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驻西南编辑

作者|雨林下

题图|东方IC

 

尽管联合国COP26气候峰会提出了“让煤电成为历史”,但目前看来,煤似乎还落不了西山。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1年煤炭报告》显示,继2019年和2020年下降后,全球煤炭发电量在2021年约上升9%,达到10350万亿瓦特小时的历史最高水平。


2015-2024年全球发电量变化-燃煤电力在2021年实现了最大的年度增长
2015-2024年全球发电量变化-燃煤电力在2021年实现了最大的年度增长

来源:国际能源署(IEA)报告

 

也就是说,去年全球消耗的燃煤电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且一半以上的需求都在中国。

 

为了刺激疫情经济复苏,国内各地政府放宽了不少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管控。然而,发改委2021年8月发布的各地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省份上半年都未达标。于是,大家开始陆续限电,以期完成全年下达的指标。


与此同时,煤炭短缺和煤价飞涨造成火电开机不足,也在十多个省份的拉闸公告中有体现。


中国的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能源结构也长期以煤炭为基础,为何供应会骤然减少?


煤炭从业人士告诉虎嗅,内部供应上,一方面过去颁布了大量减少煤炭依赖的政策,国内关闭了很多矿井,同时,山西等煤省在2021年遭遇暴雨影响了当地煤矿运营和输送,加之在新法规下,煤矿企业的表外产能会构成违规违法,比如内蒙古反腐就查处了很多“小产能”。


外部,印尼洪水、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制裁,以及蒙古的新冠疫情都使得煤炭进口收紧,对总量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由于“控”度过猛,国内赶紧调整工作重点,从煤电去产能转向煤电保供。


不仅批准一些此前关闭的煤矿复工,还放开了新的煤矿投产,而且提高了煤炭生产目标,限制了煤炭价格,并允许更大的批发电价波动,将发电侧煤电交易基准价扩大为上下浮动均不超过20%,工商业用户全部入市,取消目录电价。


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了“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内容。不将原料用能纳入全国及地方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考核,这一改革从本质回归了能源的多重属性。

 

比如同样是煤,原料煤和燃料煤就有天壤之别。作为化工原料属性时,其本身80%会转化成甲醇、油品、天然气、聚丙烯一类的新能源形态,只有20%会成为碳排放;而作为燃料属性时,其用能排放几乎全是二氧化碳。因此,对不同功能的煤炭采取不同核算标准更为合理,顺带也减轻了煤化工企业一定的压力。

 

煤炭价值被重估

 

全球减碳的大趋势令煤炭行业日益声名狼藉。


这些年,国内各大发电集团都在边缘化煤电,缩小相关资产比重。2021年底,国家电投密集挂牌转让旗下6家煤电企业股权,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和国能集团也列出个别待处置火电资产“清单”。

 

国外这一现象也很普遍,力拓、必和必拓、英美资源集团都在裁撤火电部门。唯独总部位于瑞士的嘉能可公司是个例外,作为市值600多亿美元的大型矿业公司,嘉能可一直低调而坚定的捍卫着不受欢迎的煤炭,自2018年以来,它把同行剥离出来的火电资产都逐一收入囊中。直到去年,煤炭身价节节攀升,嘉能可从中大赚,给股东带来了比西方任何矿业公司都多的回报。

 

如今,必和必拓之类的公司已经开始重新考虑退出动力煤生产的计划。

 

国内火电厂的一线员工也向虎嗅表示,从生产情况看,当下总体形势仍以火电为主,在求稳的基础上发展新能源。不过,产能方面在做机组迭代,比如已经在关停20万机组以下的机组了,传统“上大压小”的论调也在改变——过去允许新建低能耗、热效率高、排放指标达标的大型火电机组,同时要对低改造价值的小型火电机组实行关停。现在基本不再上大,但压小在继续,大家都转核能、风电和光伏,但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还顶不了主力。

 

加速升级智能化水平

 

中国的能源保有储量中,煤炭约占有89%的比例,38亿吨左右的年产原煤量更是占了全球总产量半壁江山,为我国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中国能源体系的转变 | 来源:壳牌2060碳中和报告
中国能源体系的转变 | 来源:壳牌2060碳中和报告

 

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2022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中,将煤矿智能化数字化、煤矿生态环保和节能减碳、煤层气开发利用,以及煤矿瓦斯治理共4项标准设为了煤炭领域的重点方向。

 

来源:国家能源局<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来源:国家能源局

 

其中,煤矿智能化、数字化具体包括煤矿智能装备,智能化煤矿大数据建设,矿用通信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

 

一位央企火电厂的员工向虎嗅形象介绍了实际应用中“数字化煤厂”的形态:老厂改造和新厂新建,情况不太一样。

 

对于老厂,叫耗损管理。以前输煤皮带启动时,都要靠人工在周边监控,现在改造后可以实现煤场自动化取煤、输煤全程自动监控报警,还有后续的大数据分析。

 

新厂新建更智能,直接可以做到整个输煤系统或者整个电厂的数字化管理,非常方便就能查询每个设备的在线状态。


我们在业内叫做“用技防替代人防”,安全性和效率性都提高了很多。未来比较理想的电厂,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交给数据模拟分析,或许只需要很少的员工来保证这些无人化操作的设备稳定就够了。现在大的发电集团在各地都有自己的研究院,会不断把新开发的成熟技术应用到电厂里。


另外,可采煤炭储量是最底层的物质基础,如今矿资源的勘查手段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精度越来越大。


平稳把握转型节奏

 

在所有化石燃料中,煤炭排放强度远远超过其他燃料。因此,中国要实现3060的双碳目标,减少煤炭使用,逐步向清洁低碳转型是必然。

 

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中国从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型过程将对内蒙古、陕西、山西等产煤重地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省份的煤炭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产业链上有数百万人就业,如何减轻民生经济对煤炭的依赖,实现多元化平稳过渡会成为地方政府的转型重任。

 

发展新能源、金属开采、CCUS碳捕集以及先进制造等产业就是为区域创造新机会的举措之一。像新疆的光伏就非常强势,内蒙古的陆上风电装机容量也全国领先。

 

还比如,推动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对于存在可回收利用副产物的工业企业,可通过周边区域的垃圾、生物质、污泥等资源,建设垃圾电站、生物质电站及多种燃料耦合发电站,实现固废处理和电力供应相结合的循环经济,进而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而对于就业问题,为下岗的煤炭工人提供技能再培训也会是附带的长期投资。


总之,现阶段要想踏实的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煤炭这个大主角还下不了场,但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也将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为新能源策划之「 电力专题 」,往期回顾:《微电网出场,板凳球员拼了》,将持续呈现产业近况,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