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经验动物,总的来说,趋利避害的特性会让个体受益。但有时候,经验往往也意味着对过去经历的不断强化和固化,它反而会让人难以走出经验的限制,面对更多生活和情感上的可能——这对于很多刚经历失恋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比较麻烦的状况大致是:总结失恋的经验→导致自我贬低→由于自我评价过低→不愿意发展出下一段感情……


不过,按照本文中的设计,高重叠亲密度的情侣在经历分手后难以走出阴影实属正常,这往往意味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重建自我,同时,由于上段感情过于完美,对继任伴侣产生消极期待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ID:liweitan2014),作者:auren Howe,翻译:Rachel,校对:Amanda,头图来自:《今生有你》剧照


当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分手后,人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在努力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重新构建感情故事,分析是哪些事情导致了分手,并用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有时,这种讲故事的方法能够带来积极影响,帮助人们理清并接受痛苦的经历。但有时也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非但没有缓解痛苦,反而加剧了痛苦。


我和同事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研究了为什么有些人走不出失恋的阴影,而有些人能很快从一段失败的感情中恢复过来。在研究过程中,我阅读了数百段恋爱走到尽头的故事,这些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告诉我们为什么人们在失恋之后的反应如此不同。


在一项研究中,我和德韦克让人们回忆他们在恋爱关系中被否定的场景,并回答以下问题:你从这次失恋中学到了什么?有些人的回答清楚地显示出,失恋定义了他们——他们认为前任一定是对自己的某一点感到失望。


比如,有个人写道:“我们本来感情很好,但突然之间,他就不再和我交流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想,他是觉得我太粘人了,于是就被吓跑了。”另一个人写道:“我认识到自己太敏感了,我总是会推开别人,生怕他们先推开我。这种性格非常不好,它会逼疯别人,让人们远离我。”


“我们本来感情很好,但突然之间,他就不再和我交流了。我不知道为什么。”


在这些故事中,破碎的恋情似乎暴露了隐藏的性格缺点,导致人们质疑自己,或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许多人甚至觉得自己人格有缺陷,某些缺点可能会损害其他人际关系。


一位研究被试写道:“我发现我的某些个性摧毁了我的快乐。”另一个被试坦言:“我只是感觉到自己被抛弃了,我很受伤。我试图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而是对方的损失,但我忍不住感到自卑。”


许多这样的故事和我朋友们的亲身经历十分类似。他们都会问:“为什么我不够优秀?”或者“我是不是有哪里做得不对?”当看到前任有新恋情时,他们经常会问自己:“我哪里不如他/她?”


分手后反思这段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并想想自己在下一段感情中如何做得更好,这种做法是有益的。但事情总是过犹不及。如果人们想得太多太远,并且开始质疑自身价值时,这种做法就会起反作用。


© Monophy<br>
© Monophy


失去伴侣很容易让人落入自我贬低的陷阱。心理学家亚瑟·阿伦(Arthur Aron)和他的同事发现,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会将自我和另一半融合。换句话说,我们会开始将伴侣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两个人的性格特征、记忆和身份都会混合在一起。


阿伦的团队设计了一个方法来展示情侣关系的亲密度。他们让人们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圆圈,伴侣是另一个圆圈,而这两个圆圈的重叠区域就是亲密程度。


失去伴侣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失去自我。


在某种程度上,两个自我的重叠可以是亲密关系中非常积极的部分。人们在了解恋人的过程中,通常会很快接受对方的兴趣和身份,接纳新观点,拓宽自己的世界观。恋爱最美好的地方之一在于它能让人们接触新事物,从而提高自我意识。


但这也意味着,当一段关系结束时,失去伴侣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失去自我。一项研究发现,对分手进行反思后,人们在做简短的自我描述时,会更少用有个性的词汇来形容自己。并且人们越是觉得自己在恋爱中成长,分手后就越是会有自我意象崩塌的感觉。


在我们的研究中,那些分手后自我意象走向谷底的人会经历最长时间的痛苦。另外,分手后常常质疑自己到底是谁的人也经常提及,他们在想起前任时还是会时不时觉得心痛。


失恋带来的痛苦可能很多年都无法化解。在写到他们从失恋中得到了什么时,一位研究被试说:“难以承受的情感痛苦。有时甚至让我夜不能寐……这件事情已经过去10年了,但这种痛苦的滋味从未消失。”如果在失恋中遭受否定意味着揭露了一个人之前未曾发现的负面事实,那它就会转化成愈加沉重痛苦的负担。


当分手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时,人们也更有可能对这种经历产生畏惧之感。人们声称自己对新伴侣的防范意识增加,“竖起了高高的围墙。”一位研究被试写道:“我感觉我面对新发展对象时总是放不开,因为我害怕再次被拒绝。”


认为失恋是由自己的过错导致的人担心,这种过错会在其他关系中再次出现。他们害怕以后的恋情也会失败,害怕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无法找到另一个爱自己的人。


 “失恋就像打开了潘多拉之盒,爱和信任这样的概念变成了从未真实存在过的幻想。”


在某些情况下,失恋还会彻底改变人们对于恋爱关系的看法,让他们对感情的本质持悲观态度。正如有人写道:“对我来说,失恋就像打开了潘多拉之盒,爱和信任这样的概念变成了从未真实存在过的幻想。”


那么,什么样的分手才是健康的呢,可以让一个人在最小的情感伤害下快速走出来?


在我们的研究中,一些被试认为失恋和自我的关系不大,他们觉得被拒绝是一种单方面的、无法预测的行动,而不是个人缺陷的结果。


有人写道:“有时女生只是不感兴趣。这和你自身无关,她们只是没兴趣罢了。”另一个人指出被甩并不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我认为,双方都是优秀的个体,但这不意味他们属于彼此。”还有人认为被甩是一种普遍经历:“每个人都会被甩。这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还有一类人会将分手视为成长的机会,他们经常提到自己从失恋中学到的具体能力。沟通是一个常被提起的话题:人们讲述了被甩如何帮助他们理解清晰表达自己预期的重要性,如何发现目标中的分歧,以及如何表达他们对恋爱的需求。其他被试写到,分手帮助他们接受自己无法控制他人思想和行动的事实,或学会了如何原谅他人。


因此,认为失恋和自我之间相互独立会让分手更容易接受,而认为两者之间有联系则会让分手更难以接受。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呢?


德韦克和其他人之前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个人品质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个人品质是固定不变的;还有人认为,个人品质具有可塑性,可以随时发展。这些观点影响着人们如何应对挫折打击。比如,同样面对失败,认为才智是固定不变的人要比认为才智是可以发展的人更加脆弱。


并且,当我们让人们反思过去被甩的经历时,我们发现,相信个人品质无法改变的人和相信被拒绝暴露了真实自我的人之间存在联系。如果有人认为他们的特质无法改变,一旦发现某个消极特质,就相当于给他判了终身监禁,一辈子都无法逃过这一缺陷。但如果相信特质可以改变,那么发现了消极特质反而会促进个人成长。


换句话说,我们告诉自己的关于被甩的故事,可以影响我们应对拒绝的方法和结果。过去的研究已经说明了讲故事在其他领域的重要性。比如,讲述救赎故事(从自己的遭遇中有所收获)的戒酒者,要比不这么讲故事的戒酒者更能够保持清醒。将做出关键决定(包括结婚或离婚,以及换工作)的叙事描述为追求理想的未来,而非逃避不愉快的过去,这样生活才能收获更高的满足感。


这样来看,让分手变得稍微轻松一些的一个方法或许是,有意识地思考我们如何建立对于这段经历的叙事。有人可能会这么想:我在这段恋爱关系中没有做到好好沟通;我想我就是没办法对别人敞开心扉。但也可以换一种叙事方式:我在这段恋爱关系中没有做到好好沟通,但我可以改变,未来我一定会拥有更美好的爱情。


或许,对我们自己的叙事提出疑问这一健康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讲述故事,提高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韧性。


原文/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6/01/romantic-rejection-and-the-self-deprecation-trap/42484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ID:liweitan2014),作者:auren Howe,翻译:Rachel,校对:Am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