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一个人去医院
网购的大件快递吭哧吭哧搬上楼......
类似的问题很多独居女孩都遇到过
“孤独”似乎成了她们身上共同的标签
2021年,中国大约有1亿左右的独居人口
而在这1亿人口中,女性有4000多万
其中不乏单身、有伴侣、已婚已孕的人群
独居不再是小众的选择
但还是有不少人,用一种猎奇的眼光
看待30+仍独居的她们
▲
戴显婧:《她在家》
选择独居时,她们在想什么?
“为什么不找男朋友啊?”
“为什么不合租啊?”
“你好像很不合群啊?”
这可能是大部分独居女孩都听到过的质疑。
▲
戴显婧:《她在家》
带着这些问题和对自己的探索,
2016年,在结束了一段亲密关系后,
摄影师戴显婧拿起相机,走入不同女性
最私密、最个人化的空间——家中,
用客观的角度,记录她们真实的生活。
▲
戴显婧
这个项目延续至今,
戴显婧已陆续拍摄了不同城市的44位女性。
她们大都30岁以上,
有不同的身份、生活条件和对情感的诉求。
“独居”这个决定所折射出的,
是她们身上共有的勇敢追寻、不将就的独立精神。
▲
戴显婧:《她在家》
不得已为之 ,独居是当下的选择
在所有采访对象中,让戴显婧颇为触动的
是39岁独自从广州搬到北京生活的June。
在老家,她和相恋多年的男友一起创业一起生活。
但男友的出轨打破了她所有的幻想。
来到北京后,她住在一个学生公寓改造的房子里,
没了逼婚的压力,又可以做喜欢的心理学工作,
她感受到了极大的自由。
▲
“体会过被长期欺骗,却也打开了新的局面。知识比男性有意思多了。”
80后表演老师陈元元是非单身独居中的典型。
她和丈夫常年异地,一个在台北,一个在南京。
虽然领了结婚证,但他们都能接受对方自由恋爱。
独自带孩子的过程也让她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
“我们在试炼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关系,不想渗透并占有对方。”
主动为之,享受独居
在85后演员陈婧雯看来,独立的条件有两个:
心灵独立是第一,经济独立是第二。
她给自己买了房子,练书法、做咖啡、品红酒,
日子过得浪漫且充满仪式感。 虽然一直渴望婚姻,但在真爱没来之前,
她都享受着独居的状态。 ▲
“孤独是主动选择,寂寞是被动选择。”
Agnes 是戴显婧的朋友,也是她拍的第一个女性。
2016年,Agnes怀有身孕,
第一次体会到即将做母亲的感受;
2020年,戴显婧再去找她,Agnes说,
“2020年,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接近真相的一年。
不确定性和变动的现实对我来说很珍贵。
我欢迎并接纳生活中的多样、无常与复杂。”
▲
“不确定性和变动的现实对我来说很珍贵。”
通过肖像摄影和文本记录,
戴显婧尽最大可能还原这些独居女性的真实心境,
深入探究自我,与他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
戴显婧和好友Agnes
可毕竟照片和文字是静止的,而交流是鲜活的。
随着项目的进展,戴显婧希望用更完整的方式,
立体地展现中国独居女性的真实面貌,
同时也更好地记录她与她们之间的连接。
▲
戴显婧在拍摄纪录片
于是从2021年起,
她开始尝试用纪录片的方式继续探索这一主题。
经过前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
纪录片《她在家》终于得以呈现。
在这部每集20分钟(共3集)的系列纪录片中,
不少独居女性或许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老妖是一位90后自媒体博主,
面对原生家庭爱的缺失、容貌焦虑、收入下滑,
她不断调试自己,重新出发;
37岁还未步入婚姻的魏琳患上了甲状腺癌,
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
她还是在等待理想伴侣的出现;
退休后的叶静教授无父无母无儿女,
但依然享受悦己的时光,
勇敢地去做年轻时想干没干的事儿。
▲
纪录片《她在家》
独居,是她们当下与自己和世界的相处方式,
不论对错好坏,或长或短,
她们都正视并面对自己的选择。
在与3位不同代际女性交朋友的过程中,
戴显婧也从30岁前的不那么成熟,慢慢变得笃定。
“我从一开始只关心自己的人,变成了一个有更多大爱的人”。
戴显婧:从自己出发
今年是戴显婧独居的第6年。 谈及当下的独居状态,她形容“找到了那种心流”。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纪录片的筹备、拍摄和宣发中,
虽然工作的强度很大,
但那种“所有的时间都是你的”的感觉真的挺好。
“当你知道自己是谁,很笃定的时候,就无所谓是不是在独自生活了”。
▲
戴显婧
而且独居也不代表不跟外界接触,
“它是一种流动的状态”。
戴显婧每周都会安排自己去骑行、练瑜伽,
也会找朋友一起聊创作,分享生活。 在酒吧或餐厅里遇到陌生人,
她会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恰恰是因为家中缺少人的互动,反倒给了我们跟外在世界互动的权利和空间,促成了我们有可能去接纳或包容不同的人与事”。
曾有一位女摄影师因为《她在家》关注并找到她。
她们都从很远的地方赶去赴约,
在一个公园里,在大爷大妈们高亢歌声的包围下,
聊摄影,分享自己的求学与工作经历。
尽管从未见过面,但丝毫感觉不到陌生。 “当我们站在景山最高处俯瞰紫禁城的时候,我满心洋溢的是当下这个人人自危的社会,却也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陌生人的陪伴感,支持感,共鸣感’。”
过去,独居女性就像是在一片海上航行的孤舟,
也许只会通过负面新闻被人注意,
但通过戴显婧,她们得以连接,
形成了一道不被定义的风景。
越孤单,越自由
戴显婧的母亲也为她独居而感到担忧。 去年,俩人在海边漫步,
她终于有机会听到母亲的心里话—— 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
我希望有自己热爱的事,
并且还可以创业做自己的老板,
不用着急结婚生孩子,
自己怎么开心怎么过。 这正是戴显婧现有生活的样子。
▲
戴显婧:《她在家》
纪录片《她在家》中,
叶静教授还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屠明非教授独自一人生活,
患病后放弃了治疗,
用两年时间将身后事处理得干干净净,
然后住进疗养院,给大家发了一条信息:
从今以后这个号码不会再回复大家信息了。
和选择独居一样,
我依旧可以决定自己离去的方式。
真是又酷,又让人泪目。
▲
戴显婧:《她在家》
尽管出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
坚持自己的心中所想并不容易,
但总有人活成了你想要的样子。
30+了还在独居又如何?
“越孤单,越自由”,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