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动人的”,我们的媒体也很善于发掘这样的感人故事。但它也可能是不必要的。

事实上尽管今年奥密克戎来势汹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正像昨天央视所采访的一位专家所说,奥密克戎系列重症非常少,致死率低。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柔和而持久的防疫策略来与之周旋。

人们不希望看到的“新闻”是,奥密克戎没有夺去人的生命,但在这个夏天对抗奥密克戎却热倒几个医护人员,或者排队中暑的老人——这样的场面不是感人,而是辛酸。

说到底,医护人员的命也是命,而高温也是需要防范的健康威胁。各地在防疫时必须小心翼翼地寻求一种平衡,拒绝那种荒诞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