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快乐!恭喜您从XX顺利毕业!感谢一路陪伴!
只有前台回收处堆成小山的工牌,印着公司LOGO的废弃挂绳,无声诉说着这一波裁员的惨烈。
曾经光鲜亮丽年入百万的成功人士,一夜之间,纷纷成了被精简、被优化的失业中年。
而一篇《疫情下的北京失业中年》就这样应运而生,刷屏朋友圈,引发了无数讨论。
尽管作者九边说这个故事已经几易其稿,未必全是真实经历,但我们依然能从中窥见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从业者从起飞到降落的13年。
01
2009年,故事中的主人公「老王」(化名)从四川985毕业,来到北京闯荡,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互联网行业,工作内容是安卓开发。
同样一份工作,四川的薪资是4000多,北京公司几乎翻番,给到了7000多,这让老王欣喜不已,哪怕自己从未接触过安卓,依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接受了这个offer。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接下来几年,安卓系统大放异彩,老王的事业也顺势起飞。
2012年,老王凭借专业背景和代码功底,轻松跳槽到另一家小公司,月薪直接涨到了30000。
2014年,小公司烧光投资人的钱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老王试着找下家,很快收到了全网前三互联网大厂的邀约。
经过简单到近乎入门级别的电话面试,老王成功进入了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厂,工资甚至比当年一毕业就进厂的老同学更胜一筹。
老王诚惶诚恐地开始适应新岗位,却发现自己过去的专业技能几乎用不上,一个月写的代码几乎不超过十行,每个人都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渐渐地,老王习惯了把时间花在开不完的例会、走流程、做ppt上,习惯了摸鱼式加班。
至于技术,没人在意,老王自然也抛在了脑后。
这期间,老王恋爱、结婚、买房、生子,放在工作上的精力不可避免地变少了,但凭借对业务熟练,同事间风评不错,老王意外地当上了小主管。
事业春风得意,老王和老婆一合计,生了二胎,还买了一套学区房,每个月房贷超过了30000,但对他来说,还在承受范围内。
正当老王以为一切会按照这个轨迹继续发展时,生活好像和他开了个玩笑。
他被裁了,不仅是他,所在的整个部门都被裁了。
互联网大厂主管老王,一下子变成了失业中年老王。
故事的最后,老王在经历瞒着家人失业事实、跑网约车与找工作未果后,决定卖掉房子全家回四川。
北漂十多年,他只剩下两句感慨:
以前觉得自己怎么有勇气离开呢?
现在觉得当初哪来的勇气留下来呢?
许多人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互联网行业高歌猛进的十余年,看到了北漂青年踩准时代风口的丰硕收获。
却很少有人看到,他一朝跌落「神坛」的背后,藏着一个人逐渐「废掉」的真相。
02
在一波又一波的裁员潮中,不止一个「老王」。
回看「老王」们相似的人生际遇,你会发现他原本有三次机会改写结局,可惜都没有把握住。
其一,错把时代红利当成永恒。
当年,一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精准描绘了互联网大小企业的盛况。
无数投资涌入这个行业,造就了它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巨大需求,这才有了「高薪挖人」「天价offer」的繁荣景象。
但繁荣背后往往是「盛极而衰」。
当老王所在的第一个小公司开始走下坡路时,他本应该意识到「疯狂烧钱」的时代终将结束,行业热度会暂缓。
可惜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二,错把平台当本事。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黄金十年,能进入所谓「大厂」的员工几乎都轻松实现了财富自由。
动辄数百万的package,让「码农」成了众所周知的高薪职业。
但很少有人会在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反思:我真的值这么多钱吗?
就在一年前,某些互联网大厂为新招员工开出的薪水远高于老员工,这样的「薪水倒挂」被解读为:
让优秀的人互相竞争,让不那么优秀的人主动离开。
剑锋所指,就是那些在公司眼中不那么有竞争力的中年员工。
在老王的故事里,他不是没有惶恐过,只是很快被「温水煮青蛙」同化了。
对他的职业生涯而言,最致命的问题恰恰在于,技术出身却不再接触技术。
如果一个人自身没了核心竞争力,又没了「大厂」的头衔,他也许会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其三,误以为行业永远景气,曲线永远向上。
2019年,美团总裁王兴曾说,这可能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当时所有人不以为然,直到2020年疫情的到来。
疫情时代,经济大格局开始无声洗牌,作为一个职场老人,不求精准预测行业的每一步发展,至少要对整体形势有自己的考量。
但老王们却在大厂的优越环境中,被磨平了棱角,磨光了锐气。
老王一直到被裁前最后一刻才知道自己的命运,他把这归结为「政治嗅觉不敏感」,其实他真正欠缺的,是对整个行业的洞察。
古人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就是要「应时而动」。
因为时代抛弃一个人的时候,招呼都不会打。
03
因为他有「退路」。
他在北京购置了两套房产,这些年的增值足够让全家回到成都过上优渥的生活。
他所谓的失落和窘迫,只是在「矫情」「卖惨」。
也有人认为,老王的结局早已注定,不是个人力量能改变的。
与其留在大城市继续「卷」,不如回家提前过上安逸的养老生活。
面对这两种观点,我们不妨站在一个奔四中年人的角度想一想。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不论是教育、医疗、就业还是社会文化资源,都不是小城市能相提并论的。
普通家庭要想定居一线城市,不是搭上时代红利的快车,就是要花费几代人的努力。
一朝回家乡,这些都得从头来过。
如果不是真的没有办法留在大城市,又有谁愿意放弃一切回到原点呢?
老王的遭遇,早已不是局限于一个行业、一个群体的故事,而是值得疫情时代每个人反复琢磨的典型案例。
哪怕我们并非享受时代红利的那一小拨人,哪怕我们没有身处一线城市,但依然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不变的一点:
人生有丰年,也有荒年。
要想不在荒年来临时惊慌失措,就得在丰年时做好储备,让自己拥有度过荒年的能力。
国外商业家雷德霍夫曼曾提出,人生需要三个计划,ABZ计划。
A计划,是你的主业,是需要花80%的时间和精力去精进的事业。
程序员的代码功力,记者的笔杆子功夫,销售的业务资源和人脉……这些都是需要你不断去打磨和提高的隐形财富。
疫情面前,全行业几乎都在受影响,有人趁机摸鱼躺平,也有人把这段时间视为最好的自我增值期,用更专业的精神对待工作。
越是年景不好时,越要保持自己的可持续成长。只有不断打磨主业,你才会变得不可替代。
B计划,可以是副业,是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主业之外可以变现的能力。
风平浪静时,培养爱好是为了陶冶情操;
低潮来袭时,一份副业、一份斜杠职业、一份「出售技能」的渠道,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可能性。
看过一句话:永远不要嫌弃小钱。
500元、1000元,看似不起眼,但把时间轴拉长到一个月、一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Z计划,是利息、房租等被动收入,也是保障和底线。
人生要存好三笔钱:首先是短期开销,其次是人生保障,最后才是投资增值。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赚到了大钱」只是浮盈。没到落袋为安的那一天,永远别高兴得太早。
疫情注定是持久战,普通人做不到「开源」,至少可以先做到「节流」。
克制自己的欲望,尽可能不要提前消费,避免负债。
常有企业家呼吁:行业寒冬,现金为王。个人和家庭也是如此。
做好储蓄,保持正现金流,才能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疫情之下,很多人生活并不好过。
但人生有财源广进的时候,就有时运不齐的时候;
有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有举步维艰的时候;
有春风得意的时候,就有噤若寒蝉的时候。
不必太过消极,也不用苛责世界。
只要用最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自己、迎接挑战,所谓的危机也就不再可怕。
就像王小波说的那样:
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