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出现一个地球的概率是七万亿分之一。仅仅是双脚站在大地上一秒钟,就已经是无限神秘的奇迹。但我们太容易把大地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也很少有人认真注视过脚下这颗星球:数百年的无止境索取,我们理应对地球有更多的凝视与好奇,敬畏与爱护。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地球的生命碎屑:我即地球——“看见·地球”是虎嗅十周年特别策划《更大的看见》系列的序章,未来还将发布更多内容系列,敬请期待。


以下为“看见·地球”内容直播“看见·宏大与极微”章节精华内容回顾,enjoy~


一个事实是,塑料,离不开我们;我们似乎也离不开塑料。人造物品飞速增加,污染治理紧随其后,再循环利用以及新的材料技术应运而生。四位嘉宾——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李腾、清华大学化学博士孙亚飞、抱朴再生创始人刘学颂、单口喜剧演员毛冬将带领我们走进微观视角,讨论未来是否可以期待一个“重塑”的地球。



塑料随处可见


微分子家族和塑料


孙亚飞:高分子材料在不考虑它最终的功能时,都叫树脂。塑料就是它的功能在日常用品里的一种体现。塑料这个词很好,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是利用了个本身的形态——塑形。

一般来说,橡胶弹性特别好,纤维强度特别高,塑料可以往橡胶方向发展,也可以往纤维方向发展。

毛冬:考虑到塑料的频率和用量,其实咱们生活中,还有挺多非即时污染问题,对于未来是有一些(影响的)。



李腾:这个问题再宏观一点是,整个石油产业塑造了人类文明。工业革命之后,两百多年的人类文明高度依赖于石油。大概85%的石油用作各种燃料。剩下的15%做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品,一方面带来了化石能源的使用问题,比如说全球碳排放相关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污染问题,因为它太稳定,没有人或微生物,可以把不管是纤维还是塑料里的碳降解掉,重新回到循环。所以这就是人类文明发展之后的双刃剑了。石油化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造成人类文明跟自然界的冲突。


白色污染


毛冬:乔治·卡林之前有一个很有名的段子,他说地球不需要你保护,你保护的只是你自己,地球无所谓。地球过个几亿年,人家就自己就恢复了,人家不在意。某种程度上他是对的吗?

孙亚飞:其实专业人士已经提出这种概念了。我们总是说全球变暖会毁灭世界,毁灭这个地球。但实际上,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它毁灭的是人类社会,它并没有说真正对地球造成一个多大的影响。



李腾:他还讲了一个梗吧,说不定地球真正想要的是塑料。它把人孕育出来,只是为了让人去帮它造塑料。

在我看来,从公众舆论的角度讲,塑料污染是被集中讨论过的。2008年,中国第一次出了“限塑令”(限制一次性的塑料的应用)。因为公众对于“白色污染”认知越来越多了,所以从立法的层面开始去限制。比如说塑料袋从超市免费提供到需要付费。但你去看塑料的各种用量,除了我们刚说的聚苯乙烯是被禁了,从总量上来讲,它的用量越来越多了。

孙亚飞:聚苯乙烯的量也在变多。很多咖啡馆用的那种杯装的(塑料),它的杯盖和杯身还是聚苯乙烯的。


塑料洋垃圾的大限


李腾:2018年1月1号,中国禁止了废塑料进口。一夜之间,中国的废塑料进口从50%左右直接掉到零。过去十多年间,欧美国家觉得塑料问题解决得挺好的,因为他都出口给中国。所以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国家,从2018年开始加速了塑料垃圾处理上的立法。欧盟很快推行了“SUP法案”,禁止了很多一次性塑料的应用。

毛冬:其实塑料废品是能被再利用的,进口应该是出于成本考虑,它会便宜一些。

孙亚飞:(比如)下水管道我们可以用PPR的塑料,所谓PPR实际是PP塑料做成了适合用在下水管的热熔PP塑料。如果你用回收的PP和PE去做的话,它的质量没有那么好,但是用在下水管道里面,它问题也不大。所以这里面确实有成本的考虑,但又不单纯是因为成本的问题。

刘学颂:2010年开始,我跑遍了100多个垃圾场,(废塑料回收再利用行业)当时有很严重的二次污染问题。近几年经过国家的相关政策治理,已经很少有这样的处理方式了。我国资源循环再利用最大的问题是流向不可控:回收的结果和加工手段不确定。这个危害是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也包括对人体的伤害,就好像当时日本化工厂排放污水导致的水俣病。它不光是一代人,孕妇吃了海鲜、海盐,孩子还有问题。

毛冬:把这个产业内部做得更成熟一些。对经济结构、对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对于环保大局都有(帮助)。


世界尽头是塑料


李腾:最近几年发现微塑料其实对人,或说对整个生态系统影响要大于那些可能在陆地上肉眼可见的那些塑料袋。

毛冬:能不能定义一下微塑料?

孙亚飞:颗粒五毫米以下的。

李腾:微塑料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你能看到的塑料袋、塑料瓶扔掉之后,受各种机械力量的侵蚀后变碎并慢慢变小。另外一个是化妆产品中的塑料微球,它可以帮你反射光,比如防晒;或者是摩擦用的,比如说牙膏。

毛冬:它进入生态系统之后,咱们的担忧是什么呢?担忧它不会伤害人体,但伤害我们的环境?

孙亚飞:现在对微塑料的研究比较集中在生态问题上。如果说人直接吃下去这些塑料微球,确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海洋里的小型鱼类可能会因此无法繁殖,或者被更大的动物通过食物链去累积。我们不知道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是怎样的后果。

刘学颂:前几天有报道说英国的研究在人的血液里发现塑料微粒了。

孙亚飞:对,这个研究我也注意到了,但目前没有精细到分子层面。如果单纯讲在血液里的话,我们还要考虑它是怎么进入到血液的。通过注射的方式和环境的方式其实是两码事。

李腾:其我最近也看了看那些讲微塑料的,大概有两方面的潜在问题:一是纳米级的颗粒可能进入到体内堵塞毛细血管,或者是进入细胞导致一些问题。另外一类是塑料会附集环境之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到动物体内和人体内。


无法丢弃的人类制造


刘学颂:联合国去年发布:从1950年到2017年,大约总产生的塑料制品有92亿吨,其中70亿吨成为了塑料垃圾,所以它整个的回收率是10%左右,90%左右都去做了塑料垃圾。

毛冬:垃圾分类从结果上看来是有用的么?它的收效怎么样?



刘学颂:关于垃圾分类我分享一些数字,上海垃圾分类的数字是40%填埋,40%焚烧,20%左右循环利用;2022年对西北地区居民的调查:支持垃圾分类的人超过80%;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超过99%。整个垃圾分类要推动它,它是一个组合拳:政府的相关立法、政策的规定,包括科技的进步,再一个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模式和整个民众素质的提升。垃圾分类要越来越有用,一定是跟人人都有关系的。

孙亚飞:回收实际上是一个“3R法则”。

刘学颂:Reduce、Reuse、Recycle。Reduce是控制或减少自己的欲望。Reuse是尽可能让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更长,让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最后实在不行,当垃圾扔掉了,我能不能Recycle,把它回收回来。

李腾:在我看来,其实是四个“R”,加一个Replace,用其他的东西去替代。同样是一次性的应用,我用可降解的塑料。你看现在一次性的吸管在中国被禁止了,然后就变成了纸吸管,或是聚乳酸的吸管,这个就是Replace。



搜索关键词“地球日”前往「看见地球」专题回顾全程直播

【点击查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