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出现一个地球的概率是七万亿分之一。仅仅是双脚站在大地上一秒钟,就已经是无限神秘的奇迹。但我们太容易把大地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也很少有人认真注视过脚下这颗星球:数百年的无止境索取,我们理应对地球有更多的凝视与好奇,敬畏与爱护。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地球的生命碎屑:我即地球——“看见·地球”是虎嗅十周年特别策划《更大的看见》系列的序章,未来还将发布更多内容系列,敬请期待。


以下为“看见·地球”内容直播“看见·极微与宏大”章节精华内容回顾,enjoy~



我们和太空不是二元对立的,我们就是太空物质。离开地球,于人类而言是一个既近又远的梦想。太空里有什么令人着迷,而我们为什么要离开?这一次,虎嗅邀请到起源太空创始人兼CEO苏萌(苏萌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曾任职美国航空航天局爱因斯坦学者、麻省理工学院Pappalardo学者、香港大学荣誉教授等,获得美国天文学会Bruno Rossi Prize,是该奖40年来最年轻的获得者,也是唯一的华人科学家)、科学队长联合创始人魏朝博、理论物理博士子乾为我们解答关于太空的疑惑。



为什么要去太空


一个突破边界的行为


苏萌: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最本质的原因是人类的好奇心。人是有对这个世界最本源的认知需求: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这是对最本质起源问题的一种追求,所以你把它认为是好奇心也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也好,这来自我们人类的基因,就像是最开始,如果没有这种对未知的一种向往,或者说探索精神的话,我们不会从非洲大陆走向全球各地。这其实是一个突破边界的行为。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强调,或者说其实探索太空进入了新的一个阶段?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太空中的行为真正造福于的不仅仅是那些有探索欲望的冒险家,它可以服务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享受到人类整个文明进程带来的福利。


魏朝博:提到太空资源的话,我会想到氦—3。月球上会有大概百万吨量级的氦—3,可能100吨就可以让地球全人类使用一年。那这意味着,如果真的全部开采利用起来的话,可以使用1万年,确实蛮诱人的。那现在太空当中还有哪些是我们值得去探索的资源?开采的目标计划会是什么呢?


苏萌:从太空中获取资源,其实是一个早晚要去做的事情。比如说,在地球表面能够接收到的太阳能,是足够我们未来甚至几个世纪的使用。我们固定在地面的一个给定的地方,它是有昼夜的,而在太空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在同步轨道接收太阳能的话,大概是每平方米1.4千瓦的能量接收效率。如果能够在太空中充分利用太阳能,再把能量传回地面的话,就解决了在地表利用太阳能的效率问题。


子乾:我今天在看资料的时候,发现其实还有其他类型的资源。因为地球上是一个有大气压,有重力的环境。但是在太空中其实是一个失重,有高能辐射的环境,这种环境在地表上是很难获得的。一个水滴在太空中是标准的圆形,比如说他们要做小圆珠,他们只要把那个铁融化之后,自然会形成一个非常标准的圆,因为有表面张力。


魏朝博:在太空做芯片的话,微重力的环境下,我们可以获取到直径更大,就更粗,然后品质更好的硅晶体,这样的话可以减少在电子产业的成本。

       

苏萌:刚才提到的太空资源的方方面面,都是值得从国家的角度长期布局的。



子乾:如果某一个团体或者机构,甚至国家,由于非常高超的太空探索能力,已经把月球占据了,在上面开采了矿建立工厂,甚至变成一个中继加油站,相当于“太空中的马六甲海峡”。任何后来者如果想进行深空探测,可能都要通过这个中继站来加油以降低自己的成本。


苏萌:说到底,太空的这些各种资源,还是一个先到先得的状态。先到了以后,你至少有这种处置权。


去更远的行星


宇宙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


魏朝博:据我所知,其实行星探测主要还是科研目的。比如通过火星车去了解地质地貌,土壤的成分,或者是行星演化等。至少目前来看火星好像本身没有那么强的,采矿或者是资源层面的价值,是吗?


苏萌:火星资源就地利用,目的是为了人类将来在火星能够建设一个能够宜居的或相对长期生存的一个火星基地。因为从地球到火星运输成本还是太高了,如果是人去的话,需要基本的生活资料供给,比如说氧气。


魏朝博:确实,过去开采我能理解,但是怎么带回来再去利用。这个成本肯定也是非常高嘛。在小行星上能把探测器发起来,就已经很消耗资源了。


另外就是相比于人类真的去开采资源或者移民来说,一个很多人关注的话题就是到底有没有地外文明?发现了系外行星之后,都关心上面有没有可能让生命存在,会有个宜居带的概念。


苏萌:说到寻找适宜人类居住的宜居带行星,可以肯定的说,在银河系里面会大量的存在。那么如果有这样的环境的话,那就是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概率,或者说生命继续进化的概率有多大?


生命是一个系统。按照所谓的泛种论是,宇宙把种子散布在每一个地方。只是地球这样非常稀缺的一个温室可以把种子孕育到一个更复杂的生命状态。你变成一个多细胞的生命体,增加了一点点复杂度却花了数10亿年的时间。你得在一个多么稳定的一个状态下,从一个简单的到复杂有机物变成多细胞的生命状态。


爱因斯坦说,宇宙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所以精妙到这样的一个平衡态,让咱们出现在这里,去讨论这样的一个可能性。如果不是一种特殊的演化史,或者说规律和这种系统的,一种共识体系的存在的话,你很难想象这件事情会发生。


寻找备份


进入太空只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



魏朝博:从天文学的角度,太阳现在是青壮年,大概50亿年后变成红巨星。如果那时地球还在的话,红巨星是可以吞噬掉地球的。只不过这个时间线很长,50亿年呢,对于人来说完全还没有必要去思考。有没有什么更大的可能导致了地球或者人类毁灭?


子乾:当你把时间线拉到亿年为单位的话,已经完全没法想象了。我们甚至都没法预测未来10年甚至20年之后的事情,所以如果仅从自然的角度来说,地球的毁灭甚至太阳系的毁灭,可能就看太阳的发展。50多亿年之后太阳老化,地球也就会跟着灭亡。如果仅仅是这么单纯的考虑这样一个观点的话,那地球的灭亡是肯定的。


苏萌:生命求生的基本诉求是让自己越来越活得好,侵占更大的领地,所以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它会把所在行星上的资源消耗殆尽。要么就死掉,要么就会从这个行星到周围的这个行星去。从一个行星状态,变成了对整个宿主恒星的行星系统的殖民状态。


而当下的科技发展可能带来更大的一种问题,这种问题不是百分百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发展能够解决的。这就是霍金的担心,我们现在非常地膨胀,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好像意识是我们唯一自豪的东西。除了意识之外,其他的感知,其他的呈现方式,都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无机物来替代我们的。




可能现在我们觉得意识,或者说欲望本身都有可能是调控的。我们已经在失去自我,失去人类在这个地方存在这种唯一性的价值。而我们没有对此感到惶恐,我们非常地自负。


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必然对我们不好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大家都知道要一个解决方案。可只要它当下没有影响我,我就漠不关心。这就是我们现在最危机的一个发展状态。如果我们的文明状态足够理性,就应该去解决这些看到的问题,让我们长久地生活在地球上。而进入太空只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是很有效的一个方式。


苏萌:我们每10年,20年,这种科技迭代,一方面是理解,一方面是我充分理解以后产生的这种影响,是过去所有的历史上加起来的总和。你没办法去感受到100年前人们多么能力有限,甚至连最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具备,但现在我们干脆就交给人工智能,交给计算机。我们足够的慵懒,我们已经失去了自我。其实文明到了一个状态,就是我们基本上就是放弃了存在下去的价值和意义。


这个世界就是,一旦有这个可能性出现,它就必然会发生。这其实是越来越out of control的,所以这是最大的一个忧虑。我觉得说走向太空,其实是在有限的选择里能够控制的,也是给我们当下未来文明状态带来一点好消息的。这是一个非常有限的一个努力,但是必然要去做的,如果连这样的努力都不去做的话,我们真的是对文明的发展是不负责任的,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没有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


搜索关键词“地球日”前往「看见地球」专题回顾全程直播

【点击查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