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作者:刘言飞语,头图来自:《黑客帝国:矩阵重启》


说一些观察思考,都是非常个人的,基于所谓古典视角、经验主义的。不代表普遍观点,更不代表是否正确。元宇宙和 Web3 很容易陷入信仰之争,这种争论意义不大。



区块链会是促进这个元宇宙形成的关键。像 Fred Ehrsam 在 2017 年就提到(那篇文章传得很火),区块链成为元宇宙的支柱,这个逻辑上没错,但前提依然是:1. 有更多的人选择在虚拟世界生活、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资源;2. 算力达标,技术成熟。


第一点来说,Shaan Puri 提到的理念是,过去在物理世界花的时间,被电视削弱到了 85%,被电脑削弱到了 70%,被手机削弱到了 50%,于是可证,未来会越来越少,因此人都住在数字世界里。这个也太缺乏论证了,逻辑滑坡。


互联网技术再怎么发展,也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信息的问题。信息可以是文字、声音和图像,抽象说就是视听。VR 是体验更好的视听,但也仍是视听,和少部分的运动(万向行走设备都发展了很多年了,还是没有民用)。色声香味触法里,只能解决色(目前的刷新率玩久了还是会晕)和声的问题,其它的还十分遥远。美团外卖和滴滴打车只有 APP 没有任何价值。技术再怎么发展,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粮食问题,解决不了性生活的问题。


推特上就有人吐槽过,原帖找不到了,大意是:我知道 Web3.0 很棒,可是你试过性生活吗?道理相同。



至于算力的问题,我不是专家,但也知道区块链的很多底层技术运作起来消耗巨大。那种体验极佳到头号玩家水平的渲染(且是多人实时同步的),是不可想象的。感兴趣的可以听下重轻老师在机核的那期播客《元宇宙批评》,作为游戏爱好者,说出了很多心里话:凭什么游戏从业者脚踏实地探索这么多年的东西,被你们拿来骗钱,而且打着能降维打击游戏的旗号?


(黑客帝国4,口碑有点扑街。)<br>
(黑客帝国4,口碑有点扑街。)



不过元宇宙迟早是会到来的,如果我们把它定位为“更沉浸的数字化体验”,而不是极端的“全人类都生活在元宇宙里”的话。毕竟肉眼可见的是 VR 设备变得越来越亲民,半条命和节奏光剑变得耐玩,设备变得更轻。VR 设备是 PS 和 Xbox 的强力竞争对手。


只不过真要达到完全沉浸式的体验,我自己是很悲观的,脑神经领域对科学家来说还是一团迷雾。真的做到脑机接口,并且人活在黑客帝国里,在座的各位有生之年够呛能看到。


不过如果你是技术乐观派,那你应该 all in 马斯克的 Neuralink。别的脑神经研究团队未必不比他聪明,关键是,他有钞能力啊。



Fred 和 Matt 说,crypto 就是 metaverse。随着人们在数字世界待得越多,在这里面就会花更多钱。中心化的产权系统里,确实权力和大厂都可以剥夺产权。我就亲眼看到很多在知乎的创作者朋友,辛苦经营的账号,被突然封杀,市场里评价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资产就瞬间清零。这在区块链为基础的平台上不会发生。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这成为抵抗大厂垄断以及隐私权的手段。


如果说确权是比特世界比原子世界对产权更有效的保障,这点我是认的。只是前提仍然是要元宇宙出现,大家花更多的时间在虚拟世界里。可是抖音都已经增长放缓了,我想象不到有什么新技术能替代原子时间,继续突破对屏幕的使用时长。


于是 Web3 的故事就出现了。



Web 3 比元宇宙要着急,因为肉眼可见可以套利,于是就更容易火了。Web3 讲述的就是数字产权的确权和高效的交易,以及利用区块链的协议(比如使用者要给作者付费),能够让世界变成创作者很幸福的美好人间。


逻辑似乎没错。但我最纳闷的在于,创作者现在过得就特别差吗?何同学的内容都能影响上市公司股价了,谐星聊天会也接到商单了,都在变得更好啊。产品的价值源于新旧体验差,而确权对于创作者来说,肯定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需求。不是有了区块链,创作者就能突然牛X的。


就现在的各个平台的生态来说,怎么促进创作者的良好创作,这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只解决“确权”就可以了。创作者有没有好的创作工具?能不能快速匹配到合适的关注者?能不能受到正向反馈?可不可以有自己的私域话语空间?这些都是要解决的课题,确权和能收费,反而是既次要,又没那么难的。



看看知乎如今的创作者中心有多复杂。这些体验,是仅有确权就能自然发生的吗?仍然还是需要一个中心化的组织去完成。


你可能会问,那你刚刚说的,知乎大 V 被删号这怎么说?我同意这是个问题。大平台需要有社会舆论监督,需要有监管,需要有跟创作者明确的协议,甚至让渡一部分数据自主权给创作者,都是趋势。这个趋势是基于具体问题和具体解法的,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必须 Web 3,平台的运营和组织依然更加重要。就像你研发出了迫击炮,不代表就到处放炮就是合理,有的场景合适用手枪,有的适合用手榴弹。



另外 Web3 讲述的故事是,区块链能带来平等,人人都是创作者。我历经知乎、公众号、B 站和小宇宙等平台,对是否存在这么多有价值的内容值得传播和收费就是存疑的。上次跟 kyth 聊到,他也感慨,其实播客发展了这么多年,还是总觉得缺少好的内容(播客最独特的那些东西应该被放大)。普通人的生活,真的很值得被看到吗?从社会现实来说,话筒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微博知乎和公众号也是如此,这是因,不是果。


2021 年的一篇关于短视频的报告说:“创作者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头腰尾部账号(按粉丝规模划分)不仅比例差异显著,而且结构趋于稳定。从统计的短视频账号流量分布来看,头部账号的流量优势明显,单条短视频播放量达10万以上条数仅占统计总条数的5%,却集中超过80%的流量。”这种情况在 B 站、知乎、小红书都是如此。流量的基尼指数都居高不下。


不是说有了新技术,普通人就能被发现了。快手抖音的确让一些人被发现了,但大多数人依然是沉默的 0 赞 0 关注 0 评论。互联网的未来就是创作者世界?不敢苟同。


创作者的门槛降低不是靠区块链的,而是靠好的工具。一台手机、低资费的 4G 网络和一个好用的视频剪辑软件,就能让有才华的农村人成为明星。而不是靠确权。



作为内容创作者,我深知有人偷换了确权这个概念,把确权说得天一样大。而现在的确权,只能明确所有权,没办法限定使用权。除非在互联网底层协议里写死,你买的头像别人用的时候,自动销毁,这是天方夜谭。


所以结果是,你写了一篇文章,别人体面的会申请转发,不体面的就直接洗稿了。洗稿是完全无法用现有任何技术去解决的,AI 可能可以辅助,但经常解决不了问题。看微信公众号出现洗稿纠纷,都还是靠网友评议来决策。


你画了一头河马很可爱,对方改一改变成海象,你怎么确权?你写了一段嘻哈节奏的旋律,对方改一改变成慢节奏情歌,你怎么确权?


(微信公众号的洗稿合议)<br>
(微信公众号的洗稿合议)



当然,确权里是能看到 NFT(收藏品)的价值的。收藏品的价值,是源于“共识”的,即大家是不是都认为这个牛X。而区块链只是提高了确权和交易的效率而已。


就像 SandBox 这样的 NFT 产品,在 Web 1.0 就有类似的玩法了。Million Dollar Homepage 就是这种东西,100 万像素的广告位,以 10×10 像素为基本单位销售。Alex Tew 在 2005 年中仅花了 50 欧元注册域名,2006 年初就真的赚到了一百万美元。(提一嘴,他现在做的产品是 Calm,最知名的冥想应用之一。)Alex Tew 证明了只要他自己是个有信用的人,那他也完全可以在 16 年后履行诺言、确保这些人的产权。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仍在运营的这个网站)<br>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仍在运营的这个网站)


数字的内容本来就是免费的,这也是驱动信息时代发展的牵动要素。不过既然找到了方法让数字内容变成可以确权的,那出现了这样的 NFT 产品,也可以乐见其成。这是跟买奢侈品,买艺术品一样的逻辑,跟创作者经济没什么太大关系了。


我自己最近花了一点钱体验过,买了一些好玩的头像,比如那个“老干部猩猩活动中心”。很多人会把 NFT 当成投资去做,我建议是如果你像我一样不是“圈里的”,还是谨慎为好。NFT 的投资市场是完全另一种游戏,头部玩家靠信息不对称割韭菜,你除非有足够的耐心和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不然可能就是去凑个热闹。


对我而言,我就是把它当成娱乐消费了,不是投资。这样心态就好了很多。



坊间逐渐有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回潮,也就是技术至上论。认为如今的一切都是技术所致,未来的一切也都是技术为王。这种理论使用的都是归纳法:蒸汽技术带来了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带来了信息革命,互联网技术和手机带来了移动互联网革命。于是,区块链就能带来另一个新的革命。这也是莫名其妙的逻辑滑坡。


从另一个视角看,历史上从来都是需求牵引着技术发展,没有技术先被发展出来,然后到处传道和感化大家使用的。比如火箭技术,冷战军备竞赛时发展迅速,冷战结束,动力锐减;比如早期的人工智能,几十年一直发展缓慢,随着搜索引擎的出现,以及个性化推荐的需要,这几年有长足进步。VR 技术早期被成人影片牵引,区块链技术早期被虚拟货币牵引。都是先场景后技术,或者技术出现的时候,遇到了合适的场景。


我对元宇宙和 Web 3 最大的疑问在于,没有看到谁能把一个场景讲得特别清楚的。历史上任何好的技术,都是落于用户需求的。哪怕区块链,大部分人也不需要知道它有多牛X,不需要知道 Public 和 Private 的区别、哈希算法和自我验证的细节,只需要知道“买了一个币,明年可能会涨三倍”或者“用这个交易,是不可能追查到你的”。买币能成立,因为它有场景。


而提到元宇宙和 Web 3 ,往往故事的开始都是说“区块链就是改变人类的技术,是未来世界的基础”这种没意义的话,接下来反复强调几个关键词“去中心化”“确权”“新的理想世界”,车轱辘地说。


不少信仰者都爱说那个说烂了的话“汽车出现之前,用户会认为需要的是更快的马”,作为一个心理安慰很好地化解了大家对用户场景的质疑。但问题是,你别管用户需要的是马还是汽车,用户需要的就是快,这点无需质疑。元宇宙、区块链相关的技术,真的能让用户觉得更好吗?我没看到任何有价值的描述。


过去十年的每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能清晰有效地描述出好的需求和场景。看似很摧枯拉朽的“技术驱动的产品”,背后都还是创造了用户价值。抖音就是好玩,就是能碾压其它线下活动。外卖就是方便,拼多多就是便宜,无一例外。经常被拿来试图证伪的是 toB 的产品,似乎不好描述场景,但看看这些年讲不清楚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的 SaaS 公司,活下来的有几家。


任何技术没有落地的产品,就没办法立足。比特币能经久不衰,因为它压根就是金融工具。我们需要这么多金融工具吗?Discord 很厉害,因为让沟通的组织形式可以更灵活多样,效率爆表;相对的,DAO 最近火得一塌糊涂,但是除了空气币和 discord 频道、几个公众号和微信群,还有什么“真东西”吗?


另外一个个人观察也佐证了我的感受:很多元宇宙和 Web 3 的追随者,都是投资人、币圈玩家和年轻产品经理。很不喜欢这两个概念的,是游戏从业者、程序员和早期互联网创业者。除了屁股决定脑袋、利益相关,其它的个中含义就不展开说。



元宇宙支持者一般喜欢说的自由和对社会的正向改造。


我们退一万步说,马上就出现技术大爆炸,很多场景都可落地实现了,区块链不用耗电了,耗原力了;VR 技术可以直接扎太阳穴了。那在数字世界里过去中心化的生活就真的是好的吗?


这种乌托邦已经很接近无政府主义了,这种极端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能带来什么,确实众说纷纭,但大概率不会有好的结果。没有一个暴力系统为集体服务,清除不好的因素,结果就是坏人更赚便宜。这方面我肯定不算专业,我只知道,由“现在大厂在剥削我们的数据所有权和隐私权”直接推导出“去中心化的数字世界一定是好的”,是逻辑滑坡了。具体问题还是得具体解决。


再退一万步说,乌托邦真的是好的,去中心化世界里,人人都可以享受幸福自由。但是,现在元宇宙和 Web 3 的支持者们所做的那些事情,真的就可以建成乌托邦吗?


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在所谓新世界里抢地盘,他们在拉更多的信徒,快速套利。更致命的是,目前就是精英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我看过很好笑的一句话是:未来在区块链上,人人都可以用代码定义自己的 token,可以用代码来书写自己理想的协议等等。这个门槛不就明摆着是过滤掉了大多数人吗?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哪种所谓的去中心化区块链协议,倡导的所谓民主,最后还是要落到几个肉身人类上。这几个人,不管是用间接代表,还是用一人一票形式投出,必定是精英阶层,他们决定了所有的游戏规则。


Twitter 的创始人 Jack 说,你们并不拥有 Web3。是 VC 和他们的 LP(出资合伙人)才拥有。最终还是会成为中心化的实体。


后来他还被 Web3 的领袖人物 Marc 拉黑了。这事儿也挺不 Web3 的。<br>
后来他还被 Web3 的领袖人物 Marc 拉黑了。这事儿也挺不 Web3 的。


还是那句老话,只要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不改变,那用什么形式根本不重要。是物理人还是数字人根本不重要。是法币还是代币也根本不重要。就像网游里面,通货膨胀处理得极出色的梦幻西游,也是主要靠中央机构,而不是玩家们自发民主的自组织形式。


1827 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金属钾从融熔的氯化铝盐中还原出了单质铝后,欧洲贵族都用铝制餐具来炫富。


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里,首都川陀的老百姓都过上了物质极大丰富的生活,整个星球都被金属建筑物笼罩,层层叠叠住了几百亿人。但是,但是,皇宫所在的方圆十里,有着草坪和土壤,还有水源。皇族依然享受着巨大的奢侈,这个奢侈看似是我们现在日常俯首可拾的,但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每个人看不到天空的世界里,皇族要这样的特权。


(皇宫大门可以看到天空。《基地》美剧第一集。)<br>
(皇宫大门可以看到天空。《基地》美剧第一集。)


5)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如果 NFT 被 OpenSea 下架了,钱包里的 NFT 也会消失!因为钱包也并不是查看区块链的内容,只是查看 OpenSea API 里的内容。这么看,本质上,你的东西是存在 OpenSea 的。


6) 现在的淘金热,看似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实际上未来可能更糟糕。人们纷纷把自己的借记卡登记在这些中心化平台,用代币来交易,结果就是让 Web3 实现了 Web2 无法实现的交易快捷。最后,可能会变成更糟糕的 Web2(隐私更少的)


7) Moxie 最后强调:我们应该接受一个前提,即用户不会自己设计分布式的信任系统,而不需要任何分布式的基础设施。我们应该减少建构软件的成本,以前 50 个人还不会被称为小团队呢。现在我们应该先努力让软件的创造变得简单,而不是更难。


如果你没用过 OpenSea 和钱包,那我这里有太长不看版本:


你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一个完美的隐私存储机制,能够很好地记录信息、交换信息同时却不泄露任何你的隐私。比如你有 3000 块钱,区块链技术可以证明你有 3000 块钱,而不需要你真的拿出它们;同时你要买一件东西,交易记录会公开到整个区块链上,无比安全。NFT 讲的是:你是艺术家,你创造了一个好的作品,你想要卖,如果在区块链上卖,整个区块链都无法篡改你的版权,这会被永久记录。



但是,现状是,没有用户是自己在电脑上搭服务器,做基础设施的。举个例子,绝大部分人连全节点钱包都没有,都是只存在网上的钱包里的,代理平台来处理。这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没啥区别。另外,Moxie 发现的,就是 NFT 也不是直接存在区块链的,而是他们单独存了一份具体资料,区块链上只是个简单的网址。你拥有的,只是一个叫“助记词”的东西,也就是原始密码(估计大多数人都是抄在纸质笔记本上的吧)


所以真实情况其实是这样的:



这些应用层的公司,都有物理实体的团队,是估值很高的科技创业公司,纷纷在融资上市。结果就是,如 Moxie 所说,它们变成新的 Facebook 和 Google。


只有一种可能性能避免这种情况:计算性能远超我们想象,以至于数据在底层传输成本忽略不计;同时,有大量开源的基础设施可以让每个人都方便地使用它们(比如手机内嵌)。这个未来我是不大相信的。Moxie 也说了,现在行业的发展是经验积累长期迭代的,而体验好的产品永远还是人设计的,让每个用户去中心化地参与协议,不大现实。


最后分享一个悲惨的个人经历。与其说 Web3 对我不友好,不如说只有技术,没有体验的产品,是不可能持续积累用户的。



十二


少楠推荐了我 Tim O'Reilly 写的一篇关于 Web3 的文章《Why it’s too early to get excited about Web3》。他是 Web 2.0 的提出者,创办了 O’Reilly Media。他在文章里提到了几个核心观点,也摘录在这,就不做多余解说了。


  • 历史上一直在发生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循环。微软围绕 OS 制造中心化,后来被互联网打破,而如今谷歌和亚马逊又在重新建立垄断。


  • 投资人热衷投资,是因为这些行为可以变得富有,不代表其有实际价值。比如,很显然,NFT 的收益被一小撮人攫取走了。又或者,现在交易所赚了很多钱,但本质上交易的是高估的投资性资产。


  • 加密的新技术,在纯数字领域可以很好地运转,比如游戏行业(VR)、数字艺术品和体育赛事。但是在跟物理世界结合时会出问题,很多运营工作需要传统的有限公司来完成。


  • 存在两种泡沫,一种是郁金香热,泡沫破裂就破裂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 另一种泡沫,可以带来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一次工业革命-公路运河;第二次-铁路港口和邮政;第三次-电力供水和配电;石油时代-州际公路、机场、酒店和汽车旅馆;信息时代-芯片厂、电信系统、数据中心。


  • 举个例子,现在马斯克利用特斯拉的高估值(市值是1500年的利润)能够投入更多充电网络、电池和汽车的研究;贝佐斯也在做更多电商的基建。他们还同时在做商业航天的基建。


  • 现在的 Web3,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技术在发挥作用吗(成为 mousetrap)


  • Web 2.0 之后的观察:


    • 幸存下来的公司都很赚钱。

    • 都不需要募集巨额资金。持续靠融资的公司,本质是金融工具。

    • 活跃用户增长都很快。

    • 他们都有基于数据、基础设施和差异化服务的独特、大量、可持续的资产。

    • 并不一定都是后起之秀。比如微软和苹果就穿越了时代。


  • 互联网泡沫破裂时,谷歌地图还没出现,iPhone 和安卓也没有,Twitter 和 FB 更不用说。


  • Web3 也是如此。我们要期待那些还没创造出来的很多东西,而不是关注能不能快速致富而已。我们要关注信任、身份和去中心化金融的问题。最应该关注的,是 crypto (加密货币)和现实世界的交互关系。


十三


我其实挺理解目前对元宇宙和 Web3 的这种热忱。显然环境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的新要素很多年没有出现,有了新的概念,哪怕是跟“颠覆”沾点儿边儿,也得看一看。


最后说一些我的建议吧。为了防止被说爹味,我声明下这就是我自己给自己的建议,也确实是我研究了一段时间 Web3 和元宇宙之后自己的阶段性结论。我自己是这么做的,当然不保证正确。


  • 关于投资。如果是想要趁风口进去投机赚一把的话,要分清锄头在自己手上还是别人手上。搞投资最重要的是信息对不对称,Web3 的资产不确定性又很高,没有比较得手的信息来源,就少碰为妙。另外投资需谨慎,千万保护好账号,Web3 可没有谁能帮你追回损失,有时候就是地址填错就全完了,“助记词”也都在物理世界保管好。


  • 关于底层技术。比如密码学、区块链的这些底层数据层或者协议层的技术细节,其实完全可以不用懂。不懂编译语言,不懂机器学习,不懂 js 框架,在之前也不耽误我们研究和做出好的互联网产品。


  • 关于 Web3 和元宇宙的新进展,保持信息敏感度。这两个概念虚头巴脑的东西多,但里面还是有很多踏实做事的项目。分辨哪个进展是需要研究和关注的,有个很简单的标准:有多少用户。不是推特上有多少人讨论、拿到了多少融资、讲了多牛逼的故事。就看是不是真的应用了,而且用户暴涨就好了。尽量区分出上升期还是膨胀期。



  • 在真正的新技术要素(比如计算成本几乎归零,or 脑机接口成熟)还没到来之前,做这么多准备是没啥意义的。就像你如果 20 年前就投身无人驾驶领域,那这 20 年除了讲概念,不会有任何输入。现在的无人驾驶领域,反而会招募更多出行行业和机器学习行业的专家。所以耐点儿心,先做自己可控的事情。



  • 在很多垂直领域,大厂其实留下了许多空间。少楠这么古典的 flomo 也可以吸引很多付费用户,小宇宙也能从喜马拉雅和网易云音乐的夹缝中越做越大。更不用说其它传统行业一些待改造的东西。贝壳在解决的房产问题,社区团购和新零售在解决的买菜问题,多抓鱼在解决的二手书问题,三顿半在解决的方便喝咖啡的问题,拼多多在解决的农产品问题。


  • 坚信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用户价值才是唯一能走得通的路。不管未来技术怎么发展,像 iPhone 一样优雅的用户界面(interface)一定存在且是产品经理来创造的。可以耐心一点,等待下个周期的到来。Paul Graham 最近讲过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最好的注解。大意是,现在的很多专家在做当年很多黑客在做的事情,就是比较轻松地解决困难的事情,却错失了发明 GUI(图形用户界面,电脑系统和手机系统的基础)和 Dropbox。他们关注的是技术,但用户体验才能让用户指数级增长。



产品经理们,世界很需要你们啊。


就说这么多。希望有启发。


参考

VR is a Killer App for Blockchains:

https://fehrsam.xyz/blog/vr-is-a-killer-app-for-blockchains

Why it’s too early to get excited about Web3:

https://www.oreilly.com/radar/why-its-too-early-to-get-excited-about-web3/

My first impressions of web3:

https://moxie.org/2022/01/07/web3-first-impressions.html

机核网播客: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1acdca4e9405d9d1565d7e3?s=eyJ1IjogIjVlNzM1Y2I4YTJmMmU1MDNjZWJkNTU2NCJ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作者:刘言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