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nfoQ(ID:infoqchina),作者:蔡芳芳,咨询专家:黄东旭、梁冰、李万鹏、王小瑞、燕青 等,原文标题:《解读开源的2021:从“开发者亚文化”,变成主流软件开发模式》,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1 对于开源是怎样的一年?
无论你是否从事开源相关工作,在过去一年里应该都能感知到开源极高的关注度和讨论热度。
从全球范围来看,过去一年,开源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成为跨越国界和语言的共识。据最新官方报告,2021 年 GitHub 活跃用户数和活跃代码仓库数量均有明显增长,其中新增活跃用户数超过 1600 万、新增活跃代码仓库数量超过 6100 万。
在 Github 活跃用户分布上,北美用户仍然占据最大比重(31.5%,相比去年减少 2.3%),亚洲次之(31.2%,相比去年增加 0.3%),但两者在活跃用户数量上已经非常接近,排在后面的依次是欧洲(27.3%,相比去年增加 0.7%)、南美洲(5.9%,相比去年增加 1%)、非洲(2.3%,相比去年增加 0.3%)、大洋洲(1.7%,相比去年减少 0.1%)。
我们认为,开源正逐渐从“开发者亚文化”变成一个主流的软件开发模式,而 2021 年会是这个转变过程中相当关键的一年。这在中国可能体现得更加明显,云计算的高速增长、中美贸易竞争带来的断供风险,都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对于开源领域的投入。
首先,开源受到的关注度急剧提升,这不仅在于开发者、企业层面,更在于国家战略层面。国外,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在 2021 年 9 月发布了《欧盟经济中开源软硬件对技术独立、竞争力和创新的影响研究》报告,从多角度研究开源软件(OSS)及开源硬件(OSH)对欧盟经济的影响;国内,开源第一次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开源突破了原来相对更小众的开发者圈层,得到越来越多圈外人的关注,尤其是来自金融、电信、新经济领域大型企业的关注。
其次,企业对于开源的投入不断加大,更多开发者投身开源。不止一位受访专家向 InfoQ 表示,自己所在公司对开源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越来越大。从使用开源到贡献开源再到构建开源生态的改变,正在很多中国企业里发生。
过去一年,大型企业采用开源的氛围也从观望变为加速投入,有更多大型科技企业选择开源路线。以数据库领域为例,开源已经成为大型企业分布式数据库的首选。全球知名数据库流行度排行榜 DB-Engines 统计数据也表明,从 2021 年开始,开源数据库的流行指数已经超过商用数据库。
下面这张图记录了 2021 年中国典型企业在 GitHub 上活跃度(Events 数)排名前 10 的项目。这些项目的热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内的开源热度。数据来自于 GitHub Archive(一个用于记录 GitHub 公共活动的公开数据存档),由 PingCAP 社区提供。
基于 GitHub Archive 过去 10 年的数据,选取国内典型企业可以看到,中国开源的活跃仓库数大幅提升,从 2011 年的 29 到 2021 年 12 月末的 5067,复合增长率增长了 67%。
注:活跃仓库:指在一年中有发生过至少一项事件的仓库,如 PushEvent、IssueCommentEvent、ReleaseEvent、PullRequestEvent 等(总计有 21 类行为);典型企业包括:阿里、百度、腾讯、字节、美团、滴滴、华为、京东、小米、网易、Bilibili、微众、携程、PingCAP 等 40 多家公司。
“回顾国内开源近十年的发展:早期是文化战略,主要是为了鼓励工程师文化;中期成为了技术战略,企业需要解决技术孤岛问题;现在已经变成众多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业务战略,这时候开源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要投入的领域,开源层面胜出就有机会触达更多开发者,能极大帮助企业 ToB 业务的成功。”受访专家向 InfoQ 如此总结道。
除了企业层面加大、加速投入,在全球范围内,基于开源项目的商业公司也得到了资本的高度认可。比如今年上市的 HashiCorp 和 GitLab,HashiCorp 的市值目前已经达到 152 亿美元,GitLab 市值则达到 108 亿美元。更多未上市的初创企业也接连获得融资,融资金额和估值不断刷新上限。
回看 2021 这一年,开源大潮继续滚滚向前,对于中国开发者来说,还有哪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变化?哪些事件可能会影响开源未来走向?下文基于资料整理和受访专家反馈,围绕几个重点方向进行回顾和总结。
值得关注的五个变化
1. 开源上升至国家级别的战略高度
2021 年,多国发布政策将开源提升至国家级别的战略高度,肯定了开源模式对信息技术创新和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发展开源、繁荣开源生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2021 年 9 月,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发布《欧盟经济中开源软硬件对技术独立、竞争力和创新的影响研究》报告,对开源软件(OSS)、开源硬件(OSH)如何推动欧盟经济复苏、数字化转型、数字自治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报告中提到,针对开源软件的投资,平均可带来四倍的回报。据研究结果预测,如果欧盟的开源贡献增加 10%,该地区的 GDP 将增加 1000 亿欧元,是欧盟开源软件价值的两倍多。同时,每年还会新增 600 多家 ICT 初创公司。
2021 年 12 月 8 日,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宣布,其正在采纳有关开源软件的新规则,只要对民众、公司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有潜在益处,就可以公开访问其软件解决方案。根据新规则,委员会将通过开源其软件解决方案为公司、初创企业、创新者、公共行政部门等带来重大价值,这一决定也将刺激创新。
国内,开源被写入《“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可以说是 2021 年关注度最高的大事件。
2021 年 11 月 30 日,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发布《“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下面简称《规划》),将“开源重塑软件发展新生态”作为“十四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的四大发展形势之一进行重点阐述。《规划》强调,开源模式已成为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导模式,可以说“软件定义未来的世界,开源决定软件的未来”。
《规划》同时提出了“繁荣国内开源生态”的重点任务,并设置“开源生态培育”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建设高水平基金会,打造优秀开源项目,深化开源技术应用,夯实开源基础设施,普及开源文化,完善开源治理机制和治理规则,加强开源国际合作,推动形成众研众用众创的开源软件生态。
这将会对中国开源的长期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受访嘉宾向 InfoQ 表示:
“可以看到政府在开源层面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解决软件供应链问题上,从政府,到企业,到开发者,都坚定地认为开源是必选项。只有市场认可的软件、有用户规模的软件才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开源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最优路径。”
“随着《规划》的出台,期望并相信中国开源能从无序繁荣向有序繁荣演进。”
2. 中国开源影响力逐步提升
据最新的 GitHub 年度开发者报告,2021 年 GitHub 上的中国开发者新增了近 103 万,累计约 755 万,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开源爱好者参与到各种开源项目中。
在 Apache 软件基金会、Linux 基金会、CNCF 等国际开源基金会中,源自中国的开源项目越来越多。今年 Apache 软件基金会迎来了 5 个来自中国的开源项目,分别是 EventMesh、ShenYu、Kyuubi、Linkis、SeaTunnel,单论数量应该是历年之最。
同时,更多中国企业和开源人士在国际基金会承担重要角色:
2021 年 2 月 9 日,Rust 基金会正式成立,华为是创始白金成员之一;
2021 年 3 月 11 日,Apache 软件基金会官网公布新一届董事名单,Tetrate.io Founding Engineer、ApacheSkyWalking 创始人和 PMC 吴晟成为本届唯一一位新晋董事;
2021 年 8 月,Linux 基金会成立开源安全基金会 OpenSSF,2021 年 10 月,腾讯成为中国第一家加入 OpenSSF 的企业;
2021 年 11 月 2 日,Linux基金会成立下一代架构(NextArch)基金会,腾讯作为创始企业加入;
2021 年 11 月,开放原子基金会 TOC 主席、Apache 软件基金会 Member、华为云与计算开源业务总经理堵俊平当选 LF AI & Data 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2021 年 11 月 24 日,腾讯云加入 FinOps 基金会成为顶级会员,腾讯开源联盟主席单致豪和腾讯云专家工程师孟凡杰亦分别进入 FinOps 基金会的理事会和技术咨询委员会(TAC);
华为开源能力中心工程师王晔晖当选 Linux 基金会 CHAOSS 项目董事会董事。
上述这些都表明,中国开发者和开源项目在开源世界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开源的发展,今后将会出现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中国开源项目和开源社区,并涌现出更多中国开源人才。有受访专家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开发者已经逐步从开源的使用者变为贡献者,如果我们过几年再回头看,今天可能会是整个中国或者以中文作为主流交流语言的开发体系的一个新元年,即中国开发者开始真正去主导一些核心平台级软件产品或技术方向了。”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中国开源影响力目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正如《“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解读中提到的,国内开源生态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受访专家向 InfoQ 直言:“我们可能还处在‘觉醒年代’或萌芽阶段,虽然 GitHub 数据显示中国开源贡献者数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人口红利。”
根据 X-lab 开放实验室 2021 年 10 月发布的《中国十年开源洞察报告》,虽然国内开源热度不断提升、中国开源开发者数量飞速增长,但在国内的开源项目中仍是中国开发者比例更高,国际化程度需要加强。就项目数量和开发者活跃度而言,目前仍是头部互联网大厂在引领国内开源。
有数据显示,国内 96.6% 的 500 强企业不了解开源,仅 2% 的 500 强企业参与开源贡献。相比而言,79.2% 的世界 500 强企业了解开源,22% 的世界 500 强企业参与开源贡献。
3. 开源治理和开源合规成为焦点议题
2021 年接近尾声之时,Apache Log4j2 CVE-2021-44228 安全漏洞在开源圈甚至整个 IT 圈炸起一声惊雷。由于漏洞利用门槛不高且 Log4j 应用范围极广,这次安全漏洞事件引发的影响十分深远,国内外大批企业受到波及。
近些年,在开源高速发展的同时,开源软件安全事件也频繁发生,开源软件供应链治理至关重要。Log4j2 安全漏洞事件进一步让大家意识到了这一重要性,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开源软件供应链安全的大讨论,对开源软件漏洞发布流程合理性的思考、对背后的开源项目及基金会组织等探讨也非常白热化。
围绕开源治理的议题,过去一年,Linux 基金会积极推动 OpenChain 国内外社区接轨与交流,中国信通院与诸多国内企业均密切关注或加入其中。此外,企业如何开源、项目开源流程、开源项目度量等问题也是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量化模型的方式对社区治理效果进行各项评估,成为越来越多成熟开源组织的“标配”。Linux 基金会也推动成立了度量开源项目与社区健康度的开源项目 CHAOSS,值得关注。
另一方面,随着各行各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开源代码,一些开源项目已成为“大生意”,围绕开源法务和合规话题的讨论被越来越多地摆上台面,成为核心议题之一。过去一年,围绕开源项目商标、开源许可协议的事件和争议就有好几起。
2021 年 1 月 20 日,Elastic 公司 CEO Shay Banon 在公司官网发文表示,他们决定将 Elasticsearch 和 Kibana 的开源协议由 Apache 2.0 变更为 Server Side Public License(SSPL)与 Elastic License 双许可。此举目的是限制云服务提供商在没有回馈开源社区的情况下,将 Elasticsearch 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他人使用并从中盈利,背后是 Elastic 与亚马逊多年的交锋。
2015 年,亚马逊推出自家的 Elasticsearch 服务,并将其定名为 Amazon Elasticsearch Service。在 Elastic 看来,亚马逊擅自在自家托管服务名中使用“Elasticsearch”一词,属于明显的商标侵权,并在市面上引发了关于 Elasticsearch 归属权的混乱,于是 Elastic 在 2019 年起诉亚马逊。
但因为诉讼进程缓慢,Elastic 主动更改许可证,加快亚马逊远离 Elasticsearch 品牌的步伐。这一行动确实奏效了,2021 年 9 月,Amazon Elasticsearch Service 更名为 Amazon OpenSearch Service。亚马逊高管也表示,将加紧建立并维护开源 Elasticsearch 与 Kibana 的 ALv2 许可分支。
实际上,不管是 SSPL 还是 Elastic License,都不符合 OSI 的开源定义,因此 Elastic 宣布变更开源协议在社区引发了巨大争议。
其他类似事件还有:国外数据查询引擎 Presto 创始团队宣布将 PrestoSQL 更名为 Trino,原因是 Facebook 注册了 Presto 商标;国内分析型数据库系统 DorisDB 更名 StarRocks(是否涉嫌侵权 Apache Doris 商标不得而知),同时高调宣布采用 Elastic License 2.0(ELv2)许可(同样不符 OSI 开源定义)“开源”而引起业界非议。
许可证争议和商标纠纷在开源领域无处不在,如何判断开源许可的合理性和潜在风险?宽松许可如何保护开源项目创始团队的权益?云厂商和开源社区之间的利益如何平衡?目前这些问题都还没有令人满意的回答,预计混乱和讨论未来还会继续。
2021 年 6 月,由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 GPL 著作权纠纷案件,被认为是明确 GPL-3.0 协议法律效力的国内首案。这个判例或将有助于未来开源社区维权,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这其实是对代码合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开源创企空前活跃,商业价值得到资本认可
过去一年,国内外基于开源项目的初创企业空前活跃,获得融资或上市的情况屡见不鲜,且融资金额和估值/市值不断刷新上限,开源社区和开源软件的商业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认可。
受访专家向 InfoQ 表示,“这些公司获得融资或上市标志着,开源软件终于在云原生时代找到了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解决了商业化的问题。2021 年会成为中国开源进入主流商业世界的元年。”
以下是对 2021 年开源创企融资和上市情况的不完全统计:
2021 年上市开源企业:
5 月,企业级开源 Linux 操作系统供应商 SUSE 上市,市值近 70 亿美元
6 月,Apache Kafka 背后商业化公司 Confluent 上市,首日开涨 25%,市值超过 110 亿美元
10 月,开源代码托管平台 GitLab 上市,以上市当日收盘价计算,GitLab 市值为 148.58 亿美元
12 月,聚焦云基础设施、DevOps 的开源软件公司 HashiCorp 上市,市值 153 亿美元
2021 年开源企业融资情况:
2 月,一流科技 OneFlow(开源深度学习框架 OneFlow)完成 5,000 万人民币 A 轮融资
3 月,深圳支流科技 API7(基于 Apache APISIX 项目)完成数百万美金 Pre-A 轮以及 A 轮融资
4 月,上海硅智信息技术 Kyligence(基于 Apache Kylin 项目)完成 7,000 万美元 D 轮融资
5 月,北京思斐软件 SphereEx(基于 Apache ShardingSphere 项目)完成数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截至发稿前,2022 年 1 月,SphereEx 又完成了近千万美元 Pre-A 轮融资)
5 月,涛思数据 TaosData(开源物联网大数据平台 TDengine)完成 4,7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6 月,鲸鲮科技(基于 Linux 的开源操作系统 JingOS)获创新工场领投 1000 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8 月,大数据开源项目 Spark、Delta Lake 背后的商业公司 Databricks 获得 16 亿美元 H 轮融资,最新估值飙升至 380 亿美元,距离上一轮 10 亿美元的 G 轮融资仅仅过去 7 个月时间
9 月,开源 OLAP 分析引擎 ClickHouse 独立成立公司,同时获得 5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Yandex 也参与其中
10 月,基于 Apache Pulsar 的商业化公司 StreamNative 获得 2300 万美元 A 轮融资11 月,白鲸开源(基于 Apache DolphinScheduler)获得数百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12 月,Cockroach Labs 再获 2.73 亿美元 F 轮融资,估值达到 50 亿美元,同年 1 月 Cockroach Labs 才刚获得 1.6 亿美元融资
5. 开源成为基础软件研发的主流
由于市场和技术的双向选择,开源已经成为基础软件研发的主流,甚至是必选项,这一趋势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领域尤其明显。
操作系统层面,随着云边端协同成为计算架构发展的下一个趋势,催生了对操作系统的新需求,即要能够同时支持多样化的硬件架构。此外,2020 年底,RedHat 宣布将在 2021 年底结束对 CentOS 8 的支持,全球用户开始尝试寻找合适的操作系统进行替换。及时解决用户在 CentOS 退出后可能面临的风险、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成为操作系统厂商和研发人员努力的方向,而开源又成为操作系统研发的首选模式。
继 2019 年华为开源自研操作系统 openEuler 之后,2021 年 10 月,龙蜥社区在阿里云云栖大会上首次登台,其操作系统 Anolis OS 也亮相,并宣布完全开源,以中立社区的方式运作。
2021 年 11 月 4 日,龙蜥宣布将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孵化,基金会技术监督委员会已全票同意接收龙蜥操作系统为基金会项目。11 月 9 日,欧拉官宣正式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孵化。目前,龙蜥社区(OpenAnolis)已拥有 50 多家生态企业,openEuler 社区已经有 300 多家企业、近万名社区开发者加入。在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后,英特尔也正式签署贡献者许可协议加入 openEuler 开源社区。
2021 年 12 月 22 日,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社区 OpenCloudOS 正式成立。腾讯、宝德、北京初心、北京红旗、飞腾、浪潮、龙芯中科、OPPO、先进开源、中电科申泰、中科方德、兆芯等 20 余家操作系统生态厂商及用户成为首批创始单位。在成立之初,OpenCloudOS 就决定成为无厂商标签的中立社区,未来也将成为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一员,由基金会托管和监督,以标准开源社区模式运作。
目前,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官网展示的孵化项目中已经有 4 个国产开源操作系统项目,分别是 openEuler、OpenHarmony、TencentOS Tiny、AliOS Things,未来预计还会加入 Anolis OS 和 OpenCloudOS。
数据库作为核心基础软件,同样需要借助开源模式进行快速打磨和迭代。
“中国有很多分布式数据库的应用场景,正因为有了需求才会有匹配这种需求的产品,这些场景给产品带来了很多锻炼和打磨。中国市场的需求又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开源,很难有一款产品可以以现在的迭代和扩张速度去支撑中国市场的场景爆发。所以开源是中国当下新一代数据库发展的最优选择。”受访专家表示,开源还可以作为一座桥梁,将互联网公司里优秀开发者沉淀出来的产品特性传输到金融行业以及传统行业中。
三个未解问题:未来可期
整体而言,开源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仍有一些问题摆在从业者面前,期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答。
疑问 1:中国本土开源基金会是否会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2020 年 6 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 Foundation)官宣成立,中国终于有了首个本土的开源基金会。2021 年,华为欧拉、阿里龙蜥、OpenCloudOS 等国产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相继捐赠或宣布将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有受访专家认为,这标志着国内开源从跟随国外基金会的阶段,正式走向了完全自主运营的阶段。
与国外几大主流基金会相比,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有其特殊性。不管 Linux 基金会、OpenStack 基金会还是 Apache 软件基金会,都是围绕着一个大型的平台级的核心项目,聚集相关的开发者、厂商、用户,在这个背景之下成立基金会,然后基于这个核心项目的技术路线去孵化更多新技术、新项目。通常新项目都会跟基金会核心项目有关联,由于已经有核心生态的开发者围绕在基金会周围,所以新技术加入后可以孵化得更快。
而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这样一个大型的平台级核心项目或核心“技术路线”,它目前是多赛道同步发展,不同赛道的生态发展速度可能会有不同。如果非要提一个笼统的核心“技术路线”,那它可能更像是开源基础软件的大本营,但基础软件之下包含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多个技术领域,彼此之间没有那么直接强相关。这就决定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不能完全参照国外基金会的发展模式,需要有自己的特色。
目前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尚处于发展早期,很多工作还在摸索阶段。随着更多大型操作系统开源项目的加入,未来这些同类型的开源项目如何在一个基金会内共存和发展?基金会和开源项目如何共同成长?它是否会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能孵化出哪些成功的开源项目?值得期待。
疑问 2:云厂商与开源厂商之间会磨合出怎样的利益平衡和共存模式?
云计算的普及几乎颠覆了各个行业和职能角色,商业开源市场也不例外。传统的开源商业化模式是,开源项目采用相对宽松的开源许可,如 Apache 2.0 和 MIT,开发者或厂商可以将原始代码与专有附加组件共同打包到商业产品当中售卖,只需在分发过程中保留原始 OSS 的源代码及版权信息即可。
Cloudera、Elastic、MongoDB 等公司都依赖这样的商业模式,即先让用户喜欢上软件的免费开源版本,再在之后的生产应用当中付费来获取额外的企业功能与技术支持。这种商业开源软件(COSS)模式在企业私有基础设施安装与运行的时代表现不错。然而,云服务的横空出世颠覆了一切:云厂商纷纷将开源软件集成到自己的云产品中,以整体的云服务解决方案推向客户,这在根本上对 COSS 模式构成了威胁。
当下,云厂商与开源厂商之间的利益冲突依然白热化,云厂商与开源厂商之间的利益平衡和共存模式有待摸索。
部分开源厂商试图通过修改开源许可协议,重新定义与云厂商合作的规范,不过这种做法常常在社区引发巨大争议,争议的核心是“新协议到底算不算真的开源”。不过这一策略对于开源厂商来说并非完全不可借鉴。MongoDB 更改开源协议也曾引起极大关注,RedHat 等厂商纷纷表示将弃用 MongoDB。一时之间,MongoDB 似乎深陷险境。但两年过去后,这家公司不仅还活着,而且活得很好,其股价也从 2018 年的不足 100 美元/股涨到现在的 429 美元/股。
也有一些开源厂商很好地适应了云的变革,比如大数据独角兽 Databricks,他们主导的多个开源项目如 Spark、Delta Lake 都基于云做了全新设计,且很早就做成云上服务,通过上云做商业拓展,与云厂商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未来随着云厂商和云厂商的竞争、云厂商和开源厂商的竞合,最终开源厂商和云厂商之间是否能磨合探索出一个双赢模式?让我们拭目以待。
疑问 3:中国将诞生出哪些真正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一流开源项目?
受访专家与我们分享了两个开源发展趋势:
首先,每个软件领域的开源胜出者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事实标准。早期每个领域会定义各种标准,如 CORBA、J2EE、MQTT、AMQP 等等,在互联网爆发之前,绝大部分企业软件是构建在这类标准之上。看似很美好,但是也意味着标准迭代慢,以数年为周期,远远不能满足互联网架构的敏捷诉求。这时候出现了 Spring、Spring Boot、Dubbo、RocketMQ、Kafka、Redis、TiDB 等产品,各自解决了某个领域的核心痛点, 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标准。
其次,云原生是促进开源软件创新的新变量。我们看到现在市面上各个领域知名的开源软件绝大部分是 10 年前设计的,主要运行在物理数据中心,面向百兆网络、物理磁盘、物理服务器设计。目前各家公共云厂商的 IaaS 已经极其成熟,网络延时、计算存储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时候上层 PaaS 类软件的设计基石发生了质变,必然会出现基于云全新设计的 PaaS 产品。比如 Snowflake、Datadog 等都是基于云做了全新设计,获得广大开发者的认可。目前这个领域才刚刚开始,中国软件开发者近千万,云计算领域几乎和国际一线厂商同时起步,相信在这个领域一定会出现越来越多一流的开源软件。
上述两个趋势都意味着中国具备诞生出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开源项目的潜力,未来到底会有哪些开源项目脱颖而出、真正走向全球,想必大家对此都充满好奇和期待。
结语
开源圈有一句老话:“独行快,众行远”,无论是对于一个开源项目和开源社区,还是对中国开源的发展,我们都应该将它们作为一场“长跑”来对待。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开源发展需要靠中国的高校和普及开源教育机构等长期地输送开源人才;更关键的是,需要企业、开发者共同持续投入,推出更多有前瞻性和技术引领性的优秀开源项目。
2022 年,相信开源圈会更加精彩,InfoQ 将持续关注和报道开源人、开源事,让我们一起见证“开源重塑软件发展新生态”。
特此感谢黄东旭、梁冰、李万鹏、王小瑞、燕青(按姓名首字母排序)对本文的贡献,他们的真知灼见,是本文能与大家见面的关键。同时由衷感谢开源社发起的 2021 中国开源年度报告全体作者。
黄东旭,PingCAP 联合创始人兼 CTO、资深基础软件工程师、架构师,曾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网易有道及豌豆荚。
梁冰,华为计算产业开源与生态营销总监,曾服务于 263.com、IBM、Intel、HUAWEI 等公司,现服务于多样性计算的开源软件生态(openEuler)。
李万鹏,腾讯云专家工程师,Linux 内核 KVM 子系统核心 Reviewer,国内知名 Linux 内核研发人员。
王小瑞(花名:誓嘉),阿里巴巴资深技术专家,Apache RocketMQ 作者、创始人、PMC Chair,Apache 软件基金会 Member,负责了淘宝天猫核心业务向云原生架构升级。
燕青,网易数帆大数据专家,Apache Kyuubi PPMC & Committer,Apache Spark Committe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nfoQ(ID:infoqchina),作者:蔡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