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刘沐轩,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印尼小商店店员纳西尔最近一周收到最多的问题是:还有Indomie方便面卖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方便面。


作为印度尼西亚的国民食品之一,Indomie自称是“印度尼西亚方便面的先驱”,每年生产约190亿包,销往100多个国家/地区,也是大多数印尼人家中常备的日常简餐。


生产原料短缺是方便面缺货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印尼国家统计局数据,乌克兰2020年向印尼提供了300万吨小麦和混合麦进口谷物,也是印尼最大的谷物提供商。


印尼不仅缺方便面,还缺油。


上周,婆罗洲岛东加里曼丹两名公民在排队购买食用油时,因中暑而丧生。讽刺的是,该地区还是印尼最大的毛棕榈油和新鲜棕榈的生产地之一。


俄乌冲突不仅导致国际原油价格飙升,还让黑海地区的葵花油出口受到影响,间接加重了印尼国内的食用油短缺危机。


对印尼人来说,远在天边的俄乌冲突,已经变成了近在眼前的温饱问题。


缺面还缺油


Indomie方便面以便宜、色彩鲜明的小包装和浓郁风味而闻名,是印尼打工人和学生党都不可或缺的“加油神器”。但以现在的情况看,想要一饱口福,印尼人只能去餐馆吃方便面了。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目前在印尼,除了餐厅渠道,Indomie已经全面断货。


印尼人常吃的主食是大米和面食,然而印尼的本土作物是玉米。3月初,印尼总统维多多警告称,俄乌冲突导致全球食品价格上涨,给当地食品市场带来了压力。印尼当地食品行业观察家森达指出,印尼人普遍认为,进口的大米才是一等食品,而像玉米这样的本地产品则是二等食品。


尽管印尼农业部表示,为了防范开斋节期间的消耗,印尼目前的大米库存充足,预计在5月底仍将有大约980万吨的大米库存。然而,这两种食品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进口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食用油危机才是当前印尼食品市场上最致命的。作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自年初以来,印尼全国棕榈油的价格已经上涨了40%。


为了应对棕榈油短缺,印尼政府限制每人暂时只能购买2升食用油,这反倒引发了印尼居民哄抢食用油的风潮。而另一种印尼人习惯食用的葵花籽油,也因俄乌冲突而断供。黑海地区的葵花油占世界葵花籽油产量的60%和出口的76%。


俄乌冲突推高了国际原油价格,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全球棕榈油的生产成本。全球范围的棕榈油上涨,让印尼的棕榈油生产商纷纷扩大出口,谋求更高的利润。


为了缓解印尼国内的食用油短缺危机,印尼政府先是限制了出口:要求生产商将30%的棕榈油产品留给国内使用,此前为20%。这引发了国际棕榈油市场的“地震”,在一众国际合作伙伴的反对下,印尼政府取消了出口限制,但将棕榈油的出口税上限提高了80%至每吨675美元,以控制国内的食用油价格。


此外,多收的出口税将用来对散装食用油进行补贴,以平抑价格,维持消费者的购买力。印尼政府将从4月1日开始发放发补贴,可以持续到今年年底。


3月以来,多场台风侵袭了印尼的棕榈油生产地,加重了印尼国内的棕榈油短缺。


俄乌搞乱了印尼人的生活


印尼人也许想不明白,远在天边的俄乌冲突居然会让自己没有面也没有油吃。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研究助理巴兰妮表示,已经有证据表明印尼的小麦供应处于紧张状态。“当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时,乌克兰港口的活动停止了。乌克兰的许多粮仓也位于东部,靠近冲突的地区”。


根据印尼面粉生产商协会的数据,2021年印度尼西亚的面粉消费量仅增长了约5%。然而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今年3月初,全球小麦价格触及14年高位。


“也许是时候反思一下印尼人对进口食品的依赖了”,食品行业观察家森达认为,当地食品的价格并没有为印尼国产的玉米和木薯提供太多动力,而且印尼每年还要从巴基斯坦、越南和泰国等国进口大量的大米。


目前在印尼国内,国产玉米的批发价为约每公斤3000印尼盾(约合人民币1.34元),而进口大米批发价约为每公斤12000印尼盾(约合人民币5.35)。这意味着,玉米种植者需要出售四公斤玉米,才能获得与出售一公斤进口大米相同的收入,极大地挫伤了本地农民的积极性。


此外,印尼苏门答腊岛等多个地方还出现了柴油短缺的状况,前往加油站排队的车辆造成了附近路段的交通拥堵。据苏门答腊岛交通部门表示,正常供应的柴油燃料配额比平时减少了15%,有些地区的加油站甚至出现了柴油断货的现象。


柴油短缺一方面是由于国际油价的飙升,另一方面也是来源于印尼的棕榈油危机。因为印尼盛产的棕榈油也可以和柴油混合,用来生产生物柴油。早在2008年,为了促进国内棕榈油的消费,并减少印尼对燃油的进口依赖,印尼甚至每年提供补贴吸引棕榈油生产商来供应生物柴油公司,去年总计近52万亿印尼盾(约合人民币229亿元)


印尼虽然是石油生产大国,但是不擅长精炼石油,国内大多数精炼工厂设备老旧,生产效率低下。在当前国际油价疯涨的环境下,印尼国内生物柴油公司生产出为数不多的柴油也更倾向于出口,而不是优先供给国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ID:timeweekly),作者:刘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