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7日,河南焦作,修武县周流村密接人员在修武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乘坐大巴前往集中隔离点。 (人民视觉/图)

文|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时隔410天,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方案再次迎来重大修订。

2022年6月28日下午2点左右,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全文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下称《方案》第九版)。方案一经公布,沪深两市餐饮酒店、旅游航空等板块表现抢眼。

据工信部官网6月29日消息,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该话题随之登上微博热搜。

相比2021年5月14日正式公开发布的第八版方案,《方案》(第九版)新增了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初筛阳性人员管理指南、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等三项细则附件。

“近一个月来,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向稳趋好,阳性感染人数持续下降,有疫情的地区数量也在减少,为优化调整防控方案创造了窗口期。”针对防控方案的修订背景,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在28日下午3点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

雷正龙强调,各行业、各部门应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要求,修订完善各自的防控方案和指南,清理现有的与第九版防控方案不一致的措施,指导各地及时做好防控措施的贯彻落实以及平稳的衔接,促进第九版防控方案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针对一些地方对上海等发生过疫情地区的人员随意采取隔离等限制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监督局副局长程有全表示,有关部门也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要求各有关地方应严格对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立即加以纠正和整改。

1

不是放松防控,而是科学精准

雷正龙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于 2022年4-5月期间,在大连、苏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和成都等7个城市,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工作。

“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绝大部分都能在7天内检出,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流行优势毒株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基于研究结果和国内多地的防控实践,第九版防控方案对疫情相关风险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限和方式进行了优化。”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

根据《方案》(第九版)的要求,不仅对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核酸检测措施也由“第1、4、7、14天核酸检测,采集鼻咽拭子,解除隔离前双采双检”,调整为“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监测第3天核酸检测,采集口咽拭子”。

调整并不意味着防控措施的“宽松”,而是精准防控的体现。“第九版防控方案是对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决不是放松防控,而是要求更高了,要求更规范、更准、更快,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实到位、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雷正龙强调。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更快、隐匿性更强的特点,《方案》(第九版)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要求加密高风险职业人群的核酸检测频次;在出现本土疫情后对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等。

2

统一风险区划定标准

除风险人群隔离政策调整外,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还有行程码是否“带星”——中高风险地区如何划定的问题。

过去,针对出现本土疫情的地区,有两类风险区划定标准,一类是高、中、低风险地区划定标准,一类是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划定标准。最小的中风险区可以小至一家20平米的上海奶茶店,最大的防范区动辄覆盖整个城市,各地执行的标准并不统一。

《方案》(第九版)已将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进行了衔接对应,整合统一使用高中低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

高风险区是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原则上以居住的小区或者村为单位划定,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封控措施,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可以降为中风险区,之后再连续3天没有新增感染者,可降为低风险区。对跨区域外溢的高风险区人员,采取7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的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中风险区是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划定范围,采取“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的管控措施。如果连续7天没有新增感染者,可降为低风险区。对跨区域溢出的中风险区人员,采取7天居家医学观察,在居家医学观察期间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低风险区则是指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离开所在城市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对跨区域外出的低风险区域人员,不需要采取隔离管控措施,但要求3天内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在所有中高风险区解除后,县(市、区、旗)全域实施常态化防控措施。

对于风险区域划定范围,《方案》(第九版)明确提出要科学划定风险区域,由地市级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组织专家组根据疫情传播风险的大小进行划定,风险区划定需考虑区域内人群防护、聚集、接触情况,病例和相关场所的密闭性、通风情况,疫情发现后开始调查时间的间隔长短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图)

“第九版防控方案还明确规定,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如果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的传播风险较低,密接人员已经及时管控,经研判,没有社区传播风险,那么也可以不划定风险区域。”雷正龙在谈及风险区域的划定范围调整时说。

3

全员核酸检测有规可依

新版防控方案的出台还标志着备受社会热议的“全员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如何划定”,也将有规可依。

《方案》(第九版)明确了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对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农村地区,分别明确了发生疫情后区域核酸检测的启动、终止条件及相应的核酸检测策略。

其中,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发生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区3天3检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感染者活动频繁、停留时间长的其他区,可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一次,连续3次后可停止。如发生跨区的广泛社区传播疫情时,提级指挥,由省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决定是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一般城市或农村地区发现疫情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市的城区或疫情涉及的自然村、涉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及所在县城,要每日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如疫情波及城区之外的区域或疫情波及多个乡镇时,要研判扩大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一次,连测3次后可停止。

4

“复阳”人员如何管理?

针对出院(舱)后核酸检测阳性的“复阳”人员,《方案》(第九版)也明确了管理细则:如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或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治疗。

Ct值是判定核酸检测阳性的关键指标,在复核过程中尤为重要。此前,南方周末记者发现,《方案》(第七版)规定:Ct值<37,可报告为阳性;37—40之间,为灰区(即处于阴性和阳性之间),建议重复实验;如使用商品化试剂盒,则以厂家提供的说明书为准。《方案》(第八版)没有明确提出更新的阳性确认标准,依然沿袭第七版内容——灰区建议重复实验,商品化试剂盒以厂家说明书为准。

2022年3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对于轻型病例,连续两次Ct值≥35即可解除隔离和出院。

此次在《方案》(第九版)中,进一步予以明确。如果“复阳”人员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且核酸检测Ct值≥35,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 如核酸检测Ct值<35,结合病程、Ct值动态变化等快速评估其传播风险,如有传播风险按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如无传播风险,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