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采铜的创想世界(ID:CTDT4US),作者:采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几年,“卡片笔记法”很受人推崇。一些爱学习的朋友,一听到“卡片笔记法”就肃然起敬。


可不是嘛?你看,文学大师纳博科夫就经常在卡片上写东西,学问大家钱钟书更是长年在卡片上记笔记,一生中记过大几万张卡片。


再加上去年流行的一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介绍了社会学家卢曼也是靠记卡片而成果丰硕、著作等身的。


如果你再翻阅翻阅其他文献,也会发现,其他勤于记笔记的大师大家简直数不胜数。这么看来,写卡片简直是成名成家的武林秘技了。


纳博科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


也许你会问,什么叫索引卡片,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常见到了?


索引卡片原本是图书馆里使用的,是用于检索书的。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家乡的一座市级图书馆,就见过排成一面墙的小抽屉,每个抽屉里都有好几十张或者上百张索引卡片,每一张卡片里写着一本书的简介(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年代、内容简介等),更重要的是每本书有一个编号。


那时我要借书,必须先打开一个个抽屉,翻看一张张卡片,看到感兴趣的简介后,再把编号记下来,再让工作人员根据编号来取书。这就是索引卡片为什么含“索引”两字的来由。


但是,现在的图书馆,早就没有索引卡片了,排成一面的小抽屉的壮观景象一去不复返。因为数字化系统早就替代了它们。用电脑检索比用卡片检索快得多,一秒钟就出来了,谁还用卡片啊?


然后我们再回到现在广受人推崇的“卡片笔记法”,你可能就发现问题所在了。


卡片只是一个记录信息的形式,本身没有神奇之处。纳博科夫也好,钱钟书也好,卢曼也好,或者别的大师,请问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他们生活在电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他们生活在前Word时代。


那时候他们没有Word,没有PPT,没有印象笔记或者别的什么笔记,也没有石墨、幕布等轻便的App,那么他们要记录整理大量资料,那不用卡片用啥?


就拿Word来说,你可以把一页看成一张卡片,无非是这一页大一点小一点的问题,而页面大小你是可以设置的。或者PPT,更加可以看成一页就是一张卡片。


你这样看的话,“卡片笔记法”等同于废话。相当于说:你要经常写东西的人,肯定要在一个介质上记东西,然后你可以把这个介质称为“卡片”。


那么你要问了,卡片是松散的,还有一种是装订好的本子,两者有什么区别?


区别还是有的,卡片是松散的,所以可以重新排序、分类、方便检索。而本子更适合不需要重新排序的、系统性更强的记录。但是排序、分类、搜索这些功能,你在Word上或者任何一个软件上都可以轻松实现,而且比卡片更快速更方便。


也就是说,只要你在记笔记,不管是记在哪一种介质上,都是在做“卡片笔记”。所以关键不在于“卡片”两个字,而是你有没有花时间记笔记而已。


所以说,把“卡片笔记法”当成一个什么了不得的、大师才会用的方法,根本不成立。它根本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再说透一点,对于写作者,用什么工具根本不重要!用什么都可以。


我可以在卷筒纸上写诗。


因为对于写作者来说,真正的工具是他的大脑。


钱钟书厉害不是因为他写卡片,而是他写了几万张卡片。你和钱钟书的区别不是你要不要写卡片,而是你写了几张卡片。如果你写了一百张卡片,一点用都没有。如果你写了一万张卡片,你就是大神。


我们现在很多人,邯郸学步,把卡片当成什么很牛的方法,把时间都用在了尝试各种新工具、新玩意儿上,却不想想,你能不能成为大牛,唯一的关键变量,是你的耐心和坚持而已。


没有一种工具或者方法可以帮你你省去日复一日百折不回的坚持,帮你躲过辗转难熬苦思冥想的一个个夜晚。


你真正要学的,不是纳博科夫或者钱钟书的卡片,而是他们坚韧卓绝的气质和精神。


别说卡片了,哪怕你把钱钟书坐过的同款座椅买过来都不会让你成为钱钟书的,就像你穿了乔丹球鞋也不会让你变成乔丹的,但是你穿了乔丹球鞋认真打十年球或许能打打CUBA,懂了没?


还是别吹了,卡片笔记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采铜的创想世界(ID:CTDT4US),作者: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