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市物语(ID:autostinger),作者:杜俊仪、彭斐,原文标题:《子品牌即将上线,能否搬走蔚来身上的“大山”?》,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对于新品牌,在2021年蔚来汽车Q2财报电话会上,蔚来创始人、CEO 李斌曾表示过,蔚来进入大众化市场的动作将会提速,定位更低的全新子品牌即将推出。
如今,子品牌正式迎来“上线时间”。据悉,子品牌目前核心团队搭建完成,战略方向和发展计划已经明确,首批产品已经进入关键研发阶段。
蔚来内部人士向车市物语进一步透露:“蔚来子品牌的项目代号为ALPS(阿尔卑斯),车型售价在15万元到30万元之间。目前,子品牌研发中心在上海漕河泾,已经有相关人员陆陆续续办公一年。后期,子品牌或在合肥再建立一个研发中心。”
在传统车企在加速转型、中腰部造车势力抓紧追赶、互联网科技巨头相继入场的当下,摆在蔚来面前的路并不平坦。交付量“失速”、疫情期供应链频频中断、创办8年仍未盈利等,无一不是一座座压在蔚来身上的大山。
作为造车新势力头部玩家,蔚来亟需转型,子品牌能否成为其进入市场争夺份额及利润的关键?
一、伏笔已久
蔚来的产品路线跟特斯拉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一步推出高端跑车Roadster,通过极限的性能与足够的科技水平,树立起品牌高度,第二步推出更便宜、销量中等的Model X/S逐步进入市场,第三步打造更具经济性的畅销车型Model 3/Y。
蔚来也是如此,最早期通过电动方程式赛车和超跑EP9,进行核心技术储备并树立品牌形象, 然后逐步往下切入到量产车型。
实际上,从去年年底发布的ET5身上,已经能看到蔚来下探市场的用意。
作为蔚来有史以来最便宜的入门级新车,ET5补贴前起售价32.8万元,BaaS(电池租用服务)方案补贴前起售价更是下探至25.8万元。这个售价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发布后很快引发疯抢。因为订单太多,蔚来App一度被“搞趴下十几分钟”。
近2个月的“失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供应链短缺。4月9日,李斌表示,受疫情影响,自3月份以来,该公司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多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由于上述原因,近期不少用户的车辆会推迟交付。
但这是整个行业的共性问题,真正造成蔚来增速放缓的原因,来源于较高的单车售价。早前,李斌就谈及“蔚来平均售价为43.37万元人民币,比宝马、奥迪的平均售价都高”。潜台词是,高售价的同时,也将一部分消费者挡在了门外。
放眼整体汽车市场,10~20万元的新车消费基本占了近50%的市场,是最大的主力消费区间。而蔚来现在所处的30万~50万元市场,占整体消费结构不到10%。
更具价格优势的比亚迪、广汽埃安等逐渐吃下了中间地带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需求,还有大众ID.系列、齐发新车的日系品牌在虎视眈眈。
随着新能源市场日渐成熟,车市会进入以核心价值区间为中心的新一轮竞争周期。这意味着市场结构终究会像燃油车那样,从当下的“哑铃型”向“纺锤型”结构转型。10万~20万元区间市场份额会逐渐扩大,最终成为主流市场。
三、子品牌能“买服务送车”?
在众多的造车新势力中,蔚来的车主忠诚度最高。
“海底捞”式的服务是蔚来从创立之初就打下的标签。蔚来用户对参与这家公司业务的热衷度之高,外人难以想象,从设计周边到操办发布会,从产品改进方案到自掏腰包打广告,甚至每天有几千个志愿者自愿去蔚来门店介绍、推荐产品。
在同质化严重的新能源车市场,蔚来用出色的服务能力打造出了核心竞争力,以至于蔚来的成交订单一度有近7成是来自老用户的推荐。
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增加,蔚来用于服务体系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这也是蔚来独立一个子品牌的因素。“如果用户基数少,还能承担,如果用户基数大,确实难以持续。”李斌曾在采访中透露。
子品牌能否延续蔚来的服务?答案显然是存疑的。
“服务缩水”往往与销量规模成正比。为了区分定位,NIO品牌与子品牌的服务水品大概率是会形成一定差异化。
事实上,目前NIO品牌已经遇到了用户体验下降的烦恼,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坦言,“这是团队接下来几年最大的考验,没有之一。”
随着蔚来车主的持续增加,要想保证客户体验不下降,就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这些问题,可能在ET5上市之后会达到一个新的峰值,到时候就需要蔚来来平衡投入以及服务。
对于蔚来的子品牌,官方曾称要打造全新的销售渠道,甚至连APP都要另起炉灶。至于蔚来最引以为傲的换电模式,子品牌车辆也会沿用品牌的换电技术,但将通过另一套独立体系运作。
截至2022年5月10日,蔚来已经在全国布局了918座换电站,到2025年在中国将布局超过3000座的换电站,全球的布局会超过4000座。
扩充换电站数量,子品牌沿用换电技术,对蔚来来说算是“物尽其用”,但是否与NIO品牌的用户共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信息,这一点也恰恰是老用户在乎的地方,毕竟谁也不希望因为子品牌用户的大量涌入,而降低自己的用车体验。
“目前子品牌只是搭建好了团队,进一步的细节还未考虑透彻。”知情人士对车市物语称,“不排除未来通过换电站迭代提高用户体验的可能。”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说,“2024年是这一轮造车风口的最后窗口期,在这之后竞争会进入白热化。”
蔚来将全新中高端品牌智能电动汽车产品落地在2024年,也是达成一种共识。
但激烈的厮杀或许更早开启,小米首款产品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售价仅需十几万元的特斯拉新车型已经在路上。在前后夹击下,蔚来子品牌能够撬开多大的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市物语(ID:autostinger),作者:杜俊仪、彭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