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圈人 (ID:sportsjob),作者、摄影:付能量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相比2021年增长近80万。
人数的爆炸增长,意味着每个考生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加入战斗的应届生,还有二战、三战,以及离开工作岗位想要重返校园的“大龄考生”。
这次,我们采访了5位不同背景的学生,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有运动员出身,三次考研落榜,但为了梦想第四次踏上征途;他们本和体育无关,但因热爱跨入陌生领域,翻啃令人头秃的《运动生理学》;他们通过初试,正在等待复试的结果,但身边的同学却在面临调剂。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但现在,我们需要通过考研这一关。”
三次落榜,放不下对北体的执念
“我选择报考北京体育大学,是不想让多年后的自己有遗憾。”天恩,是一名退役运动员,在省队的训练占据了她过去的大部分时间。成绩最好的时候,她也曾打进过国青队。
曾经,她有机会在本科阶段进入北体,但因为某些原因和这所学校擦肩而过,这个遗憾也成为了她报考北体的执念。“我特别想去北体读书,去那里钻研体育的知识。”天恩觉得,北体是能够帮助她实现梦想的地方。
面对第三次落榜,她没有过多沮丧。相比于前两次失利,她觉得自己已经看到北体的大门。虽然还有些距离,但是努努力,至少看到了希望。
“运动员期间只重视比赛,文化课就给耽误了,所以我的底子也会比其他学生薄弱很多。今年就差在了英语上,英语过线估计就能进入复试。”
在此之前,由于天恩没有搞懂考研的专业,她两次选择报考学硕,结果被其他考生“吊打”。相比于学硕,专硕更加适合现在半工半读的她。“今年预估也是在职考研,这么大了,不能靠家里一直补贴着生活。”天恩说道。
基础知识薄弱,天恩果断选择付费学习。通过购买北体学长和学姐的笔记,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她虽然报名参加过北体的考研辅导,但她总觉得那些“老师”是在读教材,或是用答案倒推论点,并非有着更加深度的理解。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还是得看学长、学姐们的教学风格吧。他们很多也都是刚刚上岸的,就被机构拉去做培训。”
把高分的学生拉入辅导团队,往往会对学员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学长、学姐的身份,能够拉近考生和培训机构之间的距离。即使教学水平一般,但对于跨考不熟悉院校和心里没底的学生来说,也能图个安心。
“现在做什么都很艰难,不可能一下就成功,更何况是考研呢。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只期待明年能够踏入北体的校园。”
未来的时间里,天恩决定自己准备。她把微信头像换成带有“梦想从北体启航”的字样,朋友圈的背景也变成了“追求卓越”的校训。一切的一切,都和天恩梦想中的这个地方有关。每天看一看,她仿佛能够从中得到一股力量。
为什么叫“天恩”,她没有说,也许是因为那句话:“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爸妈不支持,但我还想坚持”
小胡,本科就读于西安体育学院,报考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研究生。
客观地说,相比于母校的地理位置,上海的城市发展是西安无法比拟的,这也意味着在实习、实践方面,上海能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机会。主观地说,她最喜欢的游泳运动员——大白杨,也曾经在那里留下过生活的足迹。
虽然是体育新闻专业,但小胡并不是完全的学科背景。此前,她曾经是一名田径运动员,“运动方面大概还是没有天赋,爸妈也不支持女孩子走体育。”进入大学校园,小胡没有选择练体育,而是通过文化课成绩,走上了学体育的道路。
虽然不考母校,但小胡仍然把体育类院校当作她的首选。“我比较关注马拉松,跑得快的都在上体,师哥也推荐我这所学校。北体考不上,上体拼一拼还是有希望的。”充分梳理了思路,小胡才做出了这个最终的决断。
其实,并不是所有学校的体育人文都考《运动生理学》。但为了心仪的学校,他已经没有退路可言。没有老师教,他就从慕课或者B站上搜索北体老师的公开课程。边看视频,边记笔记,慢慢地也开始能看懂一些,后来逐渐找到方法。
对于自己的本科专业,小张选择“战略放弃”,只要及格即可。他每天都会花费6~7个小时在专业课上。“起床背单词,学专业课,睡午觉,学专业课,再学一篇外刊,基本上就到了晚上。”
平时,他也会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相比于6月才开始着手复习的学生而言,小张认为自己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学习之余,他每周还会进行两次运动,打球或是跑步。“体育人,还是得运动的。争取未来变成真正的体育人。”
“国家线公布后,没有人发朋友圈”
不到200人的年级,参与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有八九十个,这还不包括最开始有意向,参与考研报名的。身边接近50%的人参与考研,这就是小曾所处的环境。
小曾,本科社会体育与指导,为了避免被“卷”成炮灰,她尝试用两种方式降低风险。一是努力学习,不论哪个学校,成绩都是首要的。其次,不参与激烈的战斗。因此,她选择报考某师范类院校的相对冷门专业——民族传统体育。
国家线公布当天,很多学生都在朋友圈里转发,高呼分数线的上涨。但在小曾的朋友圈里,大家却很低调,“今年国家线确实离谱,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太低调了,不复试完,都不发任何消息。”小曾说:“身边大部分还都是考体育的,只有一个人跨考,考哲学。”
初试通过,小曾正在抓紧时间筹备复试。但她身边的同学,也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正在忙于研究如何调剂,而调剂更是一门学问。至于其他的室友,要么选择“二战”,要么准备考编,或者准备简历,投身到就业大军。
对于当下的现状,小曾说出了她的想法:“焦虑没有用,仅仅是内耗而已。”在没有通过考研初试之前,她的文化课成绩也并不理想,对于她来说,她的提分技巧就是刷题,疯狂刷题。
第一次考英语四级,小曾297分,不能说是成绩低,只能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真的菜,不然也不至于考了5次。”随着刷题次数的增加,小曾成绩不断上涨,最终定格在了524分。
从2021年初考虑学校,到3月份泡在图书馆复习,她正式开启考研之旅。清明假期后,6点起床就成为了常态。学校的图书馆里,固定的位置还贴有他们的名字,这是学校给考研学子提供的“独有空间”,不需要为抢座发愁。
学校的体育馆里,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道路对了,就不怕遥远。”
“如果失败,我就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
董贺,本科软件工程,跨考北京体育大学人文社会学。对于跨考生来说,难度是毋庸置疑的。如何来形容北体的这个专业?
首先,北体,作为中国体育院校中唯一的211,综合实力强劲。其次,体育人文社会学,不需要对身体素质进行考核。第三,位于北京,地理位置优越。可以说,凡是跨考体育专业,有体育梦的学生都会有所关注。
董贺之所以有报考的信心,和他之前的经历密不可分。腾讯体育、青岛男篮、青岛晚报,这些实习都让他对体育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即使比不上体育科班生,但最起码相比于跨考生,他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我本科学的是计算机,属于又热门又高薪的专业,身边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不过一起考研的战友,他们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董贺说:“爸妈也觉得体育是朝阳产业,前景广阔。最最重要的是我喜欢,他们就支持。”
当然,回归到专业课本身,跨考生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身边的体育氛围相对较少,对于体育行业的信息获取,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课外知识也不容忽视。北体出题很灵活,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刷公众号,加深对行业的理解,也成为了他每天要做的事情。
“如果遗憾没能进入北体,我会去找一份自己喜欢的体育工作。”对于相反的结果,董贺也做好了坦然面对的准备。毕竟,人还是要朝前看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圈人 (ID:sportsjob),作者:付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