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可热了两三年的生物科技赛道,迎来了史上最惨烈的一轮破发潮。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陶辉东,原文标题:《这个赛道迎史上最惨烈破发潮,投资人:要做好过冬准备》,头图来自:《西虹市首富》剧照


2021年12月28日,科创板上市的南模生物首日大跌18%,成为近期又一只破发的生物医药公司。至此,2021年12月份在A股、香港两地上市的6家生物医药企业,已经全部首日破发。自香港的18A新政及A股的科创板推出后,已经炙手可热了两三年的生物科技赛道,迎来了史上最惨烈的一轮破发潮。


一、生物医药IPO的新常态:全员破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物医药新股不受二级市场待见至少已经有半年之久了。


一向有新股神话的A股,2021年破发也逐渐增多,而生物医药行业是主要的贡献者。据统计,2021年以来在上市首日破发的14只新股中,医药生物行业独占6只,占比超四成。这些破发公司大部分是未盈利的创新药或创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公司,且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份之后。


2021年9月至今A股破发的生物医药新股一览<br>
2021年9月至今A股破发的生物医药新股一览


港股的状况比A股更加惨淡,自2021年9月以来就陷入了上一家破发一家的窘境。北海康成、凯莱英、和誉、堃博医疗等公司全都从上市首日破发至今。破发幅度最大的堃博医疗,跌幅达56.6%。


目前不在破发状态的百心安、三叶草生物两家公司,在首个交易日其实也是破发的。也就是说自2021年9月份以来,港股新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全部首日破发。


与A股的情况类似,港股的破发也以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为主。在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的新股几乎已经没人敢碰。


2021年9月至今港股生物医药新上市公司一览,单位:港元<br>
2021年9月至今港股生物医药新上市公司一览,单位:港元


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值得令人担忧的不仅是股价,还有糟糕的流动性。港股一直有流动性不佳的问题,而创新药板块近期的流动性已经低到了冰点。以上几只新股,大概只有上市之后的第一周能维持千万以上的日成交额,之后无不断崖式下滑。


2021年12月23日上市的百心安,上一个交易日的成交额是1100万港元。而12月10日上市的北海康成,上日的成交额已经掉到了340万港元。11月上市的堃博医疗,上一日的成交额是54万港元。有投资者在股吧调侃:“一不小心买了今天成交额的一半。”


最夸张的是2021年10月上市的和誉,最近一周平均每个交易日的成交额只有50万港元左右,最低的一天只成交了2000股,也就是1手,成交额1.8万港元。单看交易数据,还以为它是一只仙股。


考虑到它们上市前动辄数亿元的融资额,这样惨淡的成交额着实有些不够用。即便已经成功IPO,它们的PE/VC股东们恐怕也很难卖得动股票,退出依然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二、估值增长终止于上市


2018年港交所新政,2019年科创板推出,均允许乃至鼓励未盈利、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生物科技企业的IPO渠道前所未有的通畅,直接催生了持续至今的一级市场生物科技投资热。


别看这些公司在二级市场遭受如此冷遇,在一级市场上,它们可是份额要靠抢、估值一年涨几倍的明星项目。尤其是2019年之后,可以明显看到估值加速增长的趋势。


百心安在2019年至2020年短短两年间完成了从A轮至D轮的四轮融资,引进了十多家投资方,估值则从5.5亿元人民币一路涨到了约30亿人民币。


和誉四轮融资募集了超过15亿元人民币,股东阵容金光灿灿。在2020年12月的D轮融资中,和誉的估值高达7.23亿美元(约46亿元人民币)


和誉融资史,来源:和誉招股书<br>
和誉融资史,来源:和誉招股书


三叶草生物在2020年6月的B2轮融资时估值是16.3亿元,2021年2月的C轮就涨到了60.7亿元,半年多涨了近三倍。


在一级市场的疯狂内卷之下,投资机构们开出的估值已经很难谈得上安全边际,当下的二级市场已经有些接不住。以下统计了港股自2021年9月份以来全部5家通过生物科技绿色通道上市的企业上市前的估值和当前市值:



除了百心安之外,这些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增长之路都在上市那一刻戛然而止。


北海康成、堃博医疗的市值已经低于上市前的估值,考虑到IPO稀释股份,和誉也已经事实上估值倒挂。很多分析认为最近破发多是因为IPO定价过高,但如果按它们在一级市场融资时的标准,它们的定价实际上已经很白菜价了。


三、投资人:要做好过冬准备


对于当下局面的出现,有投资人向投中网表示这并不奇怪。一位资深投资人指出了两个原因,一是医保谈判,很多生物药、大分子药也已经开始集采,让二级市场的估值逻辑发生了改变;第二,这两年不光是生物医药,整个一级市场的泡沫都很严重,很多项目估值打对折之后都太贵,调整是迟早的事。


实际上,这位投资人告诉投中网,他2021年上半年就在提醒自己的被投企业,融资不会一直这么容易,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另一位投资人向投中网坦言,他所在的机构2021年的新增投资有明显下降,因为生物医药的项目大部分估值已经让人很难下得去手了,有一些大机构在以不计较价格的方式做覆盖式投资。


创新药研发极为烧钱,例如上面提到的几只破发股,每年的亏损以亿计,它们都需要持续的融资输血。一旦融资遇冷,而产品的商业化不能顶上,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破发生物科技公司烧钱一览<br>
破发生物科技公司烧钱一览


过去两年融资环境宽松,导致“靶点不够用了”的现象,每个热门靶点都会冒出一大堆创业公司同时在做。类似这样的同质竞争,其实让大量的资金被浪费了。


而在医保谈判之下,这类企业受到的冲击也是最大的。例如这两年热的烈火烹油一般的PD-1单抗,西南证券此前的研报预测,因为降价,中国的PD-1单抗市场规模可能由305亿元缩水至236亿元。


这种局面也并不意味着,生物医药已经不是一个好赛道了。前述投资人表示,无论是否集采,总的市场规模是增长的,生物医药底层的投资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在中国很难找到未来5至10年的确定性比生物医药更高的行业。


他总结道:“只不过大家都预期到了,以前那么轻易赚钱的时代过去了,一窝蜂而上肯定没好果子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陶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