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 (ID:zhenshigushi1),本期策划:宋春光,编辑:温丽虹,头图来自:《情书》剧照


写信,作为一种古老的通讯手段,正在智能时代凋零,被手机、电邮、社交网络取代。一句“从前书信、车马慢”的诗,击中无数人的内心。很难想象,如今仍有年轻人用写信的方式,与密友交流。


科技创造的通信便利淘汰了书信,让它看起来笨拙。但其实,在当下即时通信成为本能的时代,书信意味着慎重、细致。


2022了,我还有笔友


短暂邂逅,用书信延续友谊


寄信人:石明达  来自西安,写信5年


萨克达是我在上海住民宿时认识的朋友,我们总共相处了不足24小时,但保持书信交流将近5年。


2017年11月29日,我抵达上海,这是我沿海城市旅行计划的最后一站。我留宿在一家民宿,住的是和陌生旅客混住的通铺,萨克达就住我旁边铺位,她从东北来,是一个至今沿用满族姓氏的满族女孩。我们聊起了旅行一路的见闻,觉得彼此很投缘。


第二天一早,我们交换了第一封信。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买明信片,盖上邮戳带回家。在这次旅行中,我最喜欢的城市是绍兴,于是,我挑了一张有绍兴八字桥图案的明信片,写了寄语送给她。洗漱之后,我发现她把回信夹在了我的手帐本中,附带一张简笔画。那天中午前她就离开了,但之后,我们一直保持信件往来。


最开始,我们两周寄一封信,到现在,我们保持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寄一封信。这个冬天我去秦岭玩,把那天看到的峪口深处寒绿树木的模样写在了信里分享给她,告诉她我不小心踩到动物粪便的糗事,描述了天黑后我赶回城里看到的热闹喧嚣。


萨克达写得一手很好看的字体,她寄来的书信,书法本身就很美观。和萨克达通信后,我在写信时会不自觉模仿她的一些字体细节,挑选信纸与用笔,注意一页字的协调美感。


相比写信交流,短信、邮件、语音、视频因为往来速度快,往往很难冷静下来细致地表达内心所想。写信演变成一种生活的交流仪式,也让我有时间和耐心,一点点地把我的想法准确、细致地剖析记录下来,表达给重要的人听。



和忘年交笔友的书信往来,止于新冠


寄信人:Lili  来自张家界,写信7年


再次收到英国的国际信件时,我发现执笔人不再是笔友Alison,而是她的丈夫。信中他告诉我Alison因为感染新冠已经离世,葬在村口的墓园里。


她是一位来自英格兰的中年妇人,和我书信往来7年。新冠疫情斩断了许多跨洋连接,2021年夏天,张家界因为疫情封城,我和她的书信往来也被中断了。解封后我给她寄出了一张明信片,告诉她,我们这边的疫情结束了,我在疫情期间失业了,大概会重新找一份工作,若换城市居住,我会把新地址寄过去,希望她一切安好。


我一度觉得最可能让我们断联的就是搬家,因为更换地址对寄信来讲是致命打击。从来没有想过我们有一天停止书信往来,会是这么一个原因。


刚开始给她写信时,我英语不是特别好,还要使用在线翻译。也因此,我们之间交流的内容特别简单,话题一直围绕“牛肉粉”、“天气”、“园艺”转。


聊的最多的东西就是日常,除了在圣诞和春节互寄圣诞布丁与臭豆腐,我们的交流平淡得有点无聊。但即使是平淡的交流,坚持7年下来,也足以让我了解大洋彼岸一个遥远的灵魂。我知道她喜欢园艺,很多次来信,她会讲述她得空的时候都在“gardening”,还给我寄过花的种子,只不过,我害怕种这些植物会导致物种入侵,破坏张家界的生态环境,就把种子煮熟之后丢了。


几年前她去加拿大渥太华旅游,在唐人街尝了我在信里强烈推荐给她的牛肉粉,写信时她告诉了我这件事,还描绘了一番牛肉粉的滋味。但看她的形容,我觉得她吃的可能是兰州拉面,和南方的牛肉粉不一样。


我和Alison的通信结束了。一度我无法理解这件事,毕竟7年来,我上学、工作、搬了那么多次家都没有和她断联。


今年圣诞节我想我会再次想起她,因为每年我对圣诞节的期待,就是她寄给我的礼物。



手写信,听见另一个人对生活的诚实理解


寄信人:L  来自南京,写信若干年


我和笔友通过写信交流的契机,始于一段有些急切的线上聊天。2019年春天,我在网络社区认识了他,并被他理解世界的方式吸引,发现他性格温柔、真诚,便开始在网络上的交流。


对即时通讯的依赖让我的交流显得急切,差点“劝退”了他。我很积极地向他分享各种话题,哲学、绘画,或是天气、食物。起初,他也展现出愿意交朋友的状态,不过每天频繁的线上信息让他产生了疑问,他问过我:“我们是不是说了太多话了?”对慢热的他来说,和一个素未谋面的网友每天说话并不合理。


高中时我读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那本小说里,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在书信交流中萌发。译者在前言里写道:“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对此我感同身受,我过去就曾写信和朋友交流,觉得这是种有实感的表达。为了保持这段友谊,我决定慢下来,提议用写信的方式联络,他同意了。


书信往来三年的时间里,我产生了一种和他远隔千里但相互陪伴的感觉,让我联想到《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与弗兰克的相处。只不过我们还不成熟,交流的内容多是抽象的理解和感受,更像是两个人的成长日志。


在过往3年的时间里,通过书信交流,我得以知晓许多他对生活的真诚理解,并被他影响。去年年末我报名了北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想来也和他在那所学校读书有关,他在信中给了我很多勇气。我想,我可能不会再和第二个人写这么多信了。



通信近20年,城市里的邮筒都封了好多个


寄信人:于小于  来自鞍山,写信若干年


将近20年的时间里,城市中的邮筒已经封了好些个,有的信件投递口被透明胶带封住,有的被直接搬走,我和笔友依然在互寄书信。


我们是大学同学,上次见面是在2005年,之后便靠写信交流。或许是因为现如今写信寄信的人越来越少,我发现信件邮寄的速度也变慢了。这些都是外部世界的事情,并不阻碍我俩收到对方的信件后,坐在桌子前,花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写好一封书信。


琐碎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口,但在信里可以。2021年的春夏之交,受疫情影响,我的情绪很低落。有一次我开着车,看到路边的花开了又谢,季节依旧交替。想到由于疫情,每个人都被笼罩在无形桎梏下,我哪儿也去不了,就在车上大哭起来,回到家后便将自己的心情写给他。


一次他给我的来信中写了一件事:在一场和前同事的饭局中,那位同事很热情,给了朋友一个拥抱,他内心很抗拒这种不必要的热络。这本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私底下,他又真实地在乎这点。通过书信,他把这种不足为道但却真实在意的情绪抒发了出来。这种倾诉和接纳,是双向的。


现在,我路过街边有邮局的地方就会下意识看一眼是开是关。我非常感谢我的朋友,在飞速的社会节奏里,留出给彼此喘口气的空间。


在给学生上课前,我偶尔也会给他们念两段我们的信件,告诉他们若能在庸常的生活中留存一点诗意,也算是一种圆满。



书信,一种痕迹


朋友把我的明信片装裱了起来


寄信人:寒夜清风  来自重庆,写信若干年


2021年12月,我因为喜欢一个艺人团体,经常上网追寻他们的消息,因此结识了很多同好,和其中一些人有了真实的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想给他们每人寄一张明信片。


我一共寄了大约20张明信片,全国各地都有,最早的一批寄往了成都、北京、武汉、无锡、长沙、商丘等地,最后一张寄到了泰安。


同好中大都是高中生和在校大学生,大家小时候接触最多的邮寄品是网购快递,很多人还是第一次收到明信片。信件这种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上一个年代的东西。一位湖北的网友,收到我的明信片后,特地装裱起来挂在了墙上。


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不加思考地把每一句话说出来,但提笔写明信片,写的内容要被公开,我会斟酌表达。还记得给网友们寄明信片时,我跟他们说:“如果你们没有收到,就当我想说的话走在邮路上,被全世界听到了。”



信件是笔友活过的痕迹


寄信人:凌晨3点  来自重庆,写信若干年


陪伴我从童年到长大的笔友去世多年后,我终于决定再次寄信。2018年,我整理房间的时候偶然翻出和她往来的信件里,夹着一张小时候她送给我的全家福照片,我决定给她妈妈寄去留作纪念。收信地址是寺庙,笔友妈妈出家的地方。


那些她和我懵懂中寄来送往的书信里,留下她生活过的痕迹。


2003年我和她通过一个学生网络论坛认识,当时我们都是小学生。最开始,我们周末在家用座机打电话聊天,后来开始写信。我们想起来就写,周末的时候把一周写的信囤起来,一起寄出。往来的信件里,常常被我们塞进一些别的资料,比如照片、在学校的小纸条、撕下来的中考倒计时日历等,我们特别喜欢那些记录生活的东西。也因此,书信往来多年中,我们保存了很多对方生活的痕迹。直到现在,我都能回忆起小时候,从学校那个深红色的木头信箱中摸到一叠信件的喜悦感。


和她最后一次书信往来时,她大一我高三,她从大学寄来明信片,嘱咐我高考加油。那时我们已经不频繁交换信件了,大家有各自的专业和生活,主要通过朋友圈、微博动态了解彼此。2015年,她在大学毕业的那年因癌症去世,我和她的很多同学一样,从朋友圈得知了她患病的消息。


多年过去,想到那时由一封信带来的喜悦仍旧能滋养我。至于现在的孩子,生活中有太多东西可以满足期待,不再是一封小小的信件可以带来的了。



信,见证爱情


寄信人:睿子小姐  来自兰州,写信2年


我有一段爱情,因写信开始,又在一封没有回信的信件后结束。2019年年末,我在博物馆偶遇了一个心动男孩。那时我在做志愿讲解员,他询问我能否带他逛展。我们聊得投缘,得知他正在长途骑行,要在这个城市短暂休整几天,我们约定在他到达下一个目的地时给我寄明信片,同时我也会寄一封信给他。


收到明信片的那天是圣诞节。我仔细翻阅收发室的信件,当找到那张他寄给我的明信片时,十分喜悦。那是一张用他旅行中拍摄的照片定制的明信片。我满满当当地在烫金信纸上写了一大页话,用星空转印贴装饰信纸,封在棕黄色牛皮纸信封里寄给了他。


我们维持着稳定的书信交流,半年后确定了关系成为恋人。他和我在不同的城市读书,经济尚未独立,见一次面十分难得。2021年5月底,我寄出了一封写满自己对关系犹疑的信,那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封信。他收到后一直没有回复,微信中也只字未提,我询问他,他说没有想好怎么回。暑假我去了他的城市,他告诉我,信中提及的矛盾、失落、软弱与退缩,他不知道怎么解决才是好的选择。就这样,我们分开了。书信交流也在7月燥热的蝉鸣声中戛然而止。



信的能量


书信解开我的困惑


寄信人:悠幽蓝天  来自宁波,写信若干年


2020年8月的一晚,我在杭州的酒店给学姐写信。那时我正等待着第二天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而这可能是我当年上岸的最后一次机会。


对着窗外陌生的城市,我哭了起来。那年,我大学毕业,考研失败,疫情反复,母亲又摔伤在家需要人照顾。我分身不暇,无法用心备考。从6月到8月,我连续考了10多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想起一位和我遭遇相似的大学学姐,她毕业那年,也经历了考研失败、考编失败,第二年上岸。我想或许可以写一封信给她,她或许更能理解我当时的心情。


我从晚上八点写到了十点半,边写边流泪。写完后,我感觉松快了许多,发微信告诉学姐:“写完了,谢谢你,明天寄出。”——写信前,我曾与学姐联络确认收件地址。封信的那一刻,我想到了“新生”这个词,这半年来所受的委屈在写信的过程中都抒发掉了,这些心事终于找到了倾听的人。


过往,我不时会用写信的方式倾诉。很多时候我不愿意说出来的事情,却可以写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一件解压的事。


几天后,我收到了学姐的回信。大概是我在信里比微信中更能陈述心迹,学姐在回信里写:“原来我以为这是一封轻松简单的书信,没想到这么沉重,才知道你微信说‘写完了,谢谢你’的意思。”



信件是恋人关系间的有益补充


寄信人:我是小O  来自广州,写信10余年


依靠写信传递信息的习惯,已经在我和恋人之间延续了十多年。信件承载了我们在数字通讯时说不出口的话,能让人更“大胆”。


2019年末,我们曾闹了一次不小的矛盾。当时我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而她在异地备考升学,我俩对地域选择、与家人的沟通方面出现了很多不一致。彼时我们已经异地很久,通过微信、电话沟通时,因为着急,我忽略了告诉她我内心的真正感受。其实我想说,“你这样做我感到难过”、“之前我对你说了重话我真的很抱歉”,但情急之下,这些话都被情绪淹没,没有说出口。


我决定正式写一封信,通篇都在确定地告诉她“你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很爱你”。后来我们见面时,她也回应我,我对她是同样重要的。


虽然如今写信的人不多,我们写信却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这么多年来,书信成了我们关系的有益补充。她会在信里告诉我路过的街巷、今天的餐食、脚下的树荫。课程需要,她的团队出外业会去很多不同的地方。我收到过从数十个不同城市、乡镇发来的她的笔迹,也因她的信件收集到故宫、颐和园等地的印章。


现在我的出租屋里存放着一箱她的信件,我搬了许多次家,这是我唯一不能落下的家具。



写信,我们和学生走向彼此的开始


寄信人:陈星  来自北京,写信若干年


我在2013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去云南支教,来到了保山市碧寨乡的一所小学,负责教小学四年级的数学、美术和音乐课。在发现难以和孩子们口头沟通后,我决定在第二学期放一个“锦囊袋”在班里,和他们写字交流。


与岗前培训习得的规则不同,我的教学在第一个学期遭遇了滑铁卢。在课上讲习题时,我很难得到他们的反馈。不论是课堂上叫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还是下课后找他们了解情况,得到的有时是一张张无辜的面孔,有时是“你耳朵聋了”的“无理”回应,显然我的教学并没有很大成效。


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与矛盾无法和父母当面交流,我就给他们写信,再收到父母正式的回信,这种交流是有效的。我指着锦囊袋和孩子们说,如果有什么疑问,或者需要老师帮忙的事情都可以写下来放进去,老师每天都会看,并且给你们回复。


小纸条越来越多,内容从“老师,你可不可以放给《二泉映月》”的请求,到“为什么爸爸妈妈更喜欢妹妹”的困惑。自那时起,我们的交流才真正开始了。锦囊袋里的内容很丰富,绘画、手工、信件,圣诞节的时候我还收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虽然没有圣诞老人的礼物,但因为有你我们过得很快乐。”


到了要离开的日子,我给他们每个人都写了一封信,里面写了我最后一次给他们的唠叨,比如“好好学习数学”、“不要轻易放弃”。本以为这就是最后的告别,没想到我也收到了他们的回信,这种交流大概是给两年时间画上的完美句号吧。



给孩子写信,爱的教育


寄信人:暴暴蓝  来自榆林,写信11年


在我女儿12岁生日宴时,我曾认真写了一段致辞。那是2011年12月,我在宴会上念给她听,女儿感动得哭了,一直哭到我把致辞说完。这让我很意外,因为她平时是个大咧咧的孩子,很少对父母表达真实的心情。回家后,我就把这段致辞重新抄写在了信纸上,装进漂亮的信封送给女儿,能看出来她挺感动的。


因为这个契机,我有了一个灵感。都说青春期的孩子不好交流,我想,不如把平时想对她说的话写成信送给她。一些重要的叮嘱、或者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我都写信来表达,能得到回应就更好了。


有一次我发现她买回来20多本网络小说,为此批评了她。晚上她给我写了一封信,内容大概是:她知道错了,不应该浪费爸爸妈妈的钱,表示以后再也不买了,让我不要再说她看的小说的坏话。她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我以前教导她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还把她攒的500元附在信封里一起给我。我拿着信感动得哭了,决定用同样正式的方式给女儿回信。


通过我和女儿之间的书信来往,我感受到了女儿内心很多平时未表达出来的想法。让我欣慰的是,信中我对女儿叮嘱她都听进去,并且记在心上了,她通过写信告诉了我。和女儿的书信成了一种习惯,现在,我总是在家备上漂亮的信纸和配套的信封,打算把这并不现代化的方式延续下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 (ID:zhenshigushi1),本期策划:宋春光,编辑:温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