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2022年如何从政策措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让1.5亿中国市场主体重拾信心?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 (ID:i-caijing),作者:邹碧颖、孙颖妮,实习生张一雪、周怡然,原文标题:《激发市场活力:让1.5亿市场主体重拾信心|《财经》封面》,编辑:王延春,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月底的夜晚,北京的深夜尚未彻底剥离冬日的寒气,气温紧贴着零度徘徊,李大志和他的电动三轮车出现在北京城区的一处公路边。
车轮支撑起的料理台上,摆满了切好的洋葱、卷心菜丝、腊肉、各种调料,还有一盒盒分装好的面、粉、饭。液化气罐准备就绪,李大志颠起热气腾腾的铁锅。铁皮垃圾桶就绑在车头后方。
凌晨的食客比想象中要多,滴滴代驾、顺丰同城急送、刚从酒吧下班的调酒师来来往往,一些人会选择花13元钱站在路边吃完热腾腾的炒粉炒面,再启程上路。
麦当劳的仓储物流工人是吃粉的老客,一位工友向《财经》记者谈起老家的妻子和孩子们,老大上学,一天得带上两盒牛奶,“随便喝”,他不愿省下类似开支。一位在酒吧工作的年轻人感慨起当下的生意难做:大约在2018年,一个月能卖出40万元的啤酒,现在鸡尾酒、各种洋酒加起来总共才卖20来万元。“经济偏冷,大家都没钱出来花呗。”
2017年左右,北京这一带摆摊卖吃食的人不少,现在剩下李大志一家。小小的摊位,一晚流水能达两三千元,他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的。更多的小摊在城市整治中逐渐退场,食客们回忆起簋街的一家炒粉摊,味道不错、用料好,相当多的人排队;这附近,原先还有个老头带着小孩在摆摊,现在都没再做了。
通常,这些小摊贩被称作“个体工商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市场主体突破1.5亿户,承载了7亿多人的就业基本盘。其中,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带动近3亿人就业。
“可不要小看个体工商户,他们一头连着众多人的生计,一头连着大众的消费。我在政协讨论时,那些企业家就说,如果没有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通微细血管,那大中企业甚至国企央企都动不起来。”3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重申扶持市场主体的重要意义。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并部署“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指出,不同于企业,“市场主体”概念既包括法人,还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以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转折点,一个以“市场主体”为重心的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深度融合之势,已趋于形成。
实际上,以个体户、中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民营性质的市场主体,贡献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然而,这两年,不少市场主体面临生存挑战。2021年教培、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出现收缩性冲击;今年3月,新一轮疫情暴发,多地旅游、餐饮、酒店行业停摆;俄乌冲突引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挤压着制造业的利润空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3月发布的《中国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新增注册市场主体2887万户,同比增长15.42%。同时,今年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杨红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全国各类市场主体累计注销1323.8万户,其中,企业349.1万户,个体工商户961.9万户。
作为对照,2020年中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数量约为2358万户,注销市场主体数量约624.6万户。这意味着,2021年市场主体注销数量较2020年大约增长了一倍。高培勇认为,现在宏观经济配置必须由“抓大放小”走向“大小通抓”,既聚焦主要经济体和GDP主要贡献者,也关注小微经济体和GDP非主要贡献者。“西瓜不能丢,芝麻也要捡,一个都不能少。”
2021年,中国四个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8.3%、7.9%、4.9%、4.0%,下行态势明显。进入2022年,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增大,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影响脆弱的经济与生计。复杂的调整周期内,倘若中国市场主体出现断崖式减少,或致使就业岗位减少、收入水平降低,进而陷入消费减少、需求减少、市场主体减少的恶性循环中。
如何留住这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
一、市场主体共克时艰:数字化转型、房租减免、政府纾困
2022年3月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别是BA.2亚分支的传播性和隐匿性增强,中国本土每日出现以千为单位的新增病例,吉林、河北、上海、深圳、辽宁、福建等省市严阵以待。一时间,上海、深圳等中高风险地区,繁华归于宁静,中国的旅游业、餐饮业、电影业、社会零售业再度遭受冲击。
俞康是成都一家中小型旅行社的负责人。他告诉《财经》记者,原本境外旅游是占比较大的业务板块,疫情发生后,国内旅行社转型跨省游,市场变小、竞争变大,利润率低。跨省游还必须配合防疫政策,有时不得已,只能向客户全额退款。
现在,他们旅行社的营收仅为疫情前十分之一,员工从三四人裁到只剩俞康自己一人。“很多地方,只要行程卡绿码带星就没法过去了,即使是做了核酸检测,所以旅行社受影响是根本没办法避免的。”
旅游业者转行的比例高达70%——多位采访对象给出这一概数。疫情发生后,在内蒙古从事旅游行业十多年的宋香兰发现,身边的导游领队几乎全员失业,转型卖保险、卖衣服,纷纷另谋生路。宋香兰选择留在内蒙古偶尔做地接导游,收入不及疫情前的四分之一。苏州一家旅行社的合伙人张辉也告诉《财经》记者,疫情期间,跟团业务大概缩减了七八成。去年11月以来,几乎没接到什么业务。
旅游业不仅养活导游、旅行社,也为地方的交通运输、酒店、餐饮等服务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消费血液。疫情发生后,人员流动受阻,住宿生意也受到影响。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初,中国住宿业设施总数约44.7万家,较2020年初下降约16.1万家。
赵齐从2018年起经营民宿生意,在大理开了6家民宿。他告诉《财经》记者,现在大理能盈利的客栈数不足五分之一。去年,云南的跨省游只开放了100天左右,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按下了暂停键。而今,大理古城许多民宿关门歇业或转为长租经营,原先七八百元一天的海景房2月只卖到300多元。
“酒店是重资产,很多老板的身家性命都投进去了。”郑宇在佛山、北京、苏州等地拥有十几家酒店,还帮忙管理运营300多家酒店。他告诉《财经》记者,这两年,商务会议、培训减少,酒店整体营收下降30%左右。
两年来,数字经济成为一些服务业从业者转型升级的救命绳。张辉持股的一家公司推出碎片化的企业团建产品,利用私域流量走小众路线,去年营收不降反而增长了40%。郑宇向记者介绍,积极利用抖音等进行线上营销、重视顾客体验的部分酒店,也还能做得不错。
实际上,餐饮业备受冲击,但也不乏借力数字经济渡过难关的商家。在上海,鸟屋烧鸟居酒屋在虹梅路的分店2019年底开业,疫情暴发初期靠线上外卖维持运营,两个月后疫情控制住,很快恢复了营业,如今月营业额基本能保持在十几万元。
今年3月疫情暴发前,虹梅路店店长告诉《财经》记者,静安寺分店的效益还要好,每月营业额能达60万元,老板还有继续扩张两家新门店的打算。
当然,静安寺分店的效益虽好,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在南京西路热门商圈,不愁人流量。《财经》记者了解到,南京西路地铁口附近,100平方米的临街商铺每月租金需要10万元。吴江路一家120平方米的商铺,每月租金需要8.5万元。
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晓波分析指出,服务业最主要的成本压力是房租。《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四季度中国小微企业营收相比于三季度略有下降。
为了减轻服务业的经营成本,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针对性举措。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被称为“服务业43条”,包括10条普惠性纾困举措,以及31条针对餐饮、零售、旅游、公路水路铁路运输、民航等五个特殊困难行业的扶持性措施。
其中提出: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域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减免六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三个月租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餐饮企业、零售企业员工免费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对企业防疫、消杀支出给予补贴支持;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在2022年度将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
此后,四川、重庆、甘肃、宁夏等省份纷纷落实出台地方性服务业纾困举措。深圳餐饮业3月中旬请援后,深圳多区发布支持企业同心抗疫“十条”政策,在房租、贷款、防疫等方面给予支持。福田区对餐饮企业分档给予最高可达100万元的补贴支持,并在停工期间对部分在建工程给予劳务工人每月900元的补贴;龙华区对运输企业的跨境物流支出最高给予100万元补贴。
3月25日,深圳宣布发布市场纾困“30条”,把降成本作为政策实施的重要发力点,围绕房屋租金减免、减轻水电气费用负担、疫情消杀补贴、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政策措施预计将为全深圳市场主体减负超750亿元。
二、保卫现金流,应对市场主体成本上涨
相较于服务业,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又有所不同。2021年,集成电路与芯片、光伏、锂电池、生物制药、医疗器械、钢铁、化学原料、被动电子元件、有色金属、显示器件、军工等行业景气度较高。但同时,也有部分行业因为原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拉闸限电、出口海运费高涨、人民币升值等多种因素而生存困难。
在江苏苏州市,吴江金慧喷织有限公司已经成立22年,主要生产箱包、服装的面料和里料。总经理倪慧告诉《财经》记者,现在公司的文书或销售岗位更好招员工,而生产一线的员工青黄不接,较为年轻的员工基本都40多岁了。
浙江杭州的桐庐瑞鸿针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七八十名员工的中小企业,主要生产围巾、围脖,出口日本等海外市场。总经理李波向《财经》记者回忆,2008年时,企业每天都要生产3万条围巾出口俄罗斯,工厂经常满负荷运营。彼时,厂里有100多位员工,人均月薪在2000元左右,工人好招、效率高。而今,月薪开到了六七千元,智能手机和抖音却造成了工作效率的降低。
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继续带来了明显的成本压力。倪慧说,2021年原材料涨价是他从业以来第二次大规模涨价。今年春节后开工才十几天,原材料又继续涨价4%-5%,涤纶长丝在五天左右从每吨8000元左右上涨至8600元左右。之前给客户降过价,所以现在提价困难,还是按低价向客户出售,利润相当薄。李波也告诉记者,去年,他们的原材料价格每吨上涨了8000元到1万元。
“中小微企业的生存还是比较紧迫的,利润很薄。大家说利润和刀片一样薄,那是真的。”卡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天津,主要从事结构加固、路桥养护、建筑等领域的新型材料产品研产销及配套技术服务。董事长丁忠文告诉《财经》记者,2019年企业的利润非常好,2020年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2021年则下降了至少50%以上。
当下,原材料价格的涨跌充满变数。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及欧美对俄出口的制裁,影响到小麦、大麦、原油、天然气、铝和化肥等商品的供应。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逼近120美元一桶。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油价上涨或将导致冶炼成本增长,以此类推,钢材价格下降的难度也将增大。
2月28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高度关注铁矿石市场价格变化,严厉打击散布虚假信息、哄抬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前2月22日,发改委针对部分煤炭价格指数与市场煤价实际水平明显不符的情况,要求煤炭价格指数机构抓紧整改,严格规范价格指数采样行为;同时将持续做好煤炭市场煤价监测。
财政政策也正成为2022年保市场主体的“重型武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自2022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安排,2022年加上增值税留抵退税、所得税,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等优惠,将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
接下来,增值税等减免政策如何优化落地,让大部分市场主体受益,值得关注。刘晓形从2010年起涉足印刷标签、礼盒、外箱等业务,2019年下半年进入宠物产品领域,在上海设立了相应的公司。他告诉《财经》记者,此前增值税率从16%降至13%后,印刷行业的原料供应商并未实际减价,而下游客户借此机会提出降价要求,中间企业的利润反而降低了四五个点。
在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现金流就是企业的生命。货币政策也已谋定就位。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会议指出,一定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
多位企业家告诉《财经》记者,现在获得银行贷款较为容易。疫后一些银行推出税务贷,不要求固定资产等抵押。卡本科技是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丁忠文介绍,两年来,多家银行对卡本科技给出总计上千万元的信用授信,不仅有利于补充企业现金流,也让企业家有了一定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回款与承兑仍挑战着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刘晓形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企业从收到汇票,再等上90天,大概需要120天左右才能收到货款。
3月1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公开演讲中指出,据估计,2020年底,全国应收账款总额为14.7万亿元,与当年中小企业贷款总量15.5万亿元几乎相当。也就是说,政府鼓励银行发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几乎全部被大企业扣了三个月,被免费占用。
他建议,政府可以提出一个大致合理的账期,例如回到疫情前的30天左右;也可以鼓励大企业将应付账款账期作为社会责任(ESG)的一项重要内容,主动定期向社会公布。
对此,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清欠。
三、市场主体利润大幅下降,如何提振消费
当下,消费低迷、需求不足、订单减少已成困扰市场主体的普遍问题。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指出,2021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升至65.4%,但仍未恢复到疫前水平。同时,疫情期间,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富达国际发布的2021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年轻一代(18岁-34岁)的储蓄意愿逐渐上升,每月储蓄比例从2020年的20%增至25%,每月储蓄金额达到平均1624元。
在湖南长沙,苏菲经营着一家西餐店和一家汉堡店。她告诉《财经》记者,长沙的平均工资水平不高,疫情后,很多人对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费用精打细算,花钱开始变得谨慎起来。而在北京,孙磊在北京国贸、通州开了八家轰趴馆。
他告诉《财经》记者,自从疫情开始,基本没有客户敢来团建,业绩收入较往年同期不到50%。这两年小亏,幸而有副业输血,目前营收和成本基本持平。但从美团搜集到的1000多家店数据来看,正常营业的同行已经不到400家。
据拓普数据显示,今年3月疫情暴发后,全国暂停营业影院超过3000家,占全国影院数近三成。3月22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综合各类信息公布,2月中旬至3月中旬,全国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场次超过4000场,3月下旬还将有约80%的项目停演或延期。预计2022年一季度,全国专业剧场、新空间演出票房收入降低35%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制造业企业家向《财经》记者指出,2021年利润下降情况比2020年严重,下降了一半以上。尽管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但订单和需求不足,供过于求,导致市场价格提不起来,企业利润减少。
去年,国内纸张价格连续大幅上涨,刘晓形说,他们印刷包装业务的利润下滑较快。以前,印刷标签的原材料价格是每平方米3元,向客户报价7元至8元,然而,原材料涨到每平方米4元后,他们给客户报价变成了5元。
“这两年的订单量绝对是减少的,内卷很厉害。大家都互相杀价,如果你不做,别人就会做。价格被客户抓得死死的,报价都是一轮轮来的。日本客户比欧美稍微好一点,追求的质量要更高一点,但这几年出口日本的产品也在频频降价,同时质量也要高。现在的原材料、工人工资等成本都在涨,所以势必要把利润拿出来一部分加上去,才能把品控做好。”李波说,瑞鸿针织2020年还好,利润降了20%左右,但到2021年,利润降了50%。
如何提振消费?从长期看,投资和消费的结构失调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现在与过去常态水平相比,中国投资率高大致10个百分点,消费率低10个百分点。2008年以后出现了长期的结构失衡,并且失衡还在延续。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债务堆积、生产率下降,是主导经济增长逐步下行的背后因素。
而今,应对需求疲弱局面,许多经济学家呼吁以消费券等形式,加大对居民的直接补贴力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沈俏蔚指出,疫情发生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措施提升消费。北大光华研究团队以2020年杭州消费券发放为例,测算发现,政府1元的有效补贴能够带动3.4元至5.8元的新增消费,其中50%落在餐饮和食品零售板块。数据证明,消费券带动的新增消费不会挤压未来消费,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个体工商户还有非常大的拉动作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强调,提升消费较难依靠收入增长来驱动,建议从今年财政促进地方投资的3.65万亿元专项债中拿出三分之一,平均给全国每人发1000元左右,以电子货币的形式限期使用。通过消费乘数(3或5)计算预估,大约能带动4.5万亿元至6万亿元的消费。
张晓波也建议,直接为收入较低的脆弱群体、疫情地区困难人口输血,如发放困难补助、增加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等,维持小微经营“造血”机制,保住市场需求。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建议,还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医疗、社会救助等领域的社保支出。
四、行业预期分化,今年是春天还是寒冬
市场主体利润减少、生存风险不断累积的情况正在引发诸多关注。
今年2月,中国PPI同比上涨8.8%,CPI同比上涨0.9%,说明上游企业成本上涨,没有传导至下游消费者。而去年以来,中国PPI同比涨幅不断走高,10月扩大至13.5%,CPI同比仅上涨1.5%,二者剪刀差达到12个百分点,随后不断收窄,今年2月剪刀差仍达到7.9个百分点,与去年5月7.7个百分点的水平近似。可见,不少市场主体的利润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遭受大幅挤压。
如果订单量继续下滑、原材料成本继续上涨、利润率继续压低,一旦超过难以承受的界限点,最糟糕的局面可能会是:市场主体出现断崖式消亡。近期,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结合“生产资料上涨、生活资料走平”的现象,以及其他一些现象,认为中国出现了“结构性通胀”。另有少数观点担心,结构性通胀最终会走向全面通胀。
为了保住市场主体的订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2022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预计今年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颜色分析,“今年的绝大部分专项债可能会在上半年发行完毕,主要应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物流、市政产业园、国家重大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九大方向,既有旧基建,也有新基建。”结合房市政策松动,大批市场主体今年有望获得更多订单,维持或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
当下,一线市场主体的信心如何?张晓波指出,小微经营信心指数在2021年四季度有明显下滑,但仍保持在轻度乐观区间。小微经营者相信内因比外因更重要,像打不倒的小强。“他们还是坚信靠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我觉得这是中国未来经济的一个火种,他们的信念还在。”
在李波看来,生意比较难,就要主动去寻找、积累客户,虽然现在可能无法获得订单,但一直保持联系、等到生意好起来,自然也会收到订单。“以前生意很好,可能三五个比较大的客户,我们都已经吃饱了,都撑了。但现在我要做40个、50个客户,把服务、品控和口碑做好,而且让价格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
刘晓形从2019年开始涉足宠物吹风机、美容用品等宠物产品,已经实现了一年100万元的盈利(有2019年提早囤积了大批原材料的缘故)。现在,刘晓形希望每年拿出二三十万元继续投入宠物产品的研发与升级,提升品质,把品牌长久地做下去。印刷包装业务也要升级,以前客户下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订单,现在几百几千元的碎片化订单变多。
刘晓形认为,自家的包装还要提升定制化能力,将更有创意的设计外观、更好的材料,以够快的反应速度提供给客户。
“我这个人,可能是别人觉得越难做的时候,就觉得我的机会到了。特别是我们企业还比较小,如果想要发展、想要做好的话,在别人觉得不好做的时候,就应该更加努力。我对自己企业也特别乐观。”刘晓形说。
当然,不同行业,信心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教培、游戏、文娱、互联网等行业领域经过一番洗礼,从业者对行业未来的预期发生了改变。彼凡英语专做少儿英语培训,陈汉此前是区域营销总监。他告诉《财经》记者,上海的两家校区原本打算提升硬件设备,刚完成装修后“双减”政策出台,220万元的成本全部打了水漂。今后不想再从事教育行业。
文娱行业也处在寒冬。北京一位编剧告诉《财经》记者,疫情之下,拍摄也受到了影响。前几年,横店、象山影视城,火爆的时候可能有几百个摄制组同时开工,现在剩下不到百个。在他周围,很多影视公司倒闭,中小型企业受到的冲击尤其大。
曾经热火朝天的互联网正慢慢冷却。刚被某视频网站“优化”不久的张子轩告诉《财经》记者,过去,国内市场造血能力强,有的视频平台公司在海外烧钱10个亿、9个亿都没问题,但现在全球经济环境不好,互联网行业获得的投资可能会变少。企业发现,国内一年能挣到的钱不多,肯定就要缩减业务。
近期,一批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布了最新财报,利润增长出现收缩: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阿里巴巴2022财年三季度净利润为446.24亿元,同比下滑25%;百度2021全年实现经营利润190.3亿元,同比下降12%;京东2021全年经营利润为134亿元,经营利润率为1.4%。腾讯净利润(Non-IFRS)2021年全年1237.88亿元,同比上涨1%,是近十年来净利增幅最低的一年⋯⋯
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信心就是黄金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2022年中国市场主体何去何从?
3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召开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
继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此次会议再次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提出“切实保护产权”,传递出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的信号。当天,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创下历史性的32.93%涨幅,国内A股也全线上涨。
会议指出,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最关键的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保护产权,全力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会议强调,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
仔细观察,高培勇分析,过去谈宏观经济政策,往往只谈宏观总量,比如就业多少、物价多少、增长率多少、国际收支怎样。现在谈宏观经济政策,更注重扎根,围绕并紧扣市场主体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着眼于市场主体这个根基来浇水施肥。
经济工作和宏观政策配置力求“一竿子插到底”,扎根于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所有经济体,从而实现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的深度融合。
实际上,“切实保护产权”的提法值得关注。无恒产者无恒心。产权保护,或许是当下保市场主体最重要的举措。
陈玉宇指出,今天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是金融危机前的25%~30%,而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测算的结果,大约是此前的50%。两份不同口径的研究都在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连续10年失去活力。无独有偶,2018年5月时,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也曾在公开发言中谈及这一问题。
彼时,吴敬琏指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工作进行得并不是很顺利。随着库兹涅茨效应的结束,从资源配置结构的改变得来的全要素增长率提高,渐渐下降,我们必须面对这一问题。
解决问题,归结起来就要通过改革。而推进改革的两个关键,一点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另外一条则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改善要素配置。
多位企业家向《财经》记者表示,建议现在把全国优秀的县委书记扶起来,用好他们。一个地方发展经济,打造好的营商环境,需要主政者有担当、敢做事、不怕做错事,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主政者也要了解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律以及企业的运行规律。此外,政府和市场主体还应具有各自的专业主义精神,双方应该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之上的支持,而不是单纯谁服务谁的关系。
实际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从初期阶段,快速地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曾指出,“中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不断改善中国的经济激励机制”。
但现在,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对比一些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中国的宏观调节经验积累还相对不足,更倾向于采用行政手段而非法治手段,许多精细化的市场经济制度设计还有待建立。
许多企业家提及,希望政府部门在与企业对接时,可以寻找企业架构上对应的专职负责人,不要一律要求“一把手”出面。此外,政府部门在监督、检查、指导时,可以清楚地列明一条一条地要求,明确企业需要作出改变的地方,提高对接效率。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家向《财经》记者举例说,希望政府在要求企业进行厂房改造时明确告知,具体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不要“一刀切”地强制性淘汰或分流;中小企业本身存在资金上的困难,政府突然要求安装某个环保设备,能否提升采购价的透明度或者允许一部分的分期付款?“虽然落后企业本身就存在落后的问题,但有的是因为政策影响,它连翻身一搏的机会都没有。”
近年来,信用修复机制的影响面也颇大。对此,浙江俊郎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雄也向《财经》记者表示,建议首先,每一种罚款的性质要分类。企业因税务被罚款后,不应该影响到参与投标等销售问题。
其次,处罚要分级别。不同级别的信用污点,在网上公示不同的时长。此外,一事不再理。已经处罚后进行信用修复,可以减少繁琐的申请、盖章流程手续,公示到期后自动抹去记录。
另据财政部数据,2021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1%。上游能源国企的利润增长表现尤其明显,生产焦炭为主的云煤能源,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了926.19%。
李志雄建议,可以区分设立市场准入门槛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行业市场的稳定性与相对公平性,还是保护个别小集体的利益?前者无可厚非,而后者则不可。例如新基建项目,主要是国企参与较多,可以适当在工程造价等阶段引入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士参与或监督,确保实施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撬动更多民营市场主体加入其中。
关于平台经济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也强调,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2022年,倘若中国政策预期稳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将获得肥沃的土壤,中国也将更接近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营商制度环境为何如此重要?》——学者魏下海等人士的论文通过经验数据研究指出,企业家的努力被配置到生产性领域非常重要。更好的营商制度环境下,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时间将更长,用于“内治”(日常经营管理)的时间占比将更高,而用于“外攘”(对外公关招待等)的时间占比将更低。
有研究表明,各国经济增长率差异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可以由企业家精神来解释。就中国而言,企业家精神每提高1%,将使经济增长率提高3%。此外,世界银行对80个国家的研究表明,仅仅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就可以使企业增加新投资的可能性提高30%。
在陈玉宇看来,一切经济的活力都来自于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新技术,并扩散开来。虽然对于大型民营企业、高科技巨头以及国有企业进行监管,鼓励它们之间进行竞争、减少壁垒、保护消费者权利,这是符合长远发展方向的。然而,政策沟通不够、解读不足,却时常会让人误解为这是在打击市场活力、打击民营经济。
陈玉宇指出,当前,中国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着中美技术脱钩、“双碳”目标、劳动力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该让创造新技术新知识的人得到激励,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处理好技术创新带来的破坏性效应,以此激发年轻企业,重振市场活力。
“今天的中国需要逐渐形成全社会的共识,要发挥市场的力量。政府要正视长远的挑战,在未来30年完成从赶超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转变,再花10年时间彻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富裕社会。”陈玉宇说。
(为保护受访对象隐私,李大志、宋香兰、张辉、赵齐、郑宇、苏菲、孙磊、陈汉、张子轩、李薇均为化名)
另附专家分析:1.5亿市场主体如何应对三重生存压力?
作者:张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朱鹤(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副主任),编辑:王延春
在疫情疫情反复、需求不足和政策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1.5亿个市场主体都面临严峻考验,小微企业和接近一个亿的个体工商户生存环境尤其艰难。
经济政策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做出让市场信服的选择,尽最大努力保住市场主体。保住市场主体不仅是保住了当下的经济和就业,也为未来经济发展保住了根基。
1. 当前市场主体生存面临三重挑战
当前中国市场主体生存环境面临三重挑战。
一是疫情反复。3月中旬以来,国内本土疫情呈现多点暴发的迹象,许多城市防疫压力显著增加,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疫措施以及社交隔离限制。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也是本轮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两个地区。
餐饮、娱乐、旅游、航空等服务业受到的冲击尤其显著。美团的数据显示,与2019年12月相比,2022年3月中旬以来美团口径下的餐饮行业营业门店数量下降了50%,营业额下降了70%以上。3月中旬以来全国电影票房收入比2021年同期下降了60%。
不仅是服务业受到疫情影响,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也受到影响。部分能化、钢铁和出口企业正面临跨省物流效率下降、工人排产难度增加的难题,一些养殖企业面临饲料运输跟不上的难题。
二是需求不足,企业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缺乏保障。市场需求不足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市场内生的需求扩张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支持需求扩张的政策支持力量不足。市场内生的需求扩张力量主要来自于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对居民部门主要是住房抵押贷款增长,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各种形式的信贷增长。
2月居民新增贷款-3370亿元。居民新增贷款为负的情况非常罕见,这次负增长是有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居民部门告别了加杠杆,进入了缩表阶段。企业部门的市场自发信贷扩张意愿普遍低迷,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债务利息成本很高,投资传统产业利润微薄,投资新产业则面临众多政策不确定性。剔除平台公司以后的企业部门信贷扩张在过去十年当中已经持续大幅放缓。
面对市场内生需求扩张力量不足,政府需要采取政策扩大需求。过去总需求管理政策主要以地方平台举债和放松房地产行业调控措施支持需求增长,预算内财政支出增长和降低利率在总需求管理政策中是配角。
新一轮的需求不足压力下,房地产市场需求过了趋势拐点,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表面临长期缩表压力,即便放松房地产管控政策对总需求的支撑作用也会下降。地方融资平台仍面临隐性债务压力,扩张力度和对总需求的支撑作用下降。
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预算内的财政扩张和降息来支持需求扩张。迄今为止,预算内财政支出增速大概维持在疫情前三年的平均水平。10个基点的降息幅度和存款类机构回购市场上甚至还不到10个基点的利率下降说明货币当局的降息意愿很低。
三是对政策确定性的期盼。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到服务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当中,科研、教育、医疗、体育文娱、商业服务、高端制造等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需要,具有较大增长潜力,也是未来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地。
这些产业中的某些细分行业获得了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和大量风险资本投资,诞生了很多明星民营企业。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影响力的扩大,监管问题随之而来。近年来中概股大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对未来监管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心。
2. 紧扣市场主体关切布局宏观政策
依靠市场主体自身力量很难对抗三重挑战,迫切需要政策做出调整。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改善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重塑市场预期,借助市场自发力量扩张需求。如果这些还不够,需要在基建投资方面积极发力,确保总需求保持在合理水平。中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应对这些挑战。
借助市场自发力量扩张需求需要多重政策手段:
一是补偿因疫情防控受损的市场主体,支持其重新恢复经营。完善和加大对疫情管控中受损市场主体的补偿措施,通过事前告知的形式让市场主体认识到因疫情防控受到经营损失可以得到补偿,坚定市场主体投资和经营的信心。制定帮助小微企业重新恢复经营的启动资金支持计划。
二是降息,明确向市场宣布政策利率每次下调25个基点,持续下调,直到经济运行连续两个季度以上保持较高活力为止。降息的作用是降低债务利息负担、提高资产估值,二者分别从负债端和资产端改善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中国市场主体各种形式的负债在200万亿元左右,降息对改善企业现金流会起到巨大帮助。
三是稳定监管政策预期。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领域的供求双方有更大的信心不对称性,监管难题很多。监管层面要给市场留下充分的摸索和试错空间,鼓励加法,慎用减法。监管政策出台之前要广泛征求利益相关方意见,充分考虑政策出台以后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谋定而后动。对监管当局和监管政策也必须配套相关的问责机制。
四是防止房地产市场过度下滑。稳住房地产市场不仅关系到房地产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市场主体,也关系到全社会的信用扩张和购买力扩张,关系到全社会的现金流。稳住房地产市场需要在坚持“一城一策”的基础上,从降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盘活房地产企业沉淀资产、支持保障房建设等多个角度入手,改善房企资产负债表。
短期内上述政策措施可能还不足以扭转局面。短期内政府基建投资是支持总需求扩张和改善全社会现金流的利器。要尽量减少平台公司从商业金融机构融资做基建老办法。刺激政策的主要教训不在于面对需求不足的时候采取刺激政策,而在于过度使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商业金融体系相互配合下的投资扩张。
这类刺激方式缺陷突出,包括来自商业金融体系的融资成本高、融资期限结构与投资项目不匹配,地方政府在预算软约束条件下会过度运用此类政策工具,投资项目的区域分配与人口和产业流向不一致等等。
这些缺陷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门地区的过度举债、投资项目设计不合理,并会在金融系统形成大量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坏账,过度抬升杠杆率,威胁金融体系稳定。
需要通过财政贴息债券和政策性金融贷款支持基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较好收益率回报的项目可以通过专项债融资,近年来专项债发行规模快速扩张能够对接这类项目。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占据了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一半规模,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这部分投资占比有望进一步上升。这些投资项目普遍缺乏现金流回报,难以对接商业金融体系融资。
通过2万亿-3万亿元规模的财政贴息债券和政策性金融贷款支持这类基建投资可以大幅降低融资成本、更合理地规划建设项目布局,减少依靠地方融资平台从商业金融机构高成本融资带来的诸多后遗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 (ID:i-caijing),作者:邹碧颖、孙颖妮,实习生张一雪、周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