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变化,更不要害怕批评。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终于解禁并井喷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永远值得中国人民乃至所有受帝国主义压迫国家人民铭记的战争,因为它不但一战击碎了中国人民在西方列强面前所受的屈辱,也一战树立了亚洲被压迫人民乃至世界范围内有色人种对白人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反抗斗争的信心。
 
▲因为一场抗美援朝战争,麦克阿瑟的指挥水平在不同的亚洲国家有了完全不同的评价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的中国人民在提起美国名将麦克阿瑟的时候,大可以轻蔑的说一句:“不就是麦克阿瑟嘛,他那个打仗水平也算名将?”。而日本人,在提起麦克阿瑟的时候,显然没法这么扬眉吐气。 各中原因十分的简单:麦克阿瑟在广袤的太平洋上歼灭了几百万旧日本帝国的精锐部队,但是却在朝鲜半岛,在手握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机械化兵团的情况下,被远比他硬实力弱小的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赶跑了。



没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显然就没法在美军面前挺直这个腰杆,广大被压迫的非白人国家和地区,在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集团时,也很难树立起反抗的决心。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世界各地的反帝,反殖民斗争纷纷获得胜利。在越南奠边府、在古巴猪湾……旧有的压迫者纷纷尝到了被压迫者愤怒回击的铁拳!


▲奠边府的法军向越军投降 但就是这样一场伟大的战争,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之内,却因为国内外形式的特殊变化,而长期遇“冷”。 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抗美援朝战争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之内,因为正面声音的减弱,而遭到了不少的歪曲和诋毁。某些恶毒的流言,甚至直到今日,还仍然被不少人所相信。


▲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都会出现类似的这种充满油画气息的“抗美援朝”画面,它们都来自那部未能上映的影片《抗美援朝》

时至今日,随着国家在各个层面上的拨乱反正,曾经被“封存”的那场伟大的战争,终于重新成为中国文艺工作者可以耕耘的“沃土”。那些已经逝去的英雄们的故事终于可以在大银幕上被反复书写。


▲在这个春节档期就同时上映了两部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 随着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的越冒越多,许多人也不免心生了一种忧虑,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沦为部分无良资本拍各种“抗日神剧”的重灾区之后,我们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会不会也难免这种命运? 本期推送,我们就来试着聊聊这个问题。 


批评与拍摄,应该是良性互动的状态 作为一个迄今为止,事实上仍然在享受着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红利的中国人,我们自然希望每一部抗美援朝战争作品,都是经得起市场、口碑与历史三重考验的经典大作。


▲《能文能武李延年》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总体上给大家以惊艳的感觉,可称佳作 但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任何一种类型的文艺作品,一定都是良莠不齐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制度或者国家的不同为转移的。 甚至于每当一个题材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之后,总会有一些不良资本打着貌似光鲜的旗号下场,批量制造出一批烂片“圈钱”。对此,已经饱受抗日神剧毒害的中国人民自然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


▲《我的战争》就是一部典型的抗美神剧

实际上,即使是在一向被我们认为出产优秀战争电影大作的欧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样的市场顽疾,在他们的文艺市场上,除了战争佳片之外,下限低的战争烂剧也有很多。

 只是由于我们的市场几乎不会引进烂片,一般只引进质量中等以上的好片,所以身在中国的我们一般只能看到他们优秀的作品,而极大的忽略了那些数量不菲的烂作。


▲这些欧美战争烂剧,实在是奉劝大家“避雷” 看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会觉得:你这么说,是不是在给那些国产烂剧洗地?拍的不好,还不能说了? 当然不是这样的,我只是想表达这样的一个观点:电影工作者有电影工作者的工作,军事爱好者有军事爱好者的兴趣:批评与拍摄,应该是一种有效互动的良性状态。 无论那些抹黑抗美援朝战争的谣言有多么的恶毒,最终双方的停战线是不会撒谎的,在正面交战当中,大规模的将一个战略方向上的美国正规军永久性的击退几百公里,并将他们以“硬碰硬”的方式,彻底赶出一个国家的战绩,自二战中期,美军借助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发育完成”以来,除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支军队做到过。



▲在二战之后,虽然美军也撤出过不少国家,但是在大规模正面交战中因为“真的打不动”而停战的仅此一例 我们作为无可争辩的战争胜利者,要有足够的胸怀和胸襟,去迎接各种各样的辩论与挑战。即使有些战史爱好者,发掘出了一些相关影片中的不实之处,甚至是志愿军在作战中的一些失利与失误,我们也没有必要对此上纲上线,只要这些发掘出的史料是真实的,那就只是在为还原那场战争的细节添砖加瓦而已。志愿军又不是神,不可能做到一场败仗没有,细节处处完美,况且,真理“越辩越明”,很多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恶毒谣言,都是在正反双方的辩论中被不断澄清的。



▲真正跟志愿军交过手的美国军人对志愿军的评价普遍很高,那些恶毒的谣言大部分都是中国人中的败类编造的 一些措辞激烈的批评,总是可以起到鞭策、警示那些真正渴望拍出好作品的文艺工作者的作用的。 对于那些质量上有瑕疵,但是又可以看得出来制作团队很努力,只是客观条件或是能力所限的作品,还是不应该动辄就给制作团队扣上一顶“亵渎历史”的大帽子。 毕竟,绝大部分普通人都对乏味的战史和纪录片没有任何兴趣,想让他们对先烈的事迹有深入的了解,只能靠爆火的文艺作品去带动。在有了热点之后,再针对文艺作品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正反探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电影《长津湖》热映之后,各个平台都出现了许多相关讨论长津湖战役,本来很少人知晓的战役,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 繁荣的作品和犀利的批评与考证,从不冲突,这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够更好的推进人们对那场战争的兴趣和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以来,都对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多持鼓励与包容态度的原因。


文化市场也是一个战场 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的战争当中,一场战争,打赢的标准相对来说非常的简单,你在战场上打赢了,也就是胜利了。然而在传媒产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彻底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往往需要“三步”才行: 第一步,在战场上打赢,这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只是胜利的开局奠基;第二步,用后续的实际发展,证明我们获胜的合理性,以及战争的正义性;第三步,在舆论场中“打赢”,用我们的文化作品,向世界阐述清楚“我们打赢了、我们是怎么打赢的、以及我们打赢才是正义”的这些事实和道理。 只有完全地走完了这三步,我们才能说自己赢得了全胜。 



▲一个强大的电影工业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其效果,比单纯的正面宣传强很多美国好莱坞,就是最好的美国宣传部 还是拿抗美援朝战争来举例说明一下:

 我们的志愿军先烈在朝鲜战场上打退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是打赢了战争的“第一步”;现在的新中国,通过过去70余年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这种发展成果,才让今天的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对全世界说,当年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这是我们战争胜利的“第二步”(试想一下,假如今天的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那么今日的世界,该如何评价当年中国革命者的行为?);最后,在有了前两步打底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自己的文艺作品,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壮举,展示了那场战争的正义性,这才是“完全胜利”的第三步。 在过去相当多的时间里,世界舆论市场和高级电影市场几乎从来都是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的。一部有关苏德战场的电影《兵临城下》,无论存在多少个专业的错误,都有力的达到了抹黑苏联红军的作用,迄今为止,甚至仍然有无数的历史老师还在用这部电影里的某些镜头来给自己的学生灌输错误的历史印象。



▲这个镜头,极大的抹黑了苏联红军的形象 而英美两国更是通过许多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作品,成功的让很多人只记住了英军突围时的英勇,而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场战争中的英军是逃跑的一方,英军主力虽然成功地跳出了德军的包围,但是整个法国战役,盟军方面却输了个干干净净…… 假如今天的我们仍旧不去拍摄我们视角的抗美援朝战争佳作,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在不远的将来,被当年的敌人在电影市场当中捷足先登,到那时,“长津湖战役”很可能也会通过韩国或是好莱坞的电影胶片变成第二个“敦刻尔克”。



▲在我们不拍抗美援朝战争的日子里韩国人可没有闲着,他们拍的志愿军,向来是人海战术 假如,长津湖真的被当年的敌人拍了,那么全世界的观众们就只会记得美国海军陆战队突围时的英勇,而全然淡忘了新兴里美军北极熊团覆灭时的狼狈,以及在整个第二次战役当中,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东西两个战线的全面溃败……



▲任何关于长津湖战役的讨论都不应该忽略其发生的背景:那就是美军的全面溃退 



底线意识与学习榜样 既然文化领域的战场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防止我们的抗美援朝战争作品变成抗美神剧呢? 首先还是要大力发掘真正的抗美援朝史实,搞好平时的知识普及,让普通群众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有了正确的知识打底,相关的从业者即使想编,也会失去市场,平时良好的科普除了提升民众的认知水平以外,还能顺便打击那些别有用心的谣言。 举例来说,一些铁杆反华分子在编造抗美援朝战争的谣言时,常见的一种手段就是区解双方的战报,凡是看见志愿军战报中的“减员”一词(实际上“减员”指的是因各种原因失去战斗力的情况,阵亡、失踪、负伤、生病都是,并不是等同于牺牲),就默认是牺牲在美军的炮火下了,而在统计美军的损失时,自动将记录为“阵亡”以外的美军士兵,全部认为是没有损失(并且只统计个别美军部队,忽略其他的参战部队以及其他十几个参战国家的军队)。在这样的“辗转腾挪”之下,整个长津湖战役的双方损失,在他们的嘴里就变成了我军以损失约5万指战员的代价,只消灭美军约700人(只算美军陆战一师一个师统计的“阵亡”)。然而事实上,在整个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军官方报告的损失是1029名阵亡,4894失踪,4482负伤,另有7338名非战斗伤亡。这其中,美军统计的4894例失踪,实际上就是无法被友军回收尸体的阵亡(都死在包围圈里了,美军没有办法把尸体回收,所以无法报“阵亡”)。



▲美国国家荣誉勋章博物馆网站的统计,其他美军官方网站也基本相同 了解了这样的基本事实,再去欣赏相关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作品,观众们的品味自然会大大提升,进而减少对烂剧的容忍度。 (按两国官方战史的统计,我军的战斗损失是美军的约1.9倍,而含冻、病减员在内的整体损失是美军的约3倍,这是事实,但是没什么丢人的!第九兵团的将士们在火力贫弱、补给稀缺、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能够以这样的代价对美军打成这样的伤亡比,已经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其次,是必要的“底线意识”和逐渐提高的审美门槛。尊重对手即是尊重自己,羞辱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任何一方,实际上都是在羞辱另一方。在必要的时候,我们的审核尺度,一定要坚守住底线。 之前曾有一部过于雷人的抗日神剧《亮剑之雷霆战将》,在它成功的刷新了神剧尺度的下限之后,终于在一片骂声被下架了。



对于这个举动,全国观众可以说是拍手叫好!对过于离谱的抗日神剧如此,对可能出现的过分的“抗美神剧”更是应该如此,坚决不给过于离谱的剧本过审,就是对市场和历史最好的尊重。 对于质量过于离谱的神剧要下架,对于一般质量的相关作品,我们的评价标准也一定是要不断地提升的,在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刚刚放开之初,相关团队没有经验,有些失误可以理解,等将来题材基本成熟了,要是还在电影中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自然而然的就不可容忍了。 最后,有一个战争片榜样,值得借鉴,那就是俄罗斯。最近几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正统的战争大片似乎都有一种颓势,但是有一个国家在近几年的战争片领域倒是取得了不少的佳作,那就是俄罗斯。


▲近些年来,俄罗斯的战争佳作不但多,而且基本都在7-8分以上 别的不说,光是大规模的坚持在电影当中“使用真枪作道具”的这个习惯,俄罗斯就摇摇领先了一大票其他国家。


▲不得不说,人家的枪战场面各种细节给人的感觉都十分舒适,截图自电影《突袭》

在他们的战争电影尤其是二战题材电影当中,尽管也存在一些不靠谱的电影情节,但是其作品之中的反派,昔日的纳粹德军们却基本都在及格线以上。无论是精神状态还是装备战术,看上去都是一等强敌的味道。


▲即使是作为反派,俄国电影中的德军也基本上都是懂得各种战术的,截图自《最后的前线》 

希望我们的战争电影市场,也能早日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提高拍摄水平。尽早达到“抢占抗美援朝战争舆论制高点”的目的。将我们历史上的英雄壮举,真实地拍给全世界的观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