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初,军武菌和不少军迷曾误以为俄军将进行一场“热刀子切黄油”模式的闪电战,考虑到双方巨大的体量差距,这种预估似乎并无问题。然而让军武菌大跌眼镜的是,随着战争的深入,俄军不断出现大量军迷根本不敢想到的各类战损,这不禁让一直秉信“一力降十会”的关注者思索一个问题:乌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星链”的规模之庞大,几乎占据了近地低轨道

据俄罗斯红星电视台5月21日报道,乌军多名被俘军官表示,他们指挥部队在亚速钢铁厂进行防御时全靠美国太空技术探索公司的“星链”与后方总部进行通讯联络和情报互递。种种迹象表明,“星链”系统早在战争刚开始后就开始为乌军提供大量技术保障,凭借上万台终端设备,乌军甚至在战场态势感知和打击指挥效率上凌驾于俄军。

美国太空技术探索公司CEO马斯克曾表示为保障乌克兰网络通信,“星链”已启动;不久后美国太空司令部也在公开场合大加赞赏“星链”的能力。由此可见,马斯克与美军高层在太空技术的合作早已开始,并间接让俄军吃了大亏。而中国未来面对的最关键一战在难度系数上远超俄乌战争,“星链”的威胁就更不容忽视,那么中国该用什么武器反制这一体系呢?



高科技商业帝国如何建立“星链”?

说起“星链”,就必须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说起,这个成立于2002年6月的民营航天企业,时至今日,它已逐渐成为一个素以高科技著称的商业帝国。近年来,“龙”飞船、“星船”飞船和可重复使用的“猎鹰”系列火箭都是其代表性产品,因此该公司不但一直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支持,也一直和美军保持越来越紧密的合作。



▲时至今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成为业界巨头

2015年,马斯克正式提出了“星链”计划,按照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计划,他们将在2019年起,五年内构筑起巨型三层卫星网络,其高度就覆盖340-1150千米的近地轨道。不久后,“星链”的计划发射数量从最初的1.2万枚暴增到4.2万枚,并随时做好准备,以新的卫星补充到寿的卫星,以保证这一庞大卫星网络永不出现空缺。

不少天文学家认为,这种霸道的抢占低轨空间的做法会严重影响他国天文望远镜的工作效率,甚至还会给他国卫星和太空飞船带来很大威胁。尽管马斯克表示“星链”的目的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低成本和高速度的网络服务,不会用于非民用领域,但从美国空军在发射场等方面与之合作来看,“星链”肯定会直接服务于美军的行动。



▲猎鹰系列火箭的技术水平达到新高

2019年,一枚猎鹰-9火箭将60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而此前的2018年,美军又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签订了价值近3000万美元的合同,其目的是借助“星链”为美军太空军等技术兵种提供相应服务。截止今年年初,“星链”系统已有超过2000枚卫星入轨,而这一数字可能在2027年增加到7500枚左右。



“星链”的军事价值体现在哪里?

早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就发现短时间迅速摧毁对方的指挥和通信节点,就会让对方的抵抗效率大幅下降,其意义甚至超过直接在战场上重创对方重兵集团。但美军在近年来却注意到潜在对手在太空战技术方面的进步,并认定对方很可能用类似手段摧毁自己的天基系统,即美国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美军很担心昂贵的军用卫星被摧毁后,己方将难以有效作战

美军认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价格昂贵、补充困难,一旦被毁,代价难以承受。因此,美军提出了所谓“马赛克战”思维,即将高价值武器低价值化,并使其关键节点网络化、神经优化,即所谓到处都是中枢,但又好似没有最核心中枢。这种发展的优势在于部分系统被毁,其他节点还能继续工作,而且被毁区域也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恢复正常。

近年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不断用自己的火箭为美军发射军用卫星,而美国空军也在今年初投桃报李,向该公司出售价值超过一亿美元的评估和开发用重型火箭,由此验证全球军事物流。目前,“星链”系统每月就会部署2-3批次,以这样的速度,美军即可在大战中大量损失军用卫星后,尽量以所谓的民用廉价卫星加以全面补充。



▲“星链”体现了美军的所谓马赛克战思维

除高效率全面通讯外,“星链”还会利用对地高度运动导致的多普勒效应,进而获得全球导航能力,进而作为GPS系统被破坏时的补充。而“星链”本身就有很大的升级潜质,因此即便它们现在考虑成本问题并未搭载高性能光学/电子系统,但也完全可以根据美军各部门的需求而进行改进,进而获得高精度侦察导航能力,并由此将其全天候化。

在信息化作战时代,精确打击对方节点的作战往往要依托掌握对方大量信息活动规律,而“星链”如果成熟,就很可能故意制造大量战场迷雾,进而让对方难以准确掌控终端信息节点。如果“星链”进一步升级,就可能搭载无人作战所需的设备,成为太空版无人机蜂群,不但可能为战区美军提供支援,甚至还会对他国航天器进行破坏!



▲C-12运输机已得到“星链”提供的网络服务

目前,美国多种武器也都和“星链”进行了系统整合测试。2020年,美军C-12运输机就得到了“星链”提供的610兆带宽的网络服务,相比之下,此前海事卫星为该机提供的服务速度仅有5-50兆。今年3月,美军F-35战斗机的信息吊篮也在地面进行了“星链”连接测试,如果该机与“星链”完全整合成功,那么该机的整体战力就会大幅提升到新的高度。

更引人注目的则是“星链”对美国战略反导体系也有较大帮助。目前美国的军用卫星数量已足够多,性能也足够先进,而“星链”卫星载荷较低,也没有高水平的导引头和大推力发动机,因此无法自行通过撞击动能方式反导。此外,“星链”卫星也没有合成孔径波段,自然难以直接探测到弹道导弹信号。



▲美国空军报道F-35战机与“星链”的融合测试

但是,“星链”卫星却可以弥补单枚卫星对某个地区的扫描时间不足问题,进而形成一道无间隔的监控网,以美国的技术,为“星链”卫星搭载反导雷达载荷舱并非做不到。这样一来,他国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一旦升空,就很容易被其捕获,进而让美军的四位一体拦截体系做好准备,如果此时有大量反导卫星在轨,那么对方的核弹抵达率就会大幅降低。



“星链”在俄乌战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起初,乌军的通信方式也仅仅是传统的无线电或有线通信,因此很快就在战争中遭到重创。由于乌克兰并无军事通信卫星,因此只能使用商用通信卫星尽量恢复指挥和通信,但这也存在速率不足、信号不稳定等问题。然而据英国《每日电讯》报道,“星链”系统却极大帮助乌军恢复了指挥通信能力,甚至在乌军的直接攻击任务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种种迹象表明,“星链”系统已极大介入俄乌战争

“星链”系统的高速卫星通信网络由大量低轨卫星和大量地面终端组成,在乌克兰,已有数千台此类地面终端开始运行。据“星链”系统官方文件报道,一枚“星链”卫星的覆盖面积约为353万平方千米,几乎是乌克兰国土的五倍!即便其采用相控阵技术,实际服务面积相对较低,但也无疑十分可观。

在作战中,乌军会先用小型无人机通过地面终端,进而将获取的战场信息传输给后方指挥部或军用无人机控制站。随后,指挥人员就会下令攻击无人机和炮兵单位根据这些信息发动攻击,这样一来,乌军数量有限的TB-2无人机在发挥效率上被最大程度优化,乌军炮兵也经常有的放矢。可以说,俄军不少将领的阵亡和部队有生力量的损失,都与此有关!



▲俄军大量原本不该有的损失都和“星链”息息相关

但这种模式绝非无懈可击,由于军用无人机采用特殊的通信链条,和“星链”通信频道不兼容,因此往往还需要通过民用无人机在前线获取情报后,以文字或语音模式,最终以传统通信手段传输给指挥部,这种方式容易出现战场感知不到位和情报滞后的问题。一旦小型无人机被摧毁,那么随之而来的精确炮击和无人机打击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星链”系统本质上依旧没有脱离民用技术范畴,因此它的保密性和可靠性肯定存在问题,而目前各大军事强国也都有卫星通信干扰系统。因此如果采用公开频率的“星链”遭遇专业电子战和复杂电磁干扰,就很可能瘫痪,而且它的卫星终端也要固定坐标后才能使用,因此对快速反应也存在影响。因此,通信保底能力才是“星链”对乌军的意义相对更大。



▲“星链”的又一大优势还在于其可能协助天基反导

随着战事深入,俄军也开始注意到“星链”的危害并试图让电子战部队针对性反制对方节点,据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表示,自己的技术人员只通过修改代码的方式就弥补了对方导致的问题。另一方面,俄军还表示其激光武器系统也已入列,从其针对目标来看,必然包括“星链”系统和其他西方军用卫星。



中国反卫星武器的水平如何?

随着近年太空力量竞争的加速,中国也逐渐在卫星反卫星、定向能反卫星武器和反卫星导弹等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甚至不亚于世界领先水平。据环球网援引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报道,2007年1月,一枚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动能-1型反卫星导弹就命中了轨道高度865千米的报废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此事迅速引发了美俄在内的各大军事强国关注。



▲中国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的提升,直接推动了反卫星武器的发展

动能-1型采用近距离爆炸方式摧毁卫星,其作用范围则基本以中低轨道目标为主。据介绍,这种导弹是在开拓-1型四级固体燃料推进的太空运载火箭基础上研发的,而开拓-1本身则是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基础上增设固体三四级的产物,其优点包括可机动发射、操纵流程较为简单、响应发射速度较快等。



▲此类神秘天象很可能和反卫星导弹有关

2010年1月,央视频道公开了动能-2反卫星导弹的信息,它的打击目标集中在1万-2万千米之间的中高轨道。动能-2的拦截范围、机动性、速度和反应时间都明显超过动能-1,而且它的拦截方式也改为动能撞击模式,这无疑证明该导弹的精确定位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自2013年开始,动能-2已完成了多次拦截测试,并被证明足以对付大部分他国卫星。



▲2010年,动能-2反卫星导弹成功试射

据观察者网报道,中国第三代反卫星导弹动能-3型于2015年在新疆完成了测试,该导弹可能和东风-26或快舟-11号火箭有技术秉承关系,并采用更先进的捕获系统,速度也有很大提升。据称,动能-3足以覆盖到3.6万千米地球同步轨道,足以有效反制假想对手所有军用高端卫星。这样一来,中国三种反卫星导弹就形成了多种高度轨道的全方位有效配合。



▲动能-3导弹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反卫星导弹的攻击范围大幅提升

早在冷战时代,卫星反卫星技术就开始被提出,其本质就是利用卫星拦截他国卫星,其含金量无疑超过反卫星导弹,但它可重复利用,产生太空垃圾的概率较低,自然也是未来反卫星武器发展的重点。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都在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直到2012年中国的实践12号卫星经过一系列变轨成功撞中实验六号卫星,才标志美国的绝对优势逐渐被动摇。



▲中国空间站的机械臂,这种设备也有助于反卫星

在此基础上,中国又在2013年连续发射了实验七号、创新三号和实践十五号卫星。据观察者网报道,当时全部卫星进入轨道后,配备机械手臂的实验七号在接近到距离实践15号时突然变轨,并利用机械臂将其捕捉。这种方式也代表卫星反卫星的一种新模式,随着中国无人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太空机器人很可能也会被装载到反卫星的专用卫星上。

1964年,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始主攻激光武器,并建成了120毫米大口径激光系统,并在2千米室外环境打靶测试中获得成功,由此奠定了中国激光武器发展的基础。1986年,中国又启动了专项激光武器研究方案,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激光武器的发展更突飞猛进。



▲中国激光反卫星武器的技术也得到很大提升

目前,中国已掌握了激光武器的五大核心技术,并由此成功研发了多种激光武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多次表示其卫星在经过中国上空时遭到高功率激光照射,几乎致盲甚至被毁,尽管这是一面之词,但也足以见证中国激光反卫星武器的水平。因此,中国激光反卫星武器即可在实战中成为中国天幕的又一大守护者。



当年的大航海时代,最终控制海洋的文明成为最大的博弈赢家,在今天,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有真正意义的主动权。尽管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太空资源,但部分国家却偷梁换柱,甚至竭尽全力使其技术用于军事霸权,那么中国就务必要居安思危,才不致让自己处于被动和落后。

如果想要在未来最关键一战尽量避免因“星链”系统带来的损失,就要做好多种反卫星武器协同上阵的准备,并同时尽早避免过于依赖GPS。更重要的是,北斗系统不但要在精度上予以完善,更要在生存性上下功夫。此外,如果中国能利用“星链”的技术不足进而结合黑客战手段,胜算就无疑会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