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时代下的一级市场,寻找自身坐标并明确未来目标,成为不少投资人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对于众多投资机构而言,如何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快速发展并成功壮大,也成为一道“必答题”。


2024年5月8~10日,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主办的“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嘉宾们就“新时代VC/PE的立身之本与方法论迭代”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甘剑平看来,现在可能大多数人会感到迷茫的是不知道春天在哪里,以及什么时候春天会来,不过只要还在牌桌上,总得相信春天会来,不然就可以下牌桌了;许小林则认为,既然不确定春天何时到来,那就继续寻找好的资产,并持续做好投后管理。


冯戟的感受是,现在大环境不太好,想挣超额收益很难,但需要比同行更勤奋和更努力;冯卫东判断,这次行业波动蕴含着深刻的变化,比勤奋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求变;段兰春则建议,投资机构要不断提升并完善自我,同时在已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为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创造共赢闭环。


“现在大家都不想下牌桌,肯定是看好这个行业。”张向阳表示,在新的时代里,需要回归风险投资的本源,只有投到高成长性的公司,才有可能带来回报。“只要我们坚持在牌桌上,这个行业就还在。”季薇直言,现在最有价值的事情,还是怎么找到好的资产、管理好的资产和退好资产。


以下为现场探讨实录:


许小林:本场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VC/PE的立身之本与方法论迭代”,我通俗翻译一下,现在投资行业这么困难,GP怎么样能够活下去?这是我们现在真实面对的问题。


今天台上一共7位嘉宾,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有VC、PE,有以人民币为主的机构,也有美元和人民币的双币机构,有综合性基金,也有行业基金,既有像冯总这样的国有机构代表,也有混合所有制机构的代表,当然还有CVC,代表了当下各类股权投资机构。


一级市场确实很难,募投管退的数据都在下降。在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大家想听的是这些机构怎么应对,自身在做什么?应该怎么看当下,以及下一步准备怎么做?围绕这两个问题,请各位嘉宾结合自身机构的特点聊一聊,怎么看到当下的市场,有哪些应对措施?


段兰春:大家好,我是来自凯辉基金的段兰春。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但其实我们认为变化一直存在,并不是说今年的不确定性或者挑战在增加,然后我们被动地去变。只是从去年开始,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叠加以及大环境的挑战,让大家感受到更多的焦虑和压力。


但我们回头来想,就像很多创业公司会经历初创、成长、成熟等不同阶段,那机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无论是组织力的提升,还是自身独特竞争力的不断打磨,这种变化一直存在,所以才更需要去发掘自己在行业里存在的价值,要能够打造一些独特且可以持续的竞争力。


以凯辉为例,2007年我们从欧元PE基金开始,到2015年做VC产品线,又在2017年开始设立人民币基金,这都是变化。表象可能是产品线不断增加,币种不断丰富起来,但我们作为一家投资机构,在这个市场上存在的独特价值在哪里?尤其是在2015年和2016年,我们反复问自己,市场为什么要多一家基金?我们能为这个市场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价值?


一方面,近两年大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我们看到市场上真正能够以一个国际化基金形式存在,并且还能够真正能够帮助到企业做好国际化,也能帮助国内外的资本更好地投资全球的基金很少;另一方面,在融资困难的背景下,很多钱其实是有限制条件的,这部分钱在许多新成立的人民币基金里面可能会占到50%,甚至更高。这对于更追求价值回报的投资人来说,其实有非常多的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凯辉独特的优势就更为凸显。我们能够将产业资源和投资深度融合,凯辉的产业资源不仅在国内,也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全球五百强企业。那么我们能够做什么?


从创业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看到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国际化当作必选项,不再是一个可选项。但市场上能够帮助他们的机构非常少;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凯辉背后近30家世界500强能够满足资源落地的需求;


从产业资本的角度,在现在的环境下,不仅仅是中国的产业资本,海外的产业方也非常希望更好地扎根中国,更好地享受中国市场未来的规模和红利,而凯辉对整个市场的深度理解和认知也能够给到他们可行的综合解决方案。


此外,凯辉背后的产业资本也能够帮助初创企业在早期更快地落地,能带来非常多的价值。对我们来讲,这就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打磨的,能够凸显凯辉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


许小林:谢谢段总。凯辉的应对之策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化,一个是跟产业走得越来越近。凯辉是从欧元基金起家,现在人民币产品线做到6支,也给了很多不同的视角。未来,不管是在哪个细分领域,可能都面临着国际化,或者说参与GP的人越来越需要产业背景。


讲到产业背景,上汽的冯总接着讲更有说服力,因为他本身的机构就是来自产业。有上汽的产业做背景,过去一年多可能出手最不受影响的就是冯总。一直在产业链上做投资,对于产业CVC在当前的局面下,您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冯戟:谢谢主持人,首先简单回应一下段总说的,因为尚颀资本也是定位CVC,我们有三个标签:


1. 围绕产业链做投资;


2. 围绕硬科技赛道;


3. 在投后赋能方面做有特色的长期资本、赋能资本。


回应对行业的理解,我们身处汽车行业,可能大家都感同身受,现在的汽车行业卷上加卷,不管是自主品牌、外资品牌还是新势力造车,各方都在中国市场上厮杀,但真正盈利的企业不多。


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了高峰,大概有2800万辆,到现在将近5年时间,整个汽车行业整体销量没有增加,但出现非常多的趋势性变化,用一个词就是“大浪淘沙”,好企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不好的企业就会被市场出清。


从市场大格局来看,体现了一个“不变”,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出清,本身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产业资本首先我们要在不变中找到结构性变化:


第一,虽然整体汽车销量没有大的增长,但是一定会有结构性的变化。比如新能源汽车的比重不断增长,2009年国家推出“十城千辆”的时候,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还很小,经过近20年的发展,2023年新能源车销售950万辆,占整体汽车销量的1/3。同时,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企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是比较大的结构性变化。


第二,我们一直强调车的智能化。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可能在几十年之后,车子会取消方向盘,真正成为无人驾驶,通过语音、人机交互,车会开到我们想要去的任何地方。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优秀的、创新的创业企业,通过他们的产品让车成为真正意义上无人驾驶的有效载体。


目前大环境的变化,不管是创业企业、投资机构都改变不了,这是市场政策、法规。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因此我们作为CVC有两点需要做调整:


一是投资方面,更加审慎地做投资判断,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内生性增长,发掘企业为什么增长,是市场驱动,还是技术驱动。尤其在当下市场出清、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企业不光要有产品力、竞争力,同时要有性价比才能让客户买单。


二是投后方面,CVC有两个角色:


1. 伸长产业触角,在此过程中发现好的企业;


2. 陪伴企业更好地成长,一分投九分管。


投后方面,我们会在产业协同、运营方面深度帮助优秀企业。对好企业我们会加大投资额度、持续加持能够兑现投资业绩的企业。在此时此刻的资本市场,硬科技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是比较差的,希望能通过外部的融资解决企业资金流动性的问题。作为产业资本在投后一方面深度赋能,另一方面持续加码优秀的企业。


许小林:谢谢冯总,因为你是最有特色的产业方的CVC,我继续问两个小问题。第一,你自己现在是开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


冯戟:我现在还是燃油车。


许小林:准备换了吗?


冯戟:肯定会换。


许小林:换新能源车?


冯戟:换新能源车。


许小林:其他人都会谈到IPO政策对退出的影响,你现在布得最重的项目是投在什么方向,将来退出是准备装到产业方里,还是通过资本市场退?


冯戟:尚颀资本的核心赛道是围绕硬科技领域布局新能源、半导体、新材料、高端制造。投资逻辑是对车的成本及性能影响比较大的Tire1和Tire2的创新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布局。第一个是宁德时代,投了20亿。因为它属于汽车最重要的“三电”里的电池。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比重超过30% ,不光关系到车的性能,同时对车的成本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投得比较重。第二个是全球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积塔半导体,第三个是清淘能源,主要做的是固态电池,上汽新一代车的固态电池用的就是清淘。


许小林:这几个还是走资本化之路的,其他将来可能跟这些公司做收购吗?


冯戟:退出方面是共性问题,尚颀资本之前的基金主要投资阶段还是以PE为主,退出方式也是以IPO为主要形式。但去年新规后我们也在做内部复盘,我们认为将来上市是小概率事件,原先的组合有20%的上市概率,今后可能会到个位数,大部分项目还是以后续的第三方和隔轮退实现。讲起来容易,但兑现起来肯定很难,知易行难。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要遵守:


一是估值要合理。作为产业资本,在企业发展比较早期的时候能看得比较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持续保持互动,比如说新的技术方向在哪里,新的降本增效的方案在哪里,在此过程中找到优秀的替代方案,陪伴企业一起成长。


二是在成长过程中深度加持,不光在资本方面加持,也要在业务协调方面加持。最终的目的是投内生性增长的企业,企业本身有价值成长的收益,不管将来是IPO退出还是第三方退出,都是水到渠成。


许小林:看来CVC跟大家面临着同样的困局和问题,困难都是同样的,办法是多样的。


冯总一直坚持消费投资很多年,把自己的GP做上市了。台上七位只有冯总是唯一的上市公司创始人,从这个角度讲,今年上市都很困难,不知道你作为上市GP的感受是不是跟大家一样,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们的应对是什么?


冯卫东:天图确实很特别,历史很长,在行业熬了很久,现在也是唯一的新三板+H股上市的创投。当然,上市之后拿了一笔钱,把“过冬的棉袄”准备得更厚了,但估值非常低,不到0.5倍PB。


怎么看以及接下来怎么办?储备过冬的棉袄也不是终极的解决办法,要对未来环境做根本性的判断。在行业20多年,过去也喊了好多次所谓的资本寒冬,寒冬是很容易熬过去的,储备棉袄、冬眠都可以,但这次寒冬不一样,应该是冰期甚至小冰期,小冰期带来的不是熬,一定是物种大灭绝。现在行业注册了1万多家GP,可能会活下来1000多家,活跃的有100多家,接下来才是物种大爆发。


如何在冰期里活下去?


一是到温暖的地方去,现在出海还是比较温暖的,也可以看得到,我在深圳也感受得到。深圳今年Q1出海增长非常强劲。当然,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当你在某个地方扎根越深,就越不容易挪动,天图对消费扎得很深。出海方向也在看,但更多是应对未来变化整个行业还没完成闭环,通过IPO获得投资收益是一条很窄的路。


现在整个行业积累了差不多10万个项目,也许有10%是好项目,大概是1万个。即使在IPO好的时候,一年IPO两三百个,也要几十年才能退出,所以路注定很窄,因此未来的“新物种”肯定是不一样的生存逻辑,也就是说如何获取收益是最重要的。


天图已经确定了策略,用不依赖IPO的投资方式,这也是消费赛道最容易去做的。比如说所谓的REITs、分红型投资、并购,并购对各个行业都可以,但分红对消费来说是得天独厚的,因为很多消费项目的现金流都比较好,而且我们也做了初步的产品设计和跟投资人的沟通,资金还是很多的,尽管在小冰期,但大量的钱还是像堰塞湖一样,当房地产熄火之后,大量的钱没地方去,所以利率会不断下行,所以消费类的分红会很有市场,这也是未来的长期生存策略,也是今年创新的重点。


当然,其他就是退了,我们公司近二十多年也累积投了200多个项目,现在在手的还有100多个,所以退出管理是重中之重。整个行业的重心从募投管退不断往后面转,刚开始行当很小,资金供给很少,所以拿到钱是重要的,后来开始投。刚开始投还可以挑项目,到了火爆的时候全民PE的时候就要抢项目,但抢项目的结果是大家都消化不良了,所以退变成重中之重。


“管”一直都在提,所谓的增值服务靠一个机构的服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募、投、退才是行业真正生存的关键链条,现在重心已经到了“退”的程度。现在确实需要摸索,需要创新,大量腰部以下的项目属于呆滞资产,怎么退?整个行业都需要创新,尤其是在定价方式、新的交易结构方面。


也需要资金供给方LP转变观念,更宽容点,美国VC也有大量呆滞项目、死亡项目,他们到期了就直接把项目股份相当于送给创始人,不再为它耗精力,现在大量的项目不可能再复苏了,不可能再创造价值了,但还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管理它。所谓的“管理”就是要索要数据,向LP汇报。


呆滞项目要成为可用的资产的价值就是从税务上确认亏损,这块是最痛苦的,所以他们轻易不给你确认亏损,如果确实已经清零了,但是他不给你确认亏损就抵不了税。呼吁一下有关部门要正视这个问题,扶持风投的发展,要让失败项目快速退出抵税这件事情变得非常轻松,这样GP才能轻装上阵,不然很多人力资源都困在做呆滞项目的管理维护、数据汇报上了。


许小林:谢谢卫东总,刚才分享了两组数据还是蛮严峻的,刚刚讲十万个项目,一万个符合IPO的不知道发到猴年马月,一万多家GP活下来一千家,头部的一百家,也是很严峻的,他也讲了消费领域的分红式投资回报可能也是未来的方式,包括他讲的通过GP的上市,尝试穿棉袄,台上五位男嘉宾就他没穿西装,但是穿棉袄的过程中,他今天讲了酸甜,估计私下里有很多苦辣,要不然很多GP都会前赴后继地去做。但是毕竟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大家都在求变,找一些变动的方式。


接下来听听TMT行业的老兵,投过大量大牛项目的概念品种,投过携程、Bilibili,我想问一个不同的问题,你觉得相比于十年、二十年以前,现在投资的难度、找好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吗?当下你的投资风格和过去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吗?    


甘剑平:谢谢许总。我从业24年,过去历届投中的大会基本上都参加了,总体来讲,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确是我从业二十几年以来所看到最困难的一段时期。


许小林:没有之一?


甘剑平:没有之一,的的确确是最困难的一段时期。最大的问题是你不知道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刚刚有位嘉宾说如果是冬天的话,无所谓,熬一熬,穿个棉袄,多吃一点,春天马上就来了,但现在最关键的是不知道春天到底在哪里,什么时候春天会来,或者是不是还有春天?是不是这个地方变冷了?地球变暖,行业变冷。最关键还是取决于整体的资本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等等。


刚刚有位嘉宾说到房地产市场现在相对比较冷,但是不代表老百姓手上的钱就会投向更多的风险类资产。最近这几年,其实全国的储蓄是在上升的,而不是下滑,老百姓手中虽然有钱,但大家对是否愿意把钱投出去、是否愿意承担风险,都有自身的不确定,更不用说投到风险投资行业。这是一个从宏观上来看的问题:大家愿不愿意把钱拿出来去承担风险,去搏更大的产品。


以前有句话说:“拼一拼,单车变摩托。”只要是大家有这种向往,有这种冲劲去承担风险,去努力、去卷、去获得更多的财富,这样的话,我们的行业才会欣欣向荣。


说到这些悲观的,反过来讲,在某些细分行业,发展还是非常快的。刚刚说到很多消费行业的公司,因为竞争没有那么激烈了,获客成本降低了,房租成本降低了,所以很多公司在过去五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周期中,终于开始有盈利了。他们把规模做到一定程度,虽然烧了很多投资人的钱,但是在消费者中得到了一定的品牌认知,由于综合成本在下降,他们变成了获利的公司,未来可以给我们分红或者回购等等。


同时在AI行业,我们的的确确看到中国的能力几乎是世界一流的,甚至和美国很多AI公司比,中国的团队有对算法同样的理解。他们在工程方面非常厉害,因为他们之前在抖音、腾讯、百度做过上亿人或者每秒几十万高并发的工程项目,这是中国工程师所能有的独特经验。


另外,在中国还有很多应用,有消费者愿意为AI相关的产品买单,所以在过去两年中,我们作为基金管理人的核心能力就是找对风口和赛道,希望在比较高的概率中能够培养出伟大的被投企业,让我们获得超额回报,所以我们是个综合基金,永远在寻找有超额利润的赛道和风口。


许小林:市场最难的时候,很多看行业、看趋势的方法还是在坚持你的一些成功打法。


甘剑平:我觉得既然我们都还在台上坐着,刚刚说只要还在牌桌上,总得相信春天终究会来,不然的话cash up,可以下牌桌了。


许小林:最后两位是重磅嘉宾,先请季薇总。每次我在投资特别苦闷的时候,就找找季薇总,心情会变好一点,本来可以靠颜值的,非要跟着我们一起苦熬,这两年的感受也会和大家一样吗?


季薇:其实大家共识都很强,只不过有时候得苦中作乐一下,焦虑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已经不焦虑了,因为太忙于当下的事情,反而没空焦虑未来的事情。我觉得现在的幸福感来源于筛选、赋能并持续关注每一个Deal的成长,聚焦在这些具体事情上的快乐可以抵消掉一部分对于未来大势不确定性的焦虑。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聚在一起聊了蛮多行业的发展、未来的趋势。华映资本从2008年设立至今已有16年的时间,经历过各个周期的变化、赛道的变化,从互联网、大消费到现在科技为主。依据这些经验来看,我感觉当下可能不仅是一个周期性的变化,更是一个时代性的变化。在这种时代性变化来临的时候,我们需要仔细思考要不要继续做风险投资、做风险投资的方式要不要变、坚持不变的又是什么。


当下的共识是这个时代的β没有了,如果一个风险投资人认可这个共识且认为所有人只有通过β才能获利的话,其结论不言自明,那就不要在牌桌上了。而如果说要继续做风险投资,那我们必须得坚信一件事——未来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我们依旧能找到那些有创新性、成长性,天花板比较高的企业,也依旧能通过帮助它们发展来取得超额收益。只有相信这件事情,我们才能继续留在风险投资的牌桌上。


这两年,很多人都遇到了忙活半天却没有结果的境况,这时候反而要回溯一下哪些是最有价值、是一个投资机构应该坚守的事情。在我看来,最有价值的事情还是怎么找到好的资产,管理好的资产和退好资产。而如果我们以好的资产为核心坚持,那当下我们判断好资产、管理好资产、退好资产的方法是不是要发生一些变化?


先说找到好资产,过去一段时间,可能好资产不是通过全行业性β水涨船高的方式展现出来,实际上在一些细分赛道里还是能看到挺多红利性的机会。对于这些细分赛道的红利性机会,除了用更高的标准、更深的认知和更大的概率去寻找好资产外,华映还做了对好资产实现覆盖的方法延伸。


比如,我们最近在材料领域里看到上游的供应链端和资源端有比较大的优势,又看到下游市场每年有100%以上的爆发力,我们确实又找到了好的团队,去孵化了相关的企业,它也是一种股权投资,但可能参与度更深,对于团队的要求更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去发掘、培养好的企业,这就是找到好资产的方式。


再说管理好资产,华映一直坚持“大投后”概念,我们把退出、数字化、品牌公关、法务、人力资源等等都放到了大投后,这样的配置在投后管理过程中展现出很强的协调性,可以全面帮助被投企业发展。


同时,未来我们对企业的复盘也会更全面,我们现在一共投资了260多个企业,在管100多个,每个季度都要将在管项目全部复盘一下,把它们现在的情况与当初投资时的预期做对比,仔细商议我们对它的管理与赋能策略是不是要发生变化。不仅如此,我们也会在项目投后100天内再次对其发展进行深度复盘,观察其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后是退好资产,从以往的数据来说,我们去年DPI/在管基金规模的比例在12%左右,其中三分之二是IPO卖股票获得回报,三分之一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并购、回购等主动管理的方式获得的。如果按照现在的IPO节奏来说,未来可能三分之二的部分会继续缩小,三分之一部分会更多。


我觉得消费赛道更适合不依赖IPO的退出策略,因为消费企业普遍有比较好的现金流,机构可以通过很多结构创新获取投资收益,比如分红、并购等。今年上半年以来,很多大集团、上市公司都在找好的标的,我们一方面会把好标的推荐给这些巨头,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比较好的退出;另一方面,我们很花时间重点帮助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被投企业,在低谷时期并购一些能打开其未来生存空间的资产,提升企业价值,并在资金资源和经验上支持它。


机构的合伙人要让团队同步知道,如今的变化可能与过往做投资时不一样了,需要我们有更强的产业运营能力、投后服务能力,最大的难点是团队能力的迭代和提升。


许小林:谢谢季薇总,刚才讲了“变与不变”,甘总讲的是不确定春天什么时候来,我们也不是有关部门,这时候只有寻找好的资产,做好投后。尤其是退出不确定的情况下,这是大家的必然选择。最后一位有请老大哥,也是投行老兵,涉足了多个行业,经历了多个周期,请张向阳总全面地讲讲你这么多年的感受。


张向阳:我以前做过银行,后来做过证券,2008年开始做投资。确实现在行业遇到了低谷,怎么看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行业会遇到的低潮期,因为每个行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低潮期和高潮期。前十年大家享受了高潮,有很多企业上市,一年大概有400、500家,大家日子都过得很好。现在随着环境变化,进入了低潮期,这是很正常的行业变化,不需要反应那么激烈,要以平常心来适应这种变化,这很重要。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迎来了新的时代,一个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原来挣的钱里有企业增长溢价的钱,还有一部分流动性溢价的钱,而且流动性溢价挣到钱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以后在新的时代,流动性溢价带来的收益比重肯定会降低,因为很多小公司不可能上市,即便上市估值也会很低,不会带来很多回报。只有投到高成长性的公司里,才可能给你带来好的回报,这是新的时代,会回归到风险投资的本源。


本源就需要你有能力,能发现这些高成长性公司。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淘汰的机制,这比较残酷,确实也是没有办法的,每个行业都这样内卷。怎么评价这种能力,我们看很多企业会去评价别人,你这个公司有什么亮点、核心竞争力。但反过来拿这些指标对照我们公司自己评价一下,我们是什么情况?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你怎么样才能够过了这个冬天,而且现在是不是冬天?


我个人认为现在是深秋、初冬的阶段,可能还有更长的、更困难的时候在后面。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因为目前很多企业的估值还是很高,为什么这么高?在美国很多科技企业上市后实际控制人的股份是很少的,为什么?就一轮轮融资被稀释,而我们很多上市公司实控人的持股比例占50%、60%、80%都有,这只是一个因素来说明估值高。其实估值高在现在的环境里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我觉得现在市场没有那么冷,还是很热的。


我们去年募集到位资金有几十亿,情况都是比较正常,投资在做,只是放慢了速度,因为我们的投资要求、投资逻辑比原来标准更高了,真的要回归到能发现好项目的能力,不要一味投一些能够上市,但增长并没有很快的项目,只要能上市我就能挣钱这个逻辑以后不太适用,不太可能有挣到大钱的机会。


现在这个阶段提升自己很重要了,把自己的短板补上,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更好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


许小林:最后每位一句话总结,我们讲了很多困难,也讲了困难时期的应对策略,最后给在场的各位同仁一点建议,应对当下时下的困难。


冯戟:更勤奋,大环境确实不太好,想挣超额收益很难,但至少要比同行更加勤奋,更加努力些。


冯卫东:深刻的变化隐藏在这次的波动中,所以比勤奋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求变。


甘剑平:最近港股恒生指数有个“小阳春”,希望这是未来资本市场回暖的前端,希望春天很快就来。


许小林:我在后面补一句,投资有风险。


甘剑平:入市需谨慎。


张向阳:现在大家都不想下牌桌,肯定还是看好这个行业,中国现在到转折期,要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一定离不开股权投资,这点大家都认可,要不这么多人坐在这儿干嘛,不然我们就不要去做投资了。当下我们第一要坚定信心,第二是迎接变化,第三把自己的事做好。


季薇:坚守适变,只要我们坚持在牌桌上,这个行业就还在。但过程中我们要锻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注做好找到好资产、培养好资产这件最重要的事。


许小林:回应了昨天杨晓磊总讲的中国还是需要风险投资人。


段兰春:第一,不断提升,不断自我完善;第二,在已经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基础上,不断实现优势闭环,为所有投资人、被投企业、合作伙伴及团队创造共赢的闭环。


许小林:谢谢六位嘉宾,大家对当前形势的困难都分析了很多,也给了各个机构的应变策略,包括出海,跟产业走得更近,更注重分红,以及拥抱好的资产,不下牌桌,这些都是见仁见智,希望引起共同思考,共同捍卫行业。


用老套话总结一下,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现在与其在关上的门边哭泣和抱怨,还不如努力求变,寻找那扇窗,也许窗会比门大,谢谢各位的坚持,也感谢台上六位嘉宾的精彩发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整理:投中网,对话嘉宾:许小林(华盖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段兰春(凯辉基金管理合伙人)、冯戟(尚颀资本执行事务合伙人)、冯卫东(天图投资创始合伙人&CEO)、甘剑平(渶策资本创始合伙人)、季薇(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张向阳(海通开元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