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李琳、史晨瑾,原文标题:《一所大学几十家附属医院,政策踩刹车,大跃进搞法不香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1年的最后一天,山东省卫健委与教育厅联合发布了一份红头文件,为一批附属医院踩下急刹车。
文件认定了该省10所医学高校的96所附属医院。而除了名单中的医院之外,山东各高校与有关医院建立的附属医院关系,一律被取消。
这意味着,山东省内仅10所高校有资格建立附属医院。而未入围的一批附属医院将摘牌或解除协议。
此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原本拥有至少36家附属医院,为省内之最,目前仅剩11家。山东大学的附属医院则从20家降至6家。
而一年半前刚挂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青岛市口腔医院及青岛开泰耳鼻喉头颈外科医院,牌子还没捂热,就被无奈除名。
近年来,附属医院的招牌,从一线城市的医院蔓延到省会医院,再从省会医院走到三四线城市的医院。数量愈来愈多,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招牌“贬值”,乱象开始悄然在缝隙里滋生。
野蛮生长的附属医院不断出现。据健康时报2020年报道,在全国103家医学类院校中,南方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高达55家,创下全国之最。此外,10所高校的附属医院超过30家。更有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成为挂牌的热门对象,一家高校附属三四十家医院。
乱象愈演愈烈,引得政策急踩刹车。
做出清理附属医院大动作的,并非山东省独有。早在2020年11月,河南省同样规定一所医院只能被认定为一所医学本科高等院校的附属医院。
多年来,附属医院乱挂牌的现象一直饱受诟病。高校与公立医院的合作,已不再是最初“强强联手”、“以强带弱”那么简单。
双方关系一路从最紧密的直属、非直属,扩展到单纯的“加盟”和“冠名”,剪不断、理还乱。品牌背书、科研经费、患者资源,成为彼此一拍即合的交易筹码。
跑马圈地、划分医疗版图,附属医院挂牌步入野蛮扩张的“大跃进”时代。动辄拖挂几十家医院的高校比比皆是,管理混乱、学术不端盛行。甚至基层医院、民营医院也涌入挂牌大潮,渴望拥有“大学血统”,医疗腐败随之滋生。
疯狂现象背后,引人不禁发问:原本沿“医教研”路径发展的高校附属医院,为何悄然变味?一家医学院少则十几家附属医院,多则几十家附属医院,这是否合理?附属医院的健康范式是怎样的?
诱人红利,掀起“牵手风潮”
这股看似“大跃进”的牵手风潮,不是一夜刮起来的。
在医学界发布的《2020中国最佳医学院校临床实力排行榜》中,全国百强医学院,仅直属的附属医院就有438家,门急诊总量占2019年全国诊疗人次的20%。
这意味着,全国每100名在门急诊看病的患者中,就有20名患者就诊于医学院的直属附属医院。
能看出,附属医院不仅在全国分布广、数量多,公众对附属医院的信任感也很强。
这得益于,近10年来,医学院附属医院总能“先一步”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二丹告诉八点健闻,每逢医学上有大量新发现、新项目创新的时候,大学的附属医院因有科研的属性,总能抢占先机。例如各种微创手术,往往最早现于大学附属医院,随后才在其他医院逐步推开。
回到需方,用脚投票的患者,永远在为高质量、好技术买单。过去10年,附属医院乘新技术之风,频频抢先市场。
在公众口碑里,附属医院意味着安全感;在行业竞争里,附属医院在迅速发展。
“前一个阶段,大学附属医院,运营情况较好。”黄二丹称,仅从省级医院来比较,省级大学附属医院和省人民医院相比,此前10年,大学附属医院普遍比省人民医院的发展更快。
据八点健闻不完全统计,在复旦大学2020年医院综合排行榜中,前30名均为大学(含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附属医院;前100名中,有84家是大学附属医院。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发布的《医院蓝皮书》2020年顶级医院100强中,也有96家是大学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的红利被反复印证——知名度提升、国家补助、科研能力,甚至还有零成本医务劳动力和医疗人才。除了复旦排行榜上的百强,到了普通的地市医院,这些理由足够让“附属医院”牌子,成为一个家家都想要的金字招牌。
具体到某一家医院,这些红利名词,会当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成为附属医院,至少意味着能成为医生的规培基地。”山东一位县医院院长告诉八点健闻,这些年在山东省里,不少县医院都挂上了“附属医院”的牌子。最让他羡慕的是,一些医院挂了“附属医院”后,成了规培基地。
在一个地区,规培医院由市里的指定教学医院承担,往往是大学的附属医院。他告诉八点健闻,那些挂了牌的附属医院,为期3年的规培期,不仅能得到财政按人头拨付的规培费,还能得到免费劳动力的规培医生。
而这位县医院院长所承担的,是“好处”的背面。每年在外规培的医生少则10多人,多则二三十人,他不仅要承担这部分医生3年的工资,而且要承担院内劳动力的失去,甚至要承担院内人才流失的风险。这对规模本就不大的县医院而言,是一份看得见的负担。
不仅如此,附属医院近水楼台先得月,还能最早获得优秀的毕业生与科研项目。此前的优质附属医院所打下的“口碑招牌”,也会向后辐射与传递。
人人都想争大学附属医院的金字招牌。这位县医院院长还强调,地方医院与教学医院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老百姓普遍认为,一所医院若具备积极教学的意愿与能力,这是一种医学质量的保证与口碑,自带“光环效应”,这也是附属医院知名度提升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
相较之下,对于“被挂牌”的高校而言,好处则显得没有医院端那般眼花缭乱。
在双方的“恋爱游戏”中,医院和医学院牵手,多数是医院主动;但在一些地方,抛出橄榄枝的就有医学院——医学院主动“追求”医院。
广东一位医管学者向八点健闻透露,广东省部分附属医院,每年都会向挂牌大学缴纳一笔“加盟费”,民营医院的五官科和妇幼更容易成为“重灾区”。
此外,在高校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如何安置众多学生的实习去处,也曾让众多高校伤透了脑筋,而附属医院则是理想的实习基地选择。这意味着,有多少所挂牌医院,高校就拥有着多少处医学实习基地。
10年前在广东曾掀起过一股这样的风潮,究其原因,在于医学是科学项目中很好的突破点,帮助大学自身发展和提升排名。医学在科研发表方面的巨大潜力,让不少高校看重医院所附加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产出,增强自身医学实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数和资助金额上占据更大优势。
就拿郑州大学2021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来说,郑州大学2021年共获批了372项,获批直接经费1.36亿元,这其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目就占了108项。
至此,几乎可以厘清:医院与医学院牵手,是一件“双赢”的买卖,地方政府支持,还符合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何乐不为?
附属医院的“大跃进时代”
不论是你情我愿还是拉郎配,高校和附属医院在合作中都尝到了甜头,进一步激发了扩张冲动。外围的旁观者(尤其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与医院)则红了眼,也想加入到这场资源争夺战中,这导致国内附属医院的数量一路攀升。
据南方都市报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75所部属高校旗下附属医院共105所。
此后十多年,这一数字直线上升。据健康时报2020年报道,在全国103家医学类院校中,南方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高达55家,创下全国之最。仅这一所大学拥有的附属医院,就达到2007年全国附属医院的一半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统计显示多地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成为挂牌的热门对象。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拥有的附属医院分别高达40家、36家、30家和24家。
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解释,985、211等综合大学筛选附属医院的标准较严格,因此附属医院数量较少,而专科的医学院校及中医药大学,挂牌的附属医院比较多。
过去两年间,亦有类似安徽医科大学、青岛大学医学院等高校一个月内拿下多家附属医院的新闻频频出现。
实际上,到处建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往往都不是各自领域内的尖子生。前述广东医管专家解释,第一方阵的医学院与医院,强强联手,几十年前就稳固了合作关系;第二方阵的为了发论文、冲排名,近年来频频加大合作;往下的主体水平参差不齐,也容易滋生乱象。
跑马圈地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仅在当地拥有附属医院已不足为奇,跨市、跨省建立附属医院成为最新策略。例如,复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均在新疆挂牌附属医院。
在高校资源缺乏的河南省,当地医院也倾向跑到北上广,寻求例如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建立附属关系。
路途遥远,大学如何管理,附属医院能否承担相应的教学功能,多种问题依然存疑。“有名而无实”,是业内一位院长对异地挂牌医院的评价。
在高校纷纷拓展“领地”的同时,基层医院、民营医院也蠢蠢欲动,试图“攀附”高校,提升名气。
庄一强对八点健闻分析,此次山东除名的医院中,有不少是职业病、消化病、眼科、口腔等民营医院和县医院。“医院和大学合作双赢,本身是好事,但挂靠多了,局部会出现品牌稀释、医疗腐败的乱象,所以这个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归管。”
县级医院挂牌的考量,不单单是吸引患者,还能实现医生学历“通货膨胀”,以便医院在考核中提高区域排名。
据庄一强观察,挂牌之后,县医院的科主任成为大学教授,招本院医生为徒。三五年后,这些本科医生们扶摇直上成为博士或硕士生,医院也可以增强竞争力。
高校和医院表面上互利互惠,但摩擦冲突则在暗流涌动。
前述广东医管学者告诉八点健闻,高校给附属医院配院长、配领导,会占用原先医院的名额和位置,加剧冲突。高校医学院体系跟地方医院之间在人事、财权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医院管理上的内耗,医疗服务供给效率难言提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告诉八点健闻,最近几年,大学不断增加附属医院的规模,但实际招生并没有扩招,所以并没有足够学生到医院去实习,附属医院的含金量就会相对少。
当学生资源有限时,高校会优先给最早期建立的那批高水平附属医院,让学生在那里实习。相对而言,后来挂牌的附属医院就接受学生的数量较少,发挥不了真正的教学作用,对附属医院的能力提升也受到制约。
“挂靠太多,资源分散,管理也会跟不上。”朱同玉指出。
乱了,要踩急刹车?
高校和医院正享受着合作的蜜月期,政策制定者却看不下去了。此番山东省级层面上的一纸文件,成了业界的一脚刹车。
大学和附属医院的火热“牵手”,要不要踩刹车?怎么踩刹车?“强拆”可不可行?
近几年来,这些反复被议论过的话题,再次被摆上台面。
附属医院乱归乱,多归多,但对医疗能产生多大影响?
多位受访者向八点健闻表示,坏处没那么尖锐,小问题有,大方向对,不该“强拆”,反而该引导。
医院挂牌成为高校的附属医院,双方互惠互利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讨论的大前提,而任何新方向的探索,尤其是医院管理领域,往往会在探索初期或加速期出现乱象。
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廖志林告诉八点健闻,历来,医院和医学院的关系,就不是“蛋生鸡,或鸡生蛋”的关系。在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往往是先有医院,再有医学院。“尤其是我国,公立医院建立之后,随着接诊人数的增多,医生不足,医院就需要建立一个医学院以培养人才。”
但随着发展,逐渐也出现了先建医学院,再与成熟的医院合作的模式。附属医院挂牌增多,在廖志林看来,医学是一个靠积累的行业,挂了牌是否水平提升,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还是需要这个医院自身拿出真本事。“医院挂了附属的牌子,要把它当做一个激励,才能起到效果。”
对于附属医院,究其原因,一是快速发展期间,相关规范路径缺失与规矩的晦暗;二是附属医院本身,就处在政策与监管的交汇区,横跨于教育部与卫健委之间,这无疑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黄二丹认为,之所以出现局部的乱象与滑坡,还是在于挂靠的内容不清,一旦缺少适当的规管,便会出现品牌稀释和医疗腐败,而如何过渡到正确的轨道,政府的引导,尤其是路径的规范,是极为重要的。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也对八点健闻表示,针对附属医院与大学间的合作,不能用脱钩的方式一脱了之,一定要“留住好处,抑制问题”,关键问题还在于如何规范。
然而,政府如何规管与引导,哪些管,哪些不管,以及对两者合作介入程度的深浅,其中微妙,也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管理能力。
诸如产权、治理结构与财政投入等敏感问题,双方的合作里,政府不可能用一纸规定就划出泾渭线。这反而需要,双方坐在谈判桌前,反复推敲、有商有量,往往才能得到最优解。
对于目前“五花八门”的附属医院如何归类,由此对应更为精细的管理原则,也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时候,政府需要做的是柔性引导,而非一刀切的红线。
黄二丹指出,纯临床医院到纯大学附属医院之间,至少可以划出三到五个类型,依据合作程度的紧密,应对应不同的规范。
在过去十年,附属医院享尽了新技术进步与充沛人才所带来的红利,也带来了一时的火热与局部的乱象。
诚然,针对附属医院的管理制度与条例,势必会在一段时间后面世,但若跳出监管的问题来审视,在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当下,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附属医院的招牌,还有那么香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李琳、史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