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红书上的一篇分享「全球前三院校毕业,立刻结婚生娃我有错吗?」,引发了全网热议。

 

 

日记中,这位博主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

 

剑桥大学硕士毕业后,立刻结婚生子,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到现在已经三年了。

同龄好友们工作大都有所成就,甚至年薪百万,她却无业在家; 家里长辈批评她白读书浪费钱,连亲妈都说她是「寄生虫」…… 外界种种目光,让博主觉得很委屈,这才「深夜emo」,发了这样一篇日记。 

她认为,自己并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即使出去干活,也只能cover家里司机的费用。此外,她也不认同只有在社会上工作才算实现「自我价值」。 日记的最后,她说自己已经想通了: 千万不要因为做全职太太,为别人一时看起来比你强大而感到难受。 

博主发文的本意,应当是想收获网友们的安慰,可惜下面近700条评论,大都不赞成她的选择。 最高赞的回答简洁明了:「是的,你的错」。 

更有人质疑:「我觉得你的书白读了,通篇文章传递的都什么价值观……」 由于反响太过热烈,博主赶紧出来补充,称自己没有永远当家庭主妇的想法,写这篇文章也仅仅为了发泄情绪。但或许是争议太大,不久后这篇分享就被彻底删除了。 

关于「全职主妇」的争议,已属老生常谈。而对于高学历女性做全职主妇,舆论的争锋就更为复杂。 几年前,在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上,打造一个年轻貌美、高学历、家境优良又早早有娃的「辣妈」人设,引来的大都是网友歆羡的目光。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高学历全职妈妈」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这些怀疑,大都聚集在一个焦点上:高学历女性去做全职妈妈,是不是一种浪费。 恰好,前段时间《劳动报》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次街头采访,题目就是「高学历女性做全职太太,是浪费吗?」



街采中,出现了正反两方的观点。 一位上海爷叔认为,高学历全职妈妈是有社会价值的。 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而高学历母亲能够帮助社会培养更好的下一代。

  

一位年轻女性则认为,照顾家庭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不应被评论为「浪费」;职业多种多样,没有高下之分。 且高学历女性有更强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在家庭事务上也能够做得更好。

  

相对而言,这两位受访者的观点都倾向于支持,并且肯定了全职妈妈存在的价值。 而当镜头转向两位「过来人」的阿姨身上,得到的则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态度。 一位阿姨表示,女性做家庭主妇,大都是出于无奈,是小孩没人带情况下的一种牺牲。

「伸手问男的要钱不好,要看他脸色的」:

  

另一位阿姨则直言浪费:「做家庭主妇,整天对着的不是小孩就是家务,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 她还举了身边人的例子: 一个高学历的朋友,在家做了三年家庭主妇,每天灰头土脸,看上去根本没有高知女性的样子。

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她重回职场,整个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采访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赞同全职主妇选择的是爷叔和年轻小姐姐。一位只能担任父亲和丈夫的角色,缺乏切身体会;另一位还未真正进入家庭生活。 而持反对态度的,则是真正经历过主妇生涯的阿姨们。 也可以说,理论上,或许大家都认可高学历全职主妇的贡献和价值。然而对于亲历者而言,「不好意思伸手要钱」「灰头土脸地带娃」,才是生活更真实的那一面。  



一度大热的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中,曾经给家庭主妇算过一笔账:  

按照一般行情计算,主妇的劳动换算成年收入,差不多有304.1万日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为16.9万元。  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一线城市的平均薪资。可惜在现实生活中,真能得到相应回报的家庭主妇数量寥寥。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如果把全职主妇当做一份工作来看待,这份工作要求颇高:保姆、司机、厨师、育儿嫂、家庭教师…… 

手手抓,手手都要硬,还是7x24小时的全年无休型。

 要是在公司里如此苦干,熬上两三年,至少也能收获升职加薪。 但在家庭中,全职主妇的付出难以被量化,更难得到切实的经济酬劳。 对于高学历的全职主妇而言,需要支付的机会成本往往更高。 如剑桥毕业的小红书博主所言,与她同一起跑线的好友们已经开始在职业领域有所建树,「恨不得年薪百万」。

选择做全职妈妈的她却仍是一张白纸:既没有经济上的收入,也没有工作经验的积累。 若干年后,如果她想要重回职场,需要面对的挑战显然会比同龄人更多。 可以说,全职主妇是这样一份工作:劳心劳力、老板(小孩)难搞、没有工资,还没有社保。 

少的不仅是《劳动法》的保护,甚至连《婚姻法》给予的保障都极为有限。 前段时间,关于广州李女士与丈夫诉讼离婚的新闻曾经引发关注: 李女士婚前经营了一家饮食店,婚后因为怀孕、抚养孩子、照顾家庭等原因没有继续工作,成为一名全职主妇。

离婚时,李女士主张丈夫应当给予经济上的补偿。 法庭支持了这一诉求,判定丈夫需要支付家务劳动补偿:一万元。  



 ©️微博

没错,一万元。 结婚四年,抚育了孩子,照顾了家庭,最后得到的「工资」折合为每天7元。 难怪有网友说,李女士不如去小区里每天捡点饮料瓶,赚得还更多一点。 

话语戏谑,但全职主妇在「劳动所得」上的尴尬处境,可见一斑。



经济回报缺失,那么社会价值的认可上呢? 街采中,上海爷叔说了这么一番话: 妈妈十月怀胎,辛苦生下孩子,再把孩子培养出来,这个功劳是很大的。

我们怎么尊重女性都不为过。 

确实如此。可惜现实中,真正被认可付出的全职主妇仍是少数。 儒家文化圈里,长期以来有着一种约定俗成:照顾家庭,抚养子嗣,是女性的天职。 

爸爸带娃,属于客串,如果表现得靠谱,还能得到交口称赞。 而妈妈带娃,就属于义务,万一孩子有个磕磕碰碰,即使是路人都会说一句:整天待在家,怎么连个孩子都管不好?

 

©️《坡道上的家》 去年,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热播,李承铉曾因帅裂舞台的表现,及「全职奶爸」的反差感上过多次热搜。 关于他当全职爸爸曾经抑郁一年多的故事,更是收割了大批同情与好感。

 

 ©️微博

网友的评论里,大都是对李承铉「男德」的赞扬——

一个男性,愿意全职在家照顾孩子,放弃事业,就会被褒奖为「遇上他此生无憾」,是值得挂在热搜上的好老公、好爸爸。 

而现实中,更多的全职妈妈们,则是被忽视、被「失声」的一群人。 为了家庭放弃事业、为了带娃濒临抑郁……这些牺牲放在女性身上,成为了理所当然。 

做得好,是正常的;做得不好,迎来的就是苛责:「都不用你挣钱,怎么连个家都管不好?」 小红书上,就有全职妈妈吐露自己的心酸:我老公觉得我每天无所事事,我公婆觉得我带娃很轻松。

我每天要喂奶、洗衣、做饭,有时做一家人的饭,打扫家务,一手抱娃一手提菜,每天都是凌晨一点左右睡觉,半夜还要起来三四次。

三个月不到,瘦了25斤,公婆还认为我故意减肥,指责我让孩子没有母乳吃…… 

 

©️小红书

那些不被理解的苦,很多时候,只有自己知道。

 

生活中,时常会听到类似观点: 做全职妈妈,一样可以过得很幸福。只要家里人认可,自己也享受家庭生活,多点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没什么不好。 

确实如此。 在丈夫支持、家人认可、经济条件也允许的情况下,全职妈妈可以过得很潇洒。 

但前提是,这一切都不会改变。 

成为全职妈妈,意味着坐上一张赌桌。赌的,还是最难以琢磨的人性。 丈夫是否会长期、坚定地支持这个选择?

他能否一直不变心?

你们的婚姻,是否会因为二人生活环境的差异产生变化?

即使感情上可以保证,在全家的经济来源单一的情况下,如果丈夫遭遇职场危机、工作调动,甚至失业呢?

到那时,情况又会产生什么变化? 一切都是未知数。这世上当然有顺遂的幸运儿,但谁也不能保证,你就会是其中之一。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剑桥毕业的小红书博主,因为母亲对她当全职太太的不认同,甚至称她为「靠老公的寄生虫」而感到委屈。 但这种「过来人」的危机意识是必要的:真正经历过婚姻这场漫长漂流的人,才知道其中隐藏着多少礁石和险滩。 对于没有经济收入、完全依赖另一半生活的全职太太而言,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彻底地一无所有。 

 

©️电影《找到你》,更有经济实力的男方赢了抚养权官司

 即使没有走到婚姻破裂的极端情况,被「供养」的不平等感,也会带来许多隐痛。

 博主@荣荣妈养儿记曾分享过自己当全职妈妈时的心路历程: 

我也有过一段长达两三年没有收入的日子,即使衣食无忧,也能隐隐感觉到家庭地位的微妙不同。

公公婆婆没有亏待过我,荣爸更是有求必应,但是每次想要买啥都要张口要钱的经历,还是会让我觉得窘迫。

为了避免这样的窘迫,我只能减少不那么必要的需求。

但有些时候,女人的幸福感和价值认同,就往往来自于那些非必要的支出。比如,一件羊绒衫、一支新色号的口红、一条漂亮的项链…… 

读过之后,就更能明白街采中,阿姨作为过来人的忠告:「自己钱没有,伸手问男的要不好,要看他脸色的,烦也烦死了。」 还是那句老话,经济不独立,人格很难独立。 手心朝上的日子,绝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过。

  

选择当一个全职太太,有错吗? 没有。 人生,并没有浪费这个概念;做全职太太,同样可以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个世界上有喜欢叱咤职场的女性,自然也会有乐意照顾家庭的女性。选择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 

关键在于,是否拥有相匹配的、承担风险的能力。 

我们该如何看待高学历女性当全职妈妈? 问题的关键,也不在于网友的看法。而是家庭中的其他人怎么看,国家的法律法规怎么看,企业的制度怎么看……  

在美国,「全职主妇」是一份正式的工作。即使从来没有上过班、缴过社保,当家庭主妇到达退休年龄时,依然可以获得配偶退休金的一半,由国家直接发放。 在日本,有「配偶减税」政策,如果一方选择成为全职主妇,那么整个家庭需要缴纳的税额就会减少。

此外,如果主妇提出离婚,也可以和丈夫均分养老金。婚姻年限越长,分到的养老金越多。 缺乏制度上对于全职妈妈的保障和尊重,很多付出,大概率只能沦为自我感动。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否定「全职太太」这项选择,而是希望所有女性在走上这条道路前,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至少,别像波伏娃描述的那样: 

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

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