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乌克兰首都基辅往南行驶2-3小时,是中部小城切尔卡瑟(Cherkassy)。至3月31日,俄乌战事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人们早就习惯了空袭警报的声音。

白天每当警报响起,人们躲进地下室,等到警报解除后再出来;夜里警报则会响起两三次,让这座安静的小城无法入眠。好在乌克兰的防空反导系统成功挡住了炮弹来袭。对于切尔卡瑟的居民来说,俄军仍在远处,尚未向内陆大幅推进。



◆切尔卡瑟。

乌克兰人金丽雅的父母生活在这里。像往常一样,父亲每天早上照常前往工作了一辈子的小学上班——只不过学校已经停课,校舍挤满了从周边城市流离至此的妇女和儿童。

父母暂时安全,让远在北京生活的金丽雅稍稍松了口气,但老人的生活没有丝毫平静可言。自2月24日战争爆发以来,切尔卡瑟周边的肖斯特卡、苏梅、哈尔科夫等城市均遭到密集轰炸,大量居民逃出城后途经切尔卡瑟。

“战争刚开始时,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每天都要迎接数百位难民。”金丽雅告诉“全球报姐”,逃难而来的人们通常会在切尔卡瑟停留一两晚,接着前往西部城市乃至周边国家。一个多月来,她父母为难民们紧急采购床单、食品和清洁用品,召集帮手在学校里搬桌椅、铺地垫,把学校改造成救济中心,一刻也停不下来。



◆从肖斯特卡来到切尔卡瑟的第一批流离失所者,在金丽雅父亲的学校里避难。


这场冲突始于俄乌两国,却又远远超越了双方。随着炮弹一同到来的是纷繁复杂的信息战和心理战,真假难辨的信息充斥着社交媒体,在人们的认知中呈现出不同面貌,让遥远国度的人们为之悲伤、愤怒甚至反目成仇。

战争还引发一连串应激反应:美欧等国家对俄罗斯展开了从金融、贸易、能源到科技等领域的严厉制裁,连俄罗斯的猫、狗和音乐艺术也被列入抵制对象……在此背后,是以惊人速度和规模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

这场战争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战争之后,我们将迎来怎样一个新世界?

战争“恐吓”如何变为现实?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金丽雅并不是毫无预感。

自2021年11月起,俄罗斯在俄乌边境屯兵十万的消息开始占据全球新闻头条,但此后的几个月,对战争威胁无比疲倦的乌克兰人对美国的“危言耸听”几乎置若罔闻,而俄军事实上也并没有往边境迈出一步。在金丽雅身边,“俄罗斯要攻打乌克兰”的说法一度成了一个笑话。



◆2021年11月1日公布的卫星图片显示,俄罗斯在靠近白俄罗斯的斯摩棱斯克州部署了军队。俄方随后回应称,该地不与乌克兰接壤。

在彼时的俄乌问题专家看来,所谓的俄罗斯会发动战争只是美国的一种恐吓。2月14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仍向总统普京建议,应通过外交途径努力争取西方的安全保证,“谈判的可能性还远未耗尽。”

次日,普京在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会谈后表示不希望在欧洲发生战争,同时决定从俄乌边境部分撤军。2月17日,俄外交部向美国送达有关安全保障建议回应的书面答复文件时表达了不满,此时距离普京宣布承认乌东两个“人民共和国”还有三天时间。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向“全球报姐”分析称,真正的转折点可能出现在2月1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天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进行了发言。

乌克兰危机是2022年慕安会的重点议程之一,在俄军持续在边境陈兵十万的背景下,泽连斯基执意飞抵德国参会并公开要求北约就是否允许乌克兰加入“给出一个坦诚的回答”。他还声称,如果西方无法兑现在《布达佩斯备忘录》中向乌克兰承诺的安全保障,乌克兰可以退出该机制。

《布达佩斯备忘录》是1994年美国、英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签署的一项备忘录。它规定,乌克兰承诺放弃苏联时期部署在其境内的核武器,美、英、俄作为担保方,保证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



◆1994年,美、英、俄、乌在匈牙利签署《布达佩斯备忘录》。

“由于《布达佩斯备忘录》事实上是俄罗斯和西方对乌克兰弃核而提供的一种补偿。在莫斯科看来,泽连斯基的表态相当于考虑重新拥核。”杨成分析说,“对俄罗斯而言,一旦北约对乌克兰加以纵容,一个心向西方且拥有核武器的乌克兰要比单纯加入北约更具威胁。普京在2月21日晚发表的长篇视频讲话中也点明了这一点。”

经历过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金丽雅认为,生活在乌克兰意味着永远要为可能的战争做好准备。和父母通话时,她严肃地提出了转移的建议,父母却比较淡定。“他们出生于苏联时期,在他们的固有认知里,乌克兰和俄罗斯是兄弟国家。我让他们打包行李、坐车去西边,但他们拒绝了,说如果真的打仗就住到乡下姥姥家去。当时我真是又生气、又绝望。”

在金丽雅的印象中,不少乌克兰家庭都是如此:年轻人对眼下的局势有相当的警惕,老一辈人却不甚在意。无法劝说父母离开,金丽雅只好让他们在家囤积一些物资和现金。即便如此,她心底仍不相信战争会真的发生,“我们乌克兰人都是这样,做最坏的准备,抱最好的希望。”

2月24日中午,金丽雅乘坐出租车,从北京的一个商务会议会场赶往下一个会场。她打开社交媒体,首页上赫然蹦出一条视频:“基辅被轰炸了。”

莫斯科时间24日清晨6时整(基辅时间5时整),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以“乌克兰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阻止乌克兰政府对本国人民实施“种族灭绝”为目的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几分钟后,乌克兰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和顿巴斯等地相继传出爆炸声。



◆监控摄像头拍摄到基辅一座高楼被炮弹袭击时的瞬间。


生活在基辅的乌克兰记者娜塔丽·格里芬尼亚克(Natalie Gryvnyak),在睡梦中被爆炸声惊醒。她从床上爬起来,迅速把熟睡中的母亲摇醒,接着打开电视看起了新闻,试图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她从电视中得知,不仅基辅,遍布乌克兰的军事和其他一些关键设施都遭到空袭。她开始担心,俄罗斯可能会发动一场全面战争。

她的担心迅速成为现实。当天,俄军从白俄罗斯、俄罗斯、顿巴斯和克里米亚半岛等四个方向进攻乌克兰,建立了北线、东北线、东线和南线四个战场。

2月25日晚,俄军向基辅北部发起攻势。基辅这座全欧洲人口第七多的城市很快陷入猛烈的炮火攻势,巡航导弹、火箭弹、榴弹炮不时呼啸着从天而降,原本居住着近300万居民的街道成了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穿梭的地盘,沙袋筑起的防御工事镶嵌其中。



◆基辅街头的乌克兰士兵。


战争爆发初期,娜塔丽和母亲大部分时间躲在卫生间或是防空洞里。然而密集的炮火和警报麻木了人们的神经。她回忆说,在那样的环境里,很难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一开始警报响了,大家都会逃跑。后来警报再响,有的人已经跑不动了,‘随它去吧,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死了就死了。’”



基辅一座住宅楼遭炮弹袭击后损毁。

作为一名记者,娜塔丽起初坚信自己应该待在战火最激烈的地方,但经历了一周没法正常睡觉和吃饭的日子,她的精神状态濒临崩溃,于是和家人一起逃往西部城市利沃夫。

在利沃夫,尽管每隔几小时会听到空袭警报响起,但仍比在基辅安全得多。让娜塔丽感到忧伤的是,这座遍布巴洛克式教堂、古老城堡和剧院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已是一座“满是难民的城市”。当地一名志愿者说,无论是在边境还是利沃夫市中心,到处都是提着行李箱的人。

数十万流离失所者涌入利沃夫的学校、剧院、教堂和博物馆,该市市长萨多维不得已对媒体坦言,“我们已经濒临极限。”



来自乌克兰各地的人们涌入西部城市利沃夫避难。


为什么外界预测错了?

对于这场西方媒体纷纷称之为“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战争”,从乌克兰平民和各国侨胞惊慌失措地撤离,到欧洲乃至全球各国的激烈反应,无不提示着一个事实:除了战争发动者,少有人料到这场战争真正会发生。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项目部主任伊万·季莫耶夫在3月2日发表的一篇评论中指出,对于俄罗斯开战的可能性,俄国内外的专家们全都判断错误,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判断“完全正确”。

季莫耶夫在去年11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预估了俄罗斯动武可能造成的七种后果:俄罗斯在战场上陷入持久战,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在遭受空前制裁后经济出现衰退;西方给予乌克兰大规模军事援助;乌克兰人会在反俄旗帜下团结起来,即使战败,俄罗斯也难以管理;俄罗斯国内就反战与否出现分歧、社会出现割裂。

战事发展至今,上述预测几乎全部应验,并且还加上了两条:北约将强化在东欧的军事存在,西欧各国在和平时期迟滞的军事现代化也提上日程;旅居海外的俄罗斯人,更因国籍遭到歧视和霸凌。

为何俄罗斯不惜如此沉重的代价仍要出兵乌克兰?在杨成看来,俄罗斯此役的目标并非乌克兰,而是将其眼中的“西方代理人”乌克兰改造为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战略缓冲区,修正苏联解体以来亚欧大陆的西方中心主义安全结构,从而增强自身的安全感,获得三十年间求而不得的平等地位。



◆2000年5月7日,普京首次宣誓就职俄罗斯总统。

1999年首度担任总统时,普京颁布的施政纲领中曾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建立强大国家”作为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杨成认为,在普京的认知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和北约一直罔顾俄罗斯合理的安全诉求,公然违背北约不东扩的承诺,反而借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转型期的虚弱而一再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让俄罗斯与强国目标越来越远,甚至有沦为二流或三流国家的危险。

但经此一役,俄罗斯能够如愿吗?在杨成看来,俄罗斯如今面临远超2014年的全域制裁,本就饱受疫情冲击的俄罗斯社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更何况,俄罗斯此次“特别军事行动”即便赢了乌克兰,也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恐俄、疑俄、反俄且更加团结的北约。

“在此意义上,俄罗斯凭一己之力促成了北约的再次团结,巩固了北约在欧洲安全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速了欧洲乃至全球各国的军备竞赛。而俄方想要解决的安全关切,尤其是其孜孜以求的获取与美国和北约平等伙伴地位等核心诉求,始终未得到真正解决。”杨成说。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

五轮谈判却是困难重重



◆3月29日,俄乌双方在土耳其举行谈判。

迄今为止,双方已举行五轮谈判。其中3月29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展开的谈判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积极进展。

谈判后,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梅津斯基表示,俄罗斯收到了乌克兰关于中立地位的书面提议,其中包括永久中立、不发展核武、放弃加入军事联盟等内容。

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福明还表示,俄方决定大幅减少在乌克兰基辅和切尔尼戈夫方向的军事活动。但梅津斯基指出,俄军降级冲突的计划并非“停火”。

乌方表示,目前双方就安全保障问题无法一致,也不应因军事压力达成国际协议。如果安全保障国确保俄罗斯撤军,乌克兰可以讨论其他议题。

克里米亚半岛和顿巴斯地区仍是谈判重点。乌方谈判人员表示,顿巴斯地区的问题将由两国总统亲自解决。俄罗斯塔斯社引述梅津斯基的话称,乌克兰提出不会以武力收回克里米亚半岛,而是需要通过谈判。



◆2月28日,俄乌双方代表团在白俄罗斯进行首轮和谈。

“由于核心分歧的存在,短期内恐怕很难看到停战的积极信号。”3月中旬,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总干事安德烈·科尔图诺夫(Andrey Kortunov)在接受“全球报姐”采访时指出,未来俄乌双方或许会在谈判中释放一些灵活性,“但乌方应该不会接受让顿巴斯两个‘共和国’彻底独立的选项,加上双方因为顿巴斯地位问题付出过极大的流血代价,回到《明斯克协议》已无可能。”

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旗下媒体GZERO的评论文章指出,泽连斯基表示将与俄罗斯就“中立地位”问题谈判的表态,并不意味着游戏规则的改变:“由于泽连斯基提出条件的内在逻辑与俄方核心利益相悖,他的提议可能会展开一场重要对话,但距离获得真正的外交突破仍很遥远。”

一场全球直播的战事

开战以来,俄罗斯国防部对俄军的伤亡人数几乎缄口不言。自3月2日首次公布498人阵亡后,俄方于25日第二次公布伤亡数字——1351人死亡、3825人受伤。俄方还称,乌克兰已损失约3万人,包括1.4万人死亡、1.6万人受伤。

相比之下,乌克兰总参谋部3月28日公布的俄军阵亡人数超过了俄方数字的十倍,达到近17000人。



◆乌克兰军人在一次交战后。


无论虚实,死伤人数都从侧面反映了乌克兰战场的残酷。要知道,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六年后,俄军在叙利亚战场的死亡人数是112人;而在阿富汗战争的十年间,苏军死亡人数为近15000人。

交战双方夸大对方死伤、淡化己方损失是一种常见做法,目的是挫伤敌人意志、增强己方士气。但将目光放远一些,这只是交战双方在信息战场放出的“烟幕弹”中极不起眼的一部分。

开战前,连战争本身都一度被当作烟幕弹。2022年2月4日,美国彭博社网站首页出现了一则题为《直播: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新闻。该新闻在网站上挂了30分钟才被删除。彭博社不久后发布道歉声明称,这是“意外发布”。

由于美媒自2021年下半年起就在不断渲染战争气氛,这段“误发布”的视频被俄方视为美方“炒作拱火”的一大力证。俄罗斯驻美大使馆对此回应称,美国的做法与时任国务卿鲍威尔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举起的“洗衣粉试管”别无二致。连泽连斯基都不认同美国总统拜登宣称“俄罗斯将于2月16日入侵乌克兰”的说法,还发表全国讲话称,要将“开战日”变为全国人民演唱国歌的“团结日”——在拿战争威胁开涮的同时,趁机提升了一把民族凝聚力。

1990年海湾战争是历史上第一场被电视信号实时转播给全球观众的战争。到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时,社交媒体已重度介入社会革命。如今乌克兰战争爆发,社交媒体动员和影响战争的能力在两国激烈交锋中被进一步放大。

与此同时,大量真伪难辨的照片、视频和消息充斥着舆论场。从泽连斯基的自拍视频到乌克兰大妈向俄军喊话,从空袭现场惨状到俄军俘虏吃饭,这场战争以无数“第一视角”向全球直播。当碎片式的信息和话语在无背景、因果的情况下被任意解读,人们在遥远的他国被战争情绪裹挟和引导,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内生的舆论战场。

其中最受人关注的要数“蛇岛士兵阵亡”事件:蛇岛位于黑海多瑙河三角洲附近,距离乌南部海岸线32公里,面积只有0.18平方公里,战略地位却很关键——一旦失守,蛇岛将与克里米亚形成掎角之势,意味着乌克兰在黑海的出海口将被卡死。



◆蛇岛。


2月25日,一份据称是蛇岛驻守的乌军士兵的无线电录音流出,其中俄军战舰要求守军投降,否则将会进行轰炸,13名守军士兵则高喊“俄罗斯战舰,去死吧”,随后音频戛然而止。这则视频称,这13人全部阵亡。这则消息得到了泽连斯基的证实:他在公开讲话中向这13名士兵追授“国民英雄”的称号。

但几天后,乌克兰海军公布消息称,这些士兵并未丧生,而是抵抗两轮后因弹药不足被迫投降。在中文社交媒体上,上述谣言视频获得了超过3000万次观看,而辟谣视频的播放量仅为900多万次。针对前者的舆论多指向赞美“烈士”的英勇和乌克兰政客牺牲军人的可耻,后者的围观人群则激烈批评乌克兰与西方媒体信誉度。

但在进行信息战方面,俄罗斯也不遑多让。2月26日,当泽连斯基在其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视频、号召乌克兰人“保卫国家”后,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声称,泽连斯基早在25日就离开了首都基辅,他发布的视频是提前拍摄的。沃洛金还说,这一信息是从一个试图在基辅与泽连斯基见面的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处得知的。

这一消息经俄罗斯媒体和其他外国媒体的发布广泛流传,但随后的日子里,泽连斯基陆续发布了数十条在基辅拍摄的视频,甚至接受了外媒的集体采访,表明自己从未离开。

一国总统不仅是国家领袖,在战时更是民族精神和抵抗意志的象征,也因此,“泽连斯基究竟在不在基辅”成为了俄乌双方关切的热点。他本人的形象更是在全球舆论中被不断地塑造。

泽连斯基出身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拥有法学学位。作为喜剧演员的他在名为《人民公仆》的电视剧中出演乌克兰总统后受到国内选民的青睐,于2019年真正当选总统。他颇具戏剧性的经历与正襟危坐的传统政客面貌大相径庭。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战争爆发后,针对泽连斯基的评价在“戏子误国”和“战争英雄”中两极分化。但不得不提的是,战时的泽连斯基正在努力凝聚人心。2月26日,战争爆发两天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穿戴防弹衣和头盔的照片,还向美国政府喊话,拒绝后者让他撤离基辅的提议。他的表态极具煽动性:“战斗在这里,在基辅。我需要的是弹药,不是顺风车。”

此外,泽连斯基善于运用社交媒体,他的Telegram账号拥有近150万粉丝,每天发布的视频能获得200万-400万的观看量。战争期间,他从不穿正装,而是身着军绿色训练服,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观看者:“我和我的国家正处于战争中。”



◆2022年3月,一名乌军士兵用反坦克装置炸毁了一辆俄军军车。

这让乌克兰在西方为主的舆论场上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有分析称,泽连斯基的“演员人格”、对传播手段的理解和真诚的情感诉求帮助乌克兰获得了外界的同情和援助。

但杨成认为,在围绕战争的舆论场中,除去全球主流媒体由西方把控、俄罗斯官媒被西方互联网平台“消声”等客观因素以外,乌克兰此次获得的绝大部分支持,缘于它在这场战争中的弱者身份。“俄罗斯‘恃强凌弱’,乌克兰国家主权被侵犯,这样的话语和叙事被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主流媒体不断渲染后,乌克兰由此获得了西方社会较为普遍的同情,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在此意义上,泽连斯基是否擅长讲故事,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俄周边或形成一个封闭经济区


随着战事的推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针对俄罗斯展开全面制裁,涵盖了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更是首次祭出“金融核弹”——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之外。

3月11日,美国更是不惜违反世贸组织原则,宣布将联合七国集团(G7)和欧盟撤销俄罗斯享有的“最惠国待遇”,为向俄罗斯商品征税铺平道路。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冯玉军解释称,西方对俄制裁的影响集中在几个方面:在金融方面,将俄罗斯排斥在SWIFT美元交易和其他国际主流货币的交易体系之外,会给俄罗斯金融业的运转带来巨大冲击;美欧禁止购买俄罗斯国债等一系列措施,会极大限制俄罗斯在欧美市场获得融资的可能性;再者是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措施,包括芯片、航天航空设备、油气开采和天然气液化等,会对俄罗斯本就虚弱的工业体系构成打击,也会给俄罗斯现行“进口替代”战略中的产业升级带来挑战。



在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室主任徐坡岭看来,美欧对俄发起的本轮制裁不再是威慑性的,而是攻击性的,相对更为深入和系统化,“它的影响将会十分深远,会令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停滞。”

不过,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西方先后对俄罗斯实施了近100轮制裁,俄罗斯为此早已对本国金融体系进行了“大手术”,同时寻求减少对外国的依赖。

徐坡岭向“全球报姐”指出,俄罗斯是全球唯一一个资源可以自给自足的国家,产业部门和工业体系完整,军工和粮食均能实现完全自给,几乎所有重要行业都由国家垄断的头部企业把控,具备经济封闭运行的条件。



此外,俄罗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相当低,因此和2014年相比,俄罗斯没有那么害怕制裁。“长期遭受制裁的现实增强了俄罗斯的抗压水平,其发明的各种突围手段一直在为更严厉的制裁做好准备。”徐坡岭说。

徐坡岭认为,未来独联体地区或将形成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的封闭经济区,尽管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其经济活力和自主现代化能力可能会很有限,但对于原本期望在东西方“左右逢源”的小国来说,如今发现美国的安全和繁荣保证并不可信,投靠俄罗斯也不意味着永久安全,未来只能在地缘夹缝中被迫“站队”,选择能带来现实利益的一方。

在2月21日宣布承认顿巴斯两个“人民共和国”独立的演讲中,普京宣称,乌克兰从来没有独立建国的传统,目前的乌克兰是苏联领导人列宁“人为”创立出来的国家,是俄罗斯“通过割去自己部分历史领土建立的”。

徐坡岭认为,这种“乌克兰是由现代苏联创造的”历史观或引起独联体国家的“寒蝉效应”。“如果历史观可以重写,其他国家也都不具备合法性了。”他指出,俄罗斯的这种理论指导或让一些独联体国家对其产生戒心,这也给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增添了变数。

战争的负面影响早已外溢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冬奥会上,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自由式滑雪选手紧紧相拥的一幕感动了全世界。但之后爆发的战争,让平凡人之间的团结与善意显得如此脆弱,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间的敌对、战场上的激战和成千上万人的流离失所。

联合国难民署3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因俄罗斯军事行动而逃离乌克兰的人数超过380万,这一态势有可能酝酿出“本世纪欧洲最大的难民危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言人詹姆斯·埃尔德(James Elder)亦表示,自战争开始以来,乌克兰平均每天有超过7.5万名儿童沦为难民。这意味着几乎每一秒就有一名乌克兰儿童沦为难民。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留学的中国学生小武,开战后围观了俄罗斯青年在市中心举行的几场反战示威游行。她告诉“全球报姐”,她亲眼目睹警察抓走了不少手举反战标语的青年,后来加入的抗议者为了不被逮捕而不再举标语,只喊口号。



◆2月24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居民参加反战游行。


然而,这些人的反战活动能否代表俄罗斯人的心声?答案恐怕是模糊的。

美国《华盛顿邮报》引用美国数据科学家加里·兰格(Gary Langer)从俄罗斯独立民调团体处获得的数据称,58%的俄罗斯受访者支持普京对乌克兰发动战争,23%的受访者表示反对。

3月4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一项法案,将传播有关俄军行动的虚假信息及呼吁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行为定为犯罪,最高可判处15年监禁。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说,这是对“华盛顿控制的美国社交网络对俄发起的信息战”的回应。

杨成对“全球报姐”指出,从紧急通过上述法案的动作可倒推出,俄罗斯国内的确出现了一定的反战声音,但这些人群大多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城市居民为主,这部分人在普京的支持者中从来都不占主流。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在短期内和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对俄罗斯内政而言变得越来越迫切。

但上述匿名民调依然能透露部分端倪:过去一年来,个人财务状况有所改善或保持稳定的人群中支持战争的比例,比财务状况恶化的人群要高。生活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一位居民告诉“全球报姐”,她的同事们都希望和平,原因很简单——战争会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来源。



◆俄罗斯叶卡捷琳堡。

如今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俄乌两国的范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3月11日的一份公报中说,如果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粮食出口因战争而长期受阻,全球营养不良人数有可能从800万增至1300万,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或将包括亚太、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和北非地区。

无论是埃及、土耳其、孟加拉国、伊朗,还是本就处于战乱中的利比亚、也门,乃至深陷社会危机的黎巴嫩等国,都严重依赖俄乌两国的小麦供应。

上述警告正在现实生活中加速发生:自2月24日以来,从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到叙利亚大马士革,大饼、面粉、鸡蛋和啤酒等食品迎来程度不一的涨价;黎巴嫩、伊拉克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居民上街抗议食品价格飙涨……



◆3月12日,阿尔巴尼亚人在首都地拉那抗议食品和油价上涨。

“俄乌战事引起的粮价上涨可能会触发落后国家的政治动荡,而能源涨价引起的运输成本上升则可能引发通胀,长期结果甚至会出现经济滞胀。”徐坡岭说,“最后被剥削的,仍将是全球的底层民众。”

战争爆发后不久,金丽雅的母亲便辞去工作,全身心帮助丈夫救济逃至切尔卡瑟的同胞。但交战区的人道主义走廊并不是每天都开放——这意味着有时候志愿者们做好的饭菜等不来客人。没有难民的时候,母亲就到乡下照顾金丽雅的外祖母。

随着俄军攻势减弱,金丽雅说,城里一些因战火而临时关闭的商店重新开张了。而当春天来临,家乡的农民们也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播种,“毕竟乌克兰是一个农业国,不少国家都依赖着我们土地上出产的粮食”。



◆乌克兰大部分地区位于土地肥沃的东欧平原上,是欧洲乃至世界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