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原文标题:《做7年假账骗过华尔街,印度这个产业为什么深刻影响美国?》,头图来自:《三傻大脑宝莱坞》剧照


谁能凭一己之力把印度股市打趴下?这不好说。


但还真有印度本国的人做到过。这个人叫拉马林加·拉贾。


简单说下这个故事。


拉马林加·拉贾在1987年办了一家公司,叫萨蒂扬,主要做软件外包,并且于2001年在纽约上市。


为了大富大贵,拉贾就想到了一招:做假账。


他把公司业绩做得很漂亮,其中2007到2008财年,销售额做到了21亿美元,利润4.2755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高达48%和35.5%。但实际上,财务数据中有94%都是捏造的!


可这样疯狂的造假却在很长时间里根本没有被发现。在纽约交易所,萨蒂扬的股价还是蹭蹭蹭地涨。


直到金融海啸席卷而来,造假行为彻底败露:公司股价在一天里暴跌了将近80%,市值从70亿美元缩水到5.5亿美元。因为是印度公司,连印度股市都重挫了7.3%。


在纽约上市六七年,为什么就是没有人发现他造假呢?


这就要说到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


因为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实在太强了,让美国人认为,任何看起来不可能的业绩,也会成为可能。


一、半个世纪前开始的产业


说起来,印度的软件业能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离不开一个人的贡献。


他就是被称为印度“软件之父”的F.C. Kohli,同时也是印度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塔塔咨询服务(TCS)的创始人。


1968年,Kohli以塔塔电气公司(Tata Electric Companies)总经理的身份被集团委派经营初创的塔塔咨询服务(TCS)



Kohli也不负众望,靠着给银行和企业做软件外包逐渐站稳脚跟,随后又将业务拓展到了海外市场。


1974年,塔塔咨询服务通过软件外包业务,逐渐在英美等国家声名鹊起,订单多到忙不完。


分身乏术的Kohli于是开始将大量的海外软件外包订单转回国内,交给各类中小企业完成,自己做起了软件“包工头”。


由于外包项目多到现有的企业都忙不完,Kohli便在印度各大城市建立了十多个软件培训中心,对大量的招募软件人才进行培训。


学习者在Kohli开办的培训机构不仅可以学到最先进的软件开发知识,更能在培训结束后立即上岗就业,堪称印度软件业的“黄埔军校”。


此时,全球各个国家尚未意识到信息产业的巨大价值,还将制造业作为发展重心,客观上也给印度发展外向型的软件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也是因为Kohli的呼吁和推动,印度政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决定发展软件行业,对这个行业不仅不收取任何税款,而且在银行贷款方面给予优先权,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那些从Kohli开办的培训机构走出来的学员,后来均成为印度软件业的创业者和技术高管,带来了数百万名从业者,并为印度服务业提供了每年超过1750亿美元的产值。


2002年,由于Kohli的巨大贡献,他被授予印度第三级的平民荣誉:莲花装勋章(Padma Bhushan)


2020年,在96岁的F.C. Kohli去世后,印度官方和民间表示了深切哀悼,称其为“印度IT之父”。


Kohli去世后,印度总理莫迪特地发推文悼念
Kohli去世后,印度总理莫迪特地发推文悼念


二、印度的软件业“奇迹”


印度有个现象非常有意思,一方面印度是全世界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女性的文盲率超过30%,男性的文盲率则为20%;另一方面,印度又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基地,大约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5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全世界72%的文盲人口集中在1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文盲总人口达5.57亿,其中印度的文盲人口数量居首位。


另一组数据是,过去三十多年,印度的软件业创造的价值超过1900亿美元,已经成为印度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目前,世界主要的软件公司都在印度设有规模庞大的分公司。


联合国曾公布世界文盲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1985-1994年和2005-2011年对比 单位:百万)
联合国曾公布世界文盲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1985-1994年和2005-2011年对比 单位:百万)


这不免让人好奇,印度为何一边文盲率如此之高,一边却又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外包国度呢?


客观上分析,印度软件业的快速崛起与其自身的语言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英语系国家,虽然国内有179种语言,但只有英语和印地语才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而英语又是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其行政和司法系统皆以英语为官方语言。


说起来,这要拜印度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所“赐”。身为当年英国殖民地的重要国家,印度人在英国人统治时期,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被迫将英语作为官方用语。


为了生活,大量的印度人不得不放弃传统语言,改用英语。


英语在印度的使用和发展长达两百多年,早就在印度人的语言环境中打上了深刻的本土文化烙印,也由此贡献了国际上独特的“印式英语”。


印度在二战后取得了独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府,在社会上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去英国化”运动,还试图通过宪法来保障印地语的地位。


1949年,印度政府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印地语”(地位类似于中国的普通话)作为全国的共同使用的官方语言,并立下了15年的过渡期。


谁知等到了1965年,在宪法规定的印地语正式推广之时,印度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示威活动,甚至还有抗议者以自焚来表达不满。


这是由于印度特定的地理环境,北方和南方使用英语的习惯差异极大,北方的英语使用率不到10%,而南方则超过了90%。


南方的泰米尔纳德邦只愿意选择英语和本民族的泰米尔语作为通用语言,极度排斥印地语,甚至表示如果政府要将印地语作为官方语言普及,自己就要搞自治。


此言一出,得到了其他南部各邦的积极响应,最终迫使当时的印度政府宣布不再强制普及印地语,依然保留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合法地位。


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官方语言都无法普及,可见当年的殖民统治和各地的传统文化对印度的影响有多深远。


这使得今天的印度超过40%的学校采用英语教学,大学则是100%采用英语教学与考试,几乎所有的重要考试和官方文件全部使用英语。


因此,作为以英语为编程语言的软件行业,印度有着天然的语言优势。


三、还有一批理工人才


另一方面,软件行业是个知识高度密集的领域,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育才是推动印度软件外包行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而这一切归功于印度早年模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多所世界级的理工大学。


在印度人心中,最有名也最难考的大学当属印度理工学院。


没错,这就是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皇家理工学院”的原型。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皇家理工学院”的原型正是印度理工学院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皇家理工学院”的原型正是印度理工学院


成立于1951年的印度理工学院是一所在世界享有盛誉,但也是录取率极低的大学,甚至比全球很多著名高校还要难考。


网上曾有个段子,说的是有个美国人很佩服一位印度同学居然能考上麻省理工学院,可这个印度同学却遗憾地表示,自己是由于没能考上印度理工学院才来的麻省理工学院。


因为每年印度理工学院招生人数大约是8000多人,但印度国内算上应届、复读等考生,报考人数超过60万,录取率还不到2%。


这是什么概念呢?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那年也被称为高考录取率最低的一届。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实际录取为27万,录取率约4.8%。


难怪印度人自己都说:一流的学生进理工学院,二流的学生才出国念美国名校。


印度理工毕业的学生根本不愁就业,每年到了毕业季,会有数不清的海外及本地大公司来学校内招。


可以说,印度理工学院的文凭,几乎就是一张普通印度人走向人生巅峰的入场券。


如今,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等印度高校均已跻身QS世界大学500强排名,在亚洲更是排名最前列的理工科大学。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印度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让印度的大学得以与英美等著名高校教学保持同步,课件更是可以“无缝衔接”,拿来就能直接用。


正因为印度的教育技术与语言体系与欧美国家几乎同步,在软件开发项目最看重的全球CMM认证的公司中,75%是印度公司;全球通过ISO-9000认证的软件公司也是印度最多。


四、印度“硅谷”


大量的跨国企业愿意选择印度作为软件外包公司,不仅是因为印度的软件公司拥有现代化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足以处理大的软件项目,关键还是员工工资相对便宜。


在印度,一名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大约是555000卢比(大约47402元人民币),其中安卓开发者的平均年薪大约是420997卢比(大约35957元人民币),苹果开发者的平均年薪大约是459735卢比(大约39265元人民币)


哪怕目前最火热的AI人工智能工程师,平均年薪也不超过750000卢比(大约64057元人民币)



而在中国,普通的安卓工程师的年薪都超过了20万元人民币,差不多是印度同行的5倍。


可换到美国,一名软件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10万美元(大约63万元人民币),即使刚刚入门的软件工程师也能拿到最少6万美元(大约38万元人民币)


全球软件工程师的平均薪酬对比图
全球软件工程师的平均薪酬对比图


对比之后,可想而知为何印度软件人才挤破头也要去美国了。


印度的人力如此便宜,使得软件外包价格在全世界都具有优势,其贴心的服务更是深得客户青睐。


因为时区的差异最终可以降低项目的成本以及总交付时间,印度软件外包公司在为全世界客户提供7*24小时技术支持的同时,还能根据客户所在国家的时区调整工作和作息时间。


在印度的班加罗尔、钦奈,以及德里、孟买更是汇集了大量的软件开发公司,形成了软件开发的聚集效应。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班加罗尔一跃成为印度最主要的软件外包产业基地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班加罗尔一跃成为印度最主要的软件外包产业基地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不过,和中国不同,印度软件信息行业的顶级人才,他们更喜欢美国。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生于印度海德拉巴。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是印度金奈人。


这又是另外一个悲伤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