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乌克兰赚钱的中国人
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正式脱离苏联,在337年之后重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这个时候的乌克兰,还是前苏联加盟国中比较富裕的,人均GDP是当时中国的5倍。
也正在这时,中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出国潮”。
数以百万的中国人通过各种方式走向世界。在美国,北京来的知识分子,为随时能喝到可口可乐感到惊诧;在欧洲,浙江的县城青年拿着旅游签证,没日没夜地工作,计算着什么时候能够还清欠下的“中介费”;在日本,福建的乡党们抱团取暖,上海来的中年男子打着黑工,“含泪活着”……
中国人在时隔多年之后,走出国门,看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也看到了赚钱和逆袭的机会。
一位名叫贾国平的年轻人,也正是在这一年鼓起勇气,出国闯荡。
贾国平是浙江青田人,没出国前,他既是一位“青田石雕”的手艺人,也是销售者。青田石雕是青田最具特色的产品,也正是靠着这种石头工艺品,青田这个小县城才有了第一个前往欧洲淘金的人。
根据《青田华侨史》的记载,青田人第一次去到欧洲淘金,出现于1894年。
这位来自浙江青田县的小商贩,带着一担家乡特产青田石雕,本想去上海售卖。结果卖得并不好,不知怎的他竟漂洋过海来到了意大利,在码头上把所带的青田石雕就地摆摊。当地人从未看见过这样的东西,一边好奇一边觉得精巧可爱。问他多少钱,他不懂外国话,伸出两只手指,有人就给两块,有人给二十块,总之价格含混,不久他就发了小财。这个消息传回乡里,引起震动,说贫无立锥之地的某某,居然到海外发了洋财,带动了数十万的青田人前往意大利和欧洲淘金。
可以说在晚清民国时期,青田人出国淘金就形成了规模和习俗,只是在后来这个“生财之道”被中断了几十年。
国门打开了,贾国平听说俄罗斯是“做生意的天堂”,倒卖一件皮衣,就足够支付俄罗斯一个月的生活费,于是决定前往俄罗斯做起了“倒爷”。
他在莫斯科注册了贸易公司,从中国进口皮衣销售到俄罗斯,由于时机和市场定位都很好,皮衣的销量节节攀升,很快他就发了一笔小财。
贾国平在俄罗斯卖皮衣发财的故事,很快也传到了青田。就有很多老乡前来投靠他,希望可以带着自己发财。贾国平也非常仗义,帮着这些老乡们办理签证,提供住所,疏通关系。他的房子一时间成为了青田人来俄罗斯打工的中转站。他的房间、客厅、甚至阳台都睡满了老乡。
1994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入俄罗斯做贸易,贾国平决定另外开拓市场,来到了隔壁的乌克兰。
乌克兰虽然比俄罗斯要小,但贾国平却在这里找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他先是在首都基辅打拼了两年,然后去了敖德萨新开的国际贸易市场,在那里开设贸易公司,租下了门店和仓库,专门经营牛仔裤贸易。
乌克兰算是贾国平的“福地”,在这里他的生意稳步前进,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还将老家的妻子接到乌克兰,妻子在敖德萨的国立大学留学,获得了法律硕士学位。贾国平就这样在乌克兰成家立业,定居下来。他也再次吸引来了许多青田老乡,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2013年的3000多人。只要有青田老乡投奔贾国平,他一定帮助他们在乌克兰安定下来,因此成为了当地最有声望的侨领。
2013年,贾国平被推选为乌克兰首届中国商会会长。
2、
中国商人的撤退和坚守
随着浙江商人在乌克兰的名声越来越大,一些不好的事情也随之而来。
从2007年开始,在敖德萨最大的华商市场“七公里市场”,多起针对浙江商人的绑架案,让这里变得人心惶惶。
两年时间里,一共有十起绑架案发生,被绑者都是浙江商人,而且都是在外人看来生意做得最好的那一批。
来自浙江的李女士,是敖德萨有名的女强人,来乌克兰多年,贸易公司做得有声有色,并且把家人都接到了乌克兰。2009年的一天,李女士走在路上,遇到了两个自称是“警察”的人,要查看她的证件。当时乌克兰许多华人都没有正式的签证,华人被查看证件也是经常的事情。李女士没有多怀疑,把护照拿出来给他们看,结果他们以护照有些问题为由,让李女士到警车上处理一下。
刚上车,李女士就被一个黑色袋子套住了头,再被堵住了嘴……第二天,李女士的家人接到了一个中国人打来电话,说人在他们手里,要30万美元放人。
显然,这是一起乌克兰人和中国人合伙起来,针对有钱浙商的绑架案。
30万美元可不是小数目,最终讨价还价,绑匪收到5万美元现金之后,李女士被放了回来。
在多起绑架案发生后,浙商们一改之前高调的风格,都不敢在外露富,搬到了远离华人聚集的地区,避免成为下一个目标。
尽管在乌克兰会遇到这些危险的事情,但还是没有动摇到中国商人们留在乌克兰的信心。
我们都知道乌克兰的经济发展不行,但是在2000年到2007年,乌克兰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4%,算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周期。到2008年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衰退,到2010年又开始复苏。
而且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不代表没有商机。中国商人们在乌克兰主要经营针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及电器等商品,别看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强大的重工业体系,但是在轻工业上的生产能力非常弱,像女性的针织内衣,都要百分百从国外进口。
在“七公里市场”,很多仓库直接就是店铺,摞着上下两层的集装箱,装满了各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非常符合乌克兰人的购买力。除了乌克兰人,还有周边一些东欧国家的批发商来这里进货,每天的人流在10万人次左右。
据统计,市场内至少有200个中国商户的年利润在几十万到上百万美元之间,围绕着这些商户的中餐馆、服务业、零售业等等的商户也都多多少少赚到了钱。
最近这些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还有中国人在乌克兰“另辟蹊径”,当起了网红。
这些网红通过分享他们在乌克兰的各种见闻和经历,还有一些是娶了漂亮的乌克兰妻子,更是令中国的“不明情况“的男网友们感到羡慕。网红们也掌握了“流量密码”,通过大量发布这些内容而获得了更多的粉丝和变现机会。
其中有位河北小伙,就号称“乌克兰最知名的华人”。通过在网上的影响力,开设了多家公司。
除了个体商户的贸易的“网红”,这些年来乌克兰这个“欧洲粮仓”还吸引了不少中国资本的进入。
乌克兰最大的农业公司——农牧集团,在2012年分别跟中国的中粮、江苏熔盛重工签署了关于玉米供应和购买粮食运输船的合作备忘录。当时计划在未来5年内,每年至少向中国出口500万吨玉米。这个数据后来有增无减,2021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了玉米824万吨,占玉米进口的三成。
2013年,河南的黄泛区实业集团与乌克兰达拉集团合资成立了中乌泛达农业有限公司。经过三年的磨合和发展,到2016年,这家合资公司的农作物总产量16000多吨,全年生产鲜奶3500吨,拥有土地8.7万亩。
乌克兰农业用地租金低,种植业平均利润率超过20%,这样能流油的“黑土地”现在可不好找。尽管乌克兰人说自己“都是农民”,但是现代化农业上,还需要中国提供技术和资金,而他们有的是沃野千里。
中国商人“逐利润而居”,哪怕会遇到一些恶劣事件,权衡之下也是愿意留下来的。
真正让中国商人们大批离开的,是201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危机”。战火和冲突,再次让乌克兰的经济受到重创,动荡的局势也给当地经商的华侨们以沉重的打击。
3、
不到生死关头,不愿离开
2014年之后,在乌克兰的浙商陆陆续续离开,如今就剩下了2000多人,最高峰的时候,这个数字是5000多人。
如果说“克里米亚危机”只是让中国商人们对动荡的局势感到恐惧,那么最近发生的“乌克兰危机”,真正让他们感到了生命的威胁。
对于那些刚来乌克兰没多久的中国人来说,最希望的就是安全撤离。毕竟枪炮无眼,眼看着爆炸和枪声离自己越来越近,没人还能冷静下来。
可是对于在乌克兰定居多年,在这边买了房子,建立的事业的中国人来说,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了。有些中国人还在这边和乌克兰人结成了家庭,更是难以割舍。谁愿意抛下家庭,谁愿意看到自己多年的心血就这样轻易抛弃?
不到生死关头,他们是不愿意离开的。
1996年就来到乌克兰打拼的浙商徐成强,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么一段话:“中国使馆发出分批包机撤侨的通知后、在乌的侨胞心里非常的踏实、期待早日回到祖国怀抱,有强大祖国做后盾的自豪感、生为中国人而骄傲!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乌克兰危机很快解决,还百姓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