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阿富汗战争刚刚结束,两伊战争也已落幕;硝烟尚未散去飘远,美国又在1993年入侵索马里。导致了索马里内战的爆发,直到现在索马里政府军只能控制首都地区。

小国在世界上别说话语权,似乎连存在都要仰人鼻息。

那么,什么是小国,什么是大国呢?乌克兰现在可以说是小国,以前说它是大国也可以。为什么?因为乌克兰曾经拥有战略核武器,海上有航母,天上有最先进的战机。只是时至今日,尘埃落定,在乌克兰自断臂膀销毁其战略打击能力后,沦为了小国,也成为了大国角逐的牺牲品。



而处于九十年代的我国同样面临着严峻形势,虽说我们是拥有核潜艇核武器的路上军事强国,然而在三位一体的打击中,空中力量在当时依旧是我们的短板。美国的双发战机F15早在七十年代就已翱翔于天,苏联的米格29也于6年后横空出世。而我们,依旧是二代单发战机巡航于祖国的蓝天。这,显然是作为大国的我们不能允许和接受的。

三代双发战机的服役和研制,迫在眉睫。



迫在眉睫

90年代中期,美国曾做过估。夺取战争制空权,打残中国空军;仅需两个战机联队,这个估计并不狂妄。海湾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中国手中仅有一支以歼-7、歼8系列战斗机为骨干的落后航空力量。

一旦爆发战事,尤其是在面对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的对手时必定会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到将近30年。而空战中主要靠技术取胜,落后一代的战机与强手交锋,会出现“找不到、打不着”的情形,甚至只能成为敌机的靶子。当时,甚至一些飞行员感叹:“现在我们装备的飞机,给美、苏的三代机当靶机都不够格!”



▲我们的战机落后F15太多

这么说并非是夸大其词,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我国航空工业技术的薄弱,空军军机装备停滞不前。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整整20年时间,空军武器长期停留装备依旧是大量的歼6和歼7的时代。中国空军装备了3000多架歼6,这是一支国土防空型的空军。而到80年代后期,歼7的产量逐步上来了,但歼6依然是空军的主力飞机。而当时美国和苏联,第三代战斗机F15和F16,米格29和苏27,已经普遍装备部队,与我们的大国地位形成了强烈的代差感。



代差意味着什么?现代战争,制空权是非常重要的决胜因素。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出动空军,F15、F16战斗机以及F117战斗机,把以米格21、米格23为主力,还有少部分米格29的伊拉克空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伊拉克的三代机米格29刚起飞升空,就被敌人打下来了。



军售不是单纯生意,而是政治

那么,为了解决这一燃眉的问题和达到既定目标。在当时我们必须马上走引进最先进战机,进而吸收的方案;面对的就是要么与美国及西方合作或采购,要么就是与苏联达成采购与合作的意向。而在军售领域,从来不是一门单纯的生意,背后与军售双方之间的政治,有着密切关系。二战后,苏联积极拉拢印度,对抗美国为首的北约;而刚刚独立的印度,对于英美国家不信任的态度,促进其投入苏联的怀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印度又成了英美拉拢的对象,使其可以顺利地从这些国家购买武器。



相同的道理,也发生在我国身上。建国之初,苏联大力援助我国;到赫鲁晓夫之时,力度更是超过斯大林时期,背后是苏联企图染指我国主权方面,结果遭到我国领导人的断然拒绝。中苏关系急转直下,促使中美关系进入了一段“蜜月期”。作为中美“蜜月期”的一项成果,便是“和平典范”。旨在对我国当时最先进的沈飞的歼-8II,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应对来自苏联的空中威胁。为此,我国军方选择了美国格鲁曼公司,作为项目合作伙伴,主要是换装是50架歼8,换装美制的机载雷达及火控系统,合同约为5.5亿美元(当年)。

美方评估结果,换装后歼-8II的作战能力,达到了美方F-16/79的水准(阉割版的F16)。没想到的是,中美双方又因政治风波而分道扬镳,格鲁曼公司虽有心完成,可“和平典范”仍被迫中止。然而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八十年代末,此时的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苏联军方主动提出,愿对华出售先进战机。这使中方再度把引进先进战机的希望,投向刚修好的昔日盟国。



▲笔者站在米格29的尾部大家可以看到其巨大的身型摄于德国空军博物馆

1990年6月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向苏联采购苏-27型歼击机,整个采购工程也因此代号“906工程”。1990年10月苏联分管部长会议副主席率团访华并于11月1日签署了《中苏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简称《纪要》),基本敲定了中苏之间苏-27型战斗机的采购合同。12月,中苏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军售合同。中国放弃购买苏方推荐的米格29,转而首批购买26架苏-27(其中2架为教练型),总价30亿元人民币。当时的中国还缺乏外汇,合同金额的大部分以“以货易货”的方式支付。



整个90年代,中国引进了数以百计的苏霍伊战机及其生产线(只有发动机俄方坚持由它出口),总花费差不多100亿美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武器采购。有人计算,这甚至超过了解放后国家对航空工业的总投资。1990年,中国军费开支不过290亿美元,扣除维持生活的“人头费”和日常费用外,一年的武器采购经费不足100亿美元。苏-27军购项目,是当时单项金额最大的一笔开支。事后证明,中国在经费困窘时仍不买相对便宜的米格-29,而采购较贵的苏-27,是有远见的选择。中国选择苏-27作为新一代主力战机,是高起点的选择,为加速本国航空工业,寻求到了一条捷径。



而证明并实践我们这远见的选择,将由沈阳飞机工业来完成。它能否完成这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把与西方和俄式战机这三十年的差距拉回来呢?



临危受命的沈飞

我们在考察中苏27给空军的印象,不是震撼,而是“无比无比无比震撼“,这种光内油量就超过歼7空重的战斗机,居然能够达到F16的机动水平,在当时的中国空军看来,简直惊为天人!

而那时候,国家一堆二代机等着换,没时间等你慢慢吹风、试飞拿数据。如此的艰巨任务给沈飞,也同样造出让空军为之一振的战机。它,有这个实力吗?



▲SU27作为重型战机要更巨大

早在建国初的1952年7月,中央便决定将刚刚建成一年的沈飞厂扩建为喷气式飞机制造厂。从1953年开始建设,仅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沈飞厂提前一年零三个月完成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的全部建设任务,一座现代化的航空工业城在沈阳北部崛起。

而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执行,沈飞厂的基本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53年10月24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拟定沈飞厂为米格-15毕斯喷气式飞机制造厂的总体设计任务书,明确了于1957年前,建成具有年产1000架米格-15毕斯飞机能力的歼击机制造厂,并完成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的试制任务。而这些,沈飞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这与沈飞对工作的热忱以及对提升职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分不开。沈飞为了系统地培养干部职工,从1954年专门拨款兴建了5700平方米的业余工学院,并在业余时间举办干部特别班。此外,还选送干部深造。正因为工人素质高,掌握操作技能快,所以生产的飞机质量有保证。

而面对SU27的生产,沈飞目前面对的难题有两个,一是从二代机到三代机的跨代的难度;二是从生产米格式战机到生产苏霍伊家族的战机的不同。沈飞的优势也是有的,沈飞具有长期生产吸收俄式战机的经验。只是这次的跨度和难度确实相当大,且时间紧迫。毛主席说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了这样的决心,我们才能在建国短短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从一个工业国变成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而也正是有这样的初心,沈飞人必须完成祖国和人民的寄托和任务。



钱学森先生说导弹好造飞机难造引进及消化SU27

仿制确实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尤其是飞机这种最高工业能力体现平台上;难度不仅不比正向研制小,甚至某些地方难度还要大点,且不管做的怎样都会有人说你“还不是抄袭的”“仿制都干不好”。压力很大,动力也很足。压力是你本就该做好的压力,动力是肩负着尽快为国家提供双发重型大航程战机,我们辽阔的陆疆和海疆都急需这种大航程的飞机。

苏-27是1992年引进的,但是并不是1992年开始进行研究苏-27的国产化,那个时候只是买了这个产品。可是我们,下定决心要引进苏-27生产线。1993年4月份军委就批准了整机引进苏-27生产线的“934”工程,开始了苏-27国产化的进程。然而“934”工程与俄方形成的拉锯反而使得之前“906”工程提到的第二批意向合同有枯萎的迹象:我方坚持要求俄方转让生产线,俄方只同意提供整机成品,双方从1993年拉锯到1994年,眼看第二批苏-27的合同就要飞了。



1995年1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再次率团访俄。中方坚持要俄方转让生产技术,同时,中方还与俄罗斯签署了第二批24架苏-27采购合同,原则同意完全以美元购买。最终,双方基本达成苏-27生产技术转让的共同精神。1996年4月和7月,第二批共24架苏-27SK抵达中国广东某基地。同年12月,俄副总理波雷纳科夫访华,与中方正式签下引进苏-27生产线的协议。

根据合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属下的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苏-27,其中第一批苏-27的机体全部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提供,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中国自主制造。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所需的发动机、雷达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1997年,中国组装苏-27工作正式立项。



▲SU27和米格29在一起可以明显对比出体型的差距

到了1997年沈飞和空军研究所提出国产化苏-27立项(即歼-11A/B项目),直到2001年国产化歼-11A/B立项。在此之前,沈飞实际上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已经开始了气动摸底工作,李天等人组织吹风洞、李明组织国产化材料研究、联合国内其它研究所研究苏-27模拟飞控系统的破解和国产化等。1998年用俄罗斯材料组装授权组装的歼-11(不是歼-11A/B)做过静力试验,也做过试飞。在1999年9月,首批国产歼-11开始正式交付部队。



到了2000年后,替换苏-27机翼蒙皮、尾翼材料为复合材料时做过长时间的加载试验等。期间利用和俄罗斯交流的机会,找过苏-27相关研究人员探讨过苏-27颤震设计准则等问题。可以说,这个摸底过程,即有逆向推测的过程,也有正向探索的过程,也有请教别人的事情,显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沈飞的工作是面对一个成功的产品需要摸透产品为什么设计,后期才能进行改进;是从后往前,然后才能改进出符合发展要求的产品。对逆向的工作进行克服并且从有到知,难度可以想象。



为什么引进和建立我们自己的生产线相隔了几年时间?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律,可以加快,但不能越过。任何事情也要对自己和人民负责,这不是一架的问题,这是几百架,是未来中国空军发展方向和使用机型的问题。任何产品和机型的引进,一般都用经过使用,观察,自我维护或者对方维护,进而是否引进生产线自身生产的问题。不论是汽车还是更复杂的战机,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在几年的使用过程中,判断是否满足自己需求,能否完成作战要求和任务。最后,才会决定引进生产线,消化吸收。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步子无疑是坚定和正确的。坚定的是我们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一切不受制于他人。可以学习,可以仿制,但是要独立自主吸收创新,绝不能丧失主观能动性。我们不是印度,更不是韩国。正确的是,在如此国防经费艰难的情况下,依旧用大笔的资金走向“引进、消化、改进、创新”的路子。



改进和创新

“通过苏-27,沈飞得到了什么”,那就是继承了苏联70-90年代重型歼击机的设计思路,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摸索道路是最难的,但知道了“要怎么做”之后,通过长期的仿制生产反向逆推,进而进行自己的改进与创新。那么,沈飞吃透了SU27了吗?

如若没有吃透SU27,沈飞就不会做到创新。我们可以从控制系统,动机二方面来看。

(1)控制系统

一二代战机主要是机械控制,三代战机开始就有了计算机集成控制。SU27来的及时是让我们有了从二代机向三代机的转换,首先就是飞控的转变。一二代飞机主要是通过机械控制,简单来讲就是飞行员通过手控操控杆、脚控金属操控连杆来带动战机的尾翼和方向舵进而控制飞行姿态。在这个时期,各国对飞行员的体能要求极高,因为当时辅助系统还没有把液压技术融入,战机在较高速度航行的时候人力控制飞机需要消耗很多的体能,否则就不能完美驾驭战机,这就是机械飞控(传动)系统。



但随着人类喷气涡扇航发技术迅猛发展,战机的动力系统愈发强大,尤其是在高速高空状态下单靠人力操控战机无异于痴人说梦,鉴于此,辅助类的液压系统技术彻底融入了二、三代战机成为必要条件。随着航空工业及计算机等技术的成熟,原有飞行员人工机械传动更迭为电子传动、金属索更迭为高科技电缆,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电传飞控系统。



而当时的美国的三代机F15依旧是机电控制,俄式的SU27俯仰飞行控制系统是一个模拟式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它由cⅡy—lO E控计算机、杆位移传感器、飞机运动传感器(速率陀螺、加速度计、攻角传感器)、大气数据传感器(静压、动压)、左右平尾作动系统及人感系统、极限状态限制系统等组成。简单的说,SU27是半机械半计算机控制。



▲现代战机,三四代机已开始借助计算机控制

而沈飞在经过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我们自己的飞控系统。目前在世界上,飞控系统可以说类似于手机安卓还是苹果等系统的存在。手机你要么选择安卓要么选择塞班等系统。而战机的飞控系统,要么你选美国(北约)系统,要么选俄式飞控系统,要么是中国飞控系统。现在的歼11,歼20等使用着自己的飞控系统,这都得益于沈飞的劳苦。世界仅此三家,这并不容易。

优异的飞行控制系统,能让战机在训练中尽量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例如:配备人工智能系统的F-16战机,在进行飞行训练是,飞控系统发现飞机飞行高度过低,并会影响飞行安全时;该系统便会发出一个回避提醒指令提醒飞行员,而飞行员仍没有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系统便会临时掌控飞机的控制权,并执自动调整程序来保障机组人员安全。



而我们自主研制的数字电传飞控系统中,系统具备高可靠的主动容错控制。通过实验表明,在飞机一侧机翼损伤10%,20%,30%,甚至50%的情况下;通过飞控系统对剩余舵面偏角、飞机迎角,速度以及发动机推力的自动调节,实现了飞机的再平衡飞行。这就意味着,我国飞机在动力系统正常情况下,就算是外界受到巨大损伤,仍能平稳飞行。

当然,任何事情有利有弊。飞控系统的提升在节省飞行员体力和智能化方面是可以,只是飞行员一些动作也没法再任性操作了。就好像你开车开自动挡和手动挡一样,你要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你从驾驶纯机械控制的战机到机电控制的战机再到电传(计算机)控制的战机有个逐步适应操作的过程。否则,极易发生操作不当的坠机事件。



▲飞控系统越来越先进也需要飞行员逐步习惯和熟练

(2)发动机

我可以负责任告诉大家,我们隔壁的负责任大国韩国,号称全球军力排名第七名的韩国,没有自己的战机发动机。像KFX战斗机作为韩国最大的武器研发项目,KFX战斗机研发之前,对于发动机的选择来源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因为韩国没有实力也没有能力研制,开发自己的战机发动机。



全世界目前也只有六个国家可以研发自己的战机发动机,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瑞典以及我国。但在喷气式发动机领域,我国的起步较晚,并且应用于战斗机的喷气式发动机不同于火箭发动机,火箭火动机属于一次性用品,对于燃料效率、材料耐久性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例如火箭发动机只需拥有不到2小时的寿命,而喷气式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当然是越久越好。所以对于发动机的制造材料有着太高的要求,而这些材料的配方,全世界也仅有几家公司拥有。



要在高空高压的情况下,在二千度高温的情况下,可以使尾部的金属既可打开也可收紧还能改变方向,而不会融化等等,所有这些都是难题。即便你克服了这些种种问题,能量产又是一个难题。如果你保持不了品控,将无法达到量产。这也是为何很多国家能做出一二台发动机,却做不到量产。如果说做出一台发动机需要十年,你能达到量产的水准那么还需要十年;这就是我上面说全世界只有六个国家可以量产的缘由。

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军工记忆:歼11系列飞机》,披露了中国从组装生产苏-27到最后全面国产化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歼-11国产化之路上,中国国防科工人先后攻克了新型复合材料、座舱透明件、弹射发射架衍射平显等一系列难题。其中,型号副总设计师季晓光更是中肯地评价了国产太行发动机的真实状况。



对于我国的航空工业而言,被誉为“工业皇冠”的航空发动机是长期短板。我们在学习SU27发动机之后,研制出自己的太行发动机,又称涡扇10(WS10)发动机。是典型的第三代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更是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它的出现填补国产先进涡扇发动机的空白。但当时太行尚不成熟,在单发的歼-10上试飞会有风险,而苏-27国产化是其发展的唯一的机会。在这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飞机设计师李明主张“自己的飞机配自己的发动机”,对太行发动机配装到歼-11飞机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产太行发动机

涡扇10系列发动机,简称WS10,代号“太行”,是由中国航空研究院606所研制的国产第三代大型军用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也是中国第一台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

涡扇10工程于1987年10月立项,同年,涡扇10系列发动机进入验证机研制阶段,1992年10月验证机在086号飞行台上开始试验,97年开始型号研制(飞行前试验阶段)并进入发动机与型号匹配的突击阶段,2000年10月开始高空台试验。

该型号发动机装机首飞是在2001年7月,2002年6月装单台太行WS10发动机的苏27试飞台进行了首飞,取得阶段性成果。2003年12月装两台WS10A的歼11A首飞,03-04年间WS10A开始试装歼10战斗机。2005年5月11日开始定型持久试车,2005年11月10日通过长久初始寿命试车,05年12月28日完成定型审查考核。WS10A涡扇发动机是WS10的发展型号,主要装备于J11B战斗机。WS-10A发动机与WS-10“太行”发动机最大的区别是核心机技术不同,WS-10A的核心机是CFM56核心机技术与俄罗斯AL-31F的核心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WS-10A发动机的整体性能接近F110-GE-129IPE(F110发动机的性能改进型)。



曾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一架战机,在进行夜间高难度战术课目训练时失事。飞机的领航员名叫赵鹏,是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人,据了解,另一名飞行员华鹏系江苏人,也不幸牺牲。1999年赵鹏参加飞行员招考,并以优异的成绩成功通过选拔,先后在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飞行学院学习,毕业后到海军航空兵浙江义乌某部担任飞行员,2011年6月晋升为海军少校军衔,牺牲前为正营职领航长。入伍15年来,赵鹏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8次。国产发动机背后,大国崛起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试飞人员,飞行员们用英勇和执着以及鲜血铸就的。

经历了将近20年的艰苦努力之后,太行发动机的研制终于跨越了最艰难的阶段,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明。随着太行发动机大批量生产交付部队使用,在历练中逐渐走向成熟的还有发动机制造企业,更是培养出了一大批成熟的技术工人。经历这二十载摸爬滚打,“不太行”的“太行”发动机走出了澡盆曲线,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可靠性愈发出色,歼-11BS、歼-16以及部分歼-11B开始都使用国产太行发动机。如今,安装了太行发动机的成飞的歼-10C,也涂上了中国空军的灰色涂装。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双发重型战斗机,甚至单发的歼-10也开始尝试换装太行发动机。考虑到单发战斗机对于发动机的可靠性依赖比较高,歼-10换装太行发动机更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事件。可以这么说,歼-11换装太行发动机并不是该型号的终结,而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新起点。这不得不说,当时花掉国防费用的大头引进苏联最好的战机SU27,对其进行吃透创新是一项英明举措,沈飞也功不可没。



沈飞的功绩和意义

战斗机研制与各国军队建设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各国都会针对本国军队现状进行一定的“军改”,且每一次“军改”,几乎都是通过从其他国家那里吸取经验,然后再结合本国国情,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政策,然后再在时间的印证下进行调整。



现阶段的中国空军可谓是要什么有什么?五代隐身战机我们有已经批量装备服役的歼20、更有FC31这样的备份隐身战机存在,同时在非隐身战机领域,我们既有歼10这种性能先进的单发中型战机,也有歼11B、歼16这样的双发重型制空和多用途战机,同时我们还有即将出现的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和已经批量装备服役的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可以说当前的中国空军无论是从装备数量、种类还是性能等多个方面都早已跃居世界前列。



航空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科研的最高水准,它不但需要负担巨额的研制费用,耗费无数的时间;还需要无数先辈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面对复杂的机械设备,严苛的空中条件,没有科研人员的坚定和试飞员面对生命危险挑战的义无反顾,都是不行的。

很多人说我国海空军能够取得如此骄傲的今天,离不开当年的重量级战机——苏27SK战机,甚至可以说基于苏27SK平台基础上,才有了沈飞的今天,才有了沈飞能够国产化的歼11A和后续衍生的歼15舰载机、歼16多用途战机等庞大家族。



在这另世人惊讶和刮目相看的今天,在当年其实早已让俄方惊讶。惊讶引进战机后,不再像1950年代和1960年代那样只是照葫芦画瓢式仿制,而是消化其技术并在借鉴基础上创新。这个跨世纪的宏大项目,不但满足了中国空军升级战斗机的急迫需要,也为自行研制歼-10战斗机赢得了时间,同时为发展第四代战斗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27、苏-30的引进,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空军的第一次现代化跃进后,空军历史上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起点。



不出几年,沈飞从仿制苏-27开始,边组装、边改进,推出了新型号歼-11B。该机作为航程远、载弹量大的重型战斗机,与2004年开始服役的歼-10轻型战斗机一起,正好可以实现轻重搭配。今天中国航空业的巨大成就证明,九十年代对苏-27的引进,堪称当代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军售案例。这离不开我们打破封闭的观念,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坚持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这正是这一中国军购史上金额最大的项目的启示。



结语

仿制的目的不是为了仿制,而是学习,学习别人是怎么设计飞机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如果换成你设计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能不能通过学习和仿制,系统的建立一套自己研发飞机的流程?过去仿制歼7,自制歼8的时候困难重重,有主机厂所的态度导致的可靠性问题,但更多的反映的是国家整体工业技术不行。几十年搞不定雷达,搞不定发动机,搞不定数据链。又没有钱,所以只能在已有平台上坚持,难道空军不知道这些平台落后么?但没办法,落后也得用,因而歼7各种魔改,歼8编号几乎用完了26个字母。



▲巴基斯坦空军的歼7PG

而现在呢,要雷达,我们有世界领先的数字阵面相控阵;要发动机,我们有太行。这个时候,依旧有人质疑我们吃透SU27了吗?我想说,是否有必要为了吃透而吃透,把宝贵的精力和经费扔给一架整体上已经落后时代的飞机?况且什么是吃透?必须每个零件每个尺寸一个不差的摸一边才叫吃透,还是理解当年苏霍伊设计的气动要点,摸清气动特性,理解飞机设计思想叫吃透?目前的成绩已然证明,沈飞的成就和我国航空工业的强悍。

可以说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离不开沈飞的崛起,离不开沈飞消化吸收SU27之后一系列的创新。

谨以此文献给沈飞人和所有为中国的蓝天利剑献身的人。天空是蓝色的,而我知道那里一样有你们的红色的初心,那是血染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