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称新冠病毒疫情严峻,官方今天通报,新增1787例本土确诊,另有544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其中上海市的本土确诊加无症状感染共4502例。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上午公布,3月31日零至24时,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827例,其中本土1787例,以吉林省的1363例最多,其次为上海的358例;另有境外移入40例。

当天并通报新增5559例无症状感染,其中境外移入117例、本土544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以上海市的4144例最多,其次为吉林省的871例。

该报道称,因应当前疫情,常住人口将近2600万的上海,原本分两批次封控,但官方3月30日深夜发布,采“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核酸筛查、全面疫调排查、全民清洁消杀等综合防控措施。

上海遇到的困难,几乎和其他城市差不多了。既然已经在这个层面“平等”,那么舆论此时也不妨平均分配一下注意力,也关注一下那些疫情远比以往严重却没有获得太多注意的地方。

这一波国内疫情来势很猛,从数字上看,已经是2020年2月以来最高了。3月3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827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559例。

 

这个量级放在以前,会产生怎样的舆论反应,实在难以想象。但在今天,如果只看账面舆论——各大互联网平台“正规”出现的新闻与反馈,人们似乎已经能接受了。

 

不仅接受,而且很多地方已经快看不见了。

01

这轮疫情很厉害,从这会儿我看到的疫情地图,全国只有3个地方还没被涂上红色:宁夏、青海、西藏。



▲截至2022年4月1日11点全国现存确诊状况(图/百度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

最近媒体多用“击穿”这个词来形容这波奥密克戎疫情,这个文学化的表述不知道怎么定义,但至少从感染范围讲,东西南北已经贯通了。什么时候是“拐点”,现在还说不清楚。

 

然而从舆论的情况看,很多地方人们并不清楚,甚至不甚关心,虽然它们偶尔会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在互联网上,但少有长期、近距离的关注。

 

比如近期疫情较重的吉林省,除了因为一所高校疫情暴发、学生网上反映而备受关注之外,几乎没有上过几次热搜。

 

但这一定不意味这些地方波澜不惊。就在3月29日,吉林长春就买菜难问题致歉。“买菜难”三个字看似轻描淡写,但从过往经验来讲,到了需要道歉的地步,人们不难想象这里发生着什么,以及可能发生什么。

但似乎除了“发布会”消息这种通稿外,似乎没有多少生动、鲜活的现场流露出来。这里的疫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是从通稿的中性语句里反推出来的。

 

而这不是孤立的,还有很多地方的疫情,都是从“一鸣惊人”的通稿里侧面透露出来的。

 

比如在3月中旬,山东多地突然下发通知,“实行人员静止、居家静止、原地静止、原岗位静止”。这个创造性的表达,一下引爆舆论。

 

再比如3月30日,安徽淮南突然宣布实施“全市道路实行临时交通管制”,除了特种车辆外一律禁止通行。这种曾经备受争议的管制措施,突然就到来了。

 

同一天,河北廊坊市安次区发布通知要求全面彻底扑杀新冠患者户内动物,这个操作令无数人震惊。随后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当地终止了这一措施。

 

这些地方的疫情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怎么一下就雷霆万钧,这些霹雳手段之后当地生活是怎样的,这些信息几乎都很难找到。一个个通稿,提示着非常事态,但具体是怎么样的,人们不了解,甚至了解的兴趣都不大。

 

从概率上来讲,这些地方应该也会发生令人焦虑、煎熬甚至痛心的场面。不知是否是巧合,似乎都没有发生,至少人们没太关注到。

02

同样是发生疫情,上海的话题却不成比例地充斥舆论场。

那些求助信息,怪诞场面、业主拍的配送菜,乃至“奢侈品店被曝用菜品维护客户”“高端小区团购Shake&Shack”等花边新闻,都能在互联网上疯传。

 


▲上海的奢侈品店被曝用菜品维护客户(图/网络)

这些信息,展现了一个异常多元的上海疫情图谱。信息之丰富,让人几乎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叙事结构,悲伤或轻松,焦虑或调侃,都可以找到支撑的材料,这和上述那些近乎信息黑洞般的地方完全不同。

 

这种话语的不均衡,当然和上海的地位有关。上海终究是“GDP第一城”,就是那个最耀眼的地方,有着最庞大的中产群体,最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把注意力全都吸走一点也不意外。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或许也是有意主动选择的结果:人们关注上海,是因为想看看这里会不会不一样。毕竟,在本轮疫情暴发之前,上海从没有进行过全员核酸,也没有采取过全面封城、全面清零等“一刀切”措施。

 

上海一度被认为提供了应对疫情的另一种可能,无论是迪士尼烟花照常燃起,还是全国最小风控区奶茶店,都是一种不走寻常路,上海是不同的,也是孤独的。

 

这也就形成了当前这波疫情之下独特的围观心态。对于其他地方的情况与措施,人们有基本的心理预期,对宠物什么“无害化处理”之类的也不是第一次见。有些举措会引发讨论,但不会引发长久的兴趣,很简单,哪怕再加码再猛烈,都在意料之中。

 

但对于上海,人们多少还是抱有一种别样的期待:这里会不会不同,会不会有独具一格的措施,始终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参照而存在?

 

当然,很多心态未必是正向的,对所谓“沪吹”有意见的人不少,以报复性心理围观上海“出丑”的大概也不少。但无论如何,上海都是“流量”担当,万众瞩目。至于其他地方,至少在舆论层面,都成了点缀式的存在。

03

由于本轮疫情奥密克戎变异株有着强悍的传染性,各地的对策正在趋同,强有力的管控在眼下都是免不了的了,上海也不例外。

 

和其他地方一样,“上海抗疫求助”的超话也出现了。上海也和其他许许多多城市一样,遇到了很多管理上的难题。这几乎是肯定的,无论哪个地方,突然打断城市节奏,一定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混乱。

 

上海遇到的困难,几乎和其他城市差不多了。从舆论层面来讲,关注上海的某些价值正在失去。在眼下上海不太可能成为替代选项,那些老问题,依然值得关注,而且必须、只能关注这些问题。

 

比如买菜难、看病难、宠物的处理等等,这些疫情发生之初就已经存在的问题,至今仍在困扰人们。对这些问题,几乎没有超越性的方案,人们只能通过一种持续的舆论反馈与压力传导,来吸引应对机制的注意力。

 

因此,上海也就和许许多多的城市回到了同一起点,它们都得去应对这些非常头疼的困难,都需要“咬牙坚持”下去,解决的方向与路径越来越一致。

 

既然已经在这个层面“平等”,那么是不是也该关注一下那些疫情远比以往严重却没有获得太多注意的地方?

 


▲微博上的求助信息(图/网络)

比如点开“长春抗疫求助”,里面的问题一点也不比上海那些引发舆情的情况轻松。我瞄了一眼,一个酒店隔离长期不吃饭导致急性肠胃炎,一个怀孕了急需产检。长春没上海那么大,但也有900多万人口。

 

还有那些小县城,怎么突然一下就静止了,我也很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些地方急于扑杀动物,当地是到了何种状态,民众生活什么样,也很值得看看。

 

在此刻,它们都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关注它们和关注上海意义可能差不多了,如果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或许也能解决上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