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陶辉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的股市,关键词是“破发”。
2021年12月15日,百济神州在科创板二次上市,虽然是高瓴重仓的创新药龙头,虽然有绿鞋机制护航,首日还是暴跌16%,顺便带崩了整个生物医药板块。
12月14日,顺丰控股旗下的顺丰同城在港股上市,首日暴跌9.2%,次日又暴跌6.7%。
12月10日,A股、港股两地上市的4只医药新股出现了三只破发、一只收平的“盛况”。其中,迪哲医药跌22%,北海康成跌27%,凯莱英跌4.64%,只有中药连锁固生堂以0%的涨跌幅收平。
2021年10月、11月份,A股港股曾出现一波罕见的破发潮。10月底,A股出现前所未有的连续7个交易日均有新股在上市首日即破发的现象。11月初,港股又出现了7只新股有6只破发的情况。这些破发的公司遍及大消费、SaaSd、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各个主要赛道。进入12月之后,本以为新股市场已经回暖,没想到又是当头一盆冷水浇下。
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来了:密集的破发,是不是意味着这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了?在一级市场估值水平仍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二级市场的不买单是否会造成新一轮的估值倒挂?这并非危言耸听,在这一批破发公司中不乏一级市场的明星公司,部分投资机构已经在浮亏。
明星股东云集仍破发,一天亏一个亿
生物医药,成了这一轮破发潮的重灾区。
最近的几只生物医药新股,只有名不见经传的中药连锁固生堂在上市首日以0%的涨跌幅收平。其余的几家,迪哲医药跌22%,北海康成跌27%,凯莱英跌4.64%,百济神州跌16%,这些破发股都来头很大,都是备受投资机构、产业资本追捧的明星公司。
迪哲医药的背景非常特殊,其研发团队整建制来自原阿斯利康的中国研发中心。阿斯利康和中国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并列其第一大股东。
自11月17日新点软件上市首日破发以来,随后A股的20余只新股未再出现首日破发情况,打新赚钱效应逐渐回归。直到此次迪哲医药首日破发,新股破发阴影再次降临科创板。
紧接着,被称作中国创新药“一哥”的百济神州,又让科创板的破发名单“喜加一”。
在港股,这次破发的北海康成,其第二大股东是著名的“药茅”药明康德,持有其9.51%的股份。它的第一大股东是著名的美国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RA Capital。港股有基石投资人机制,北海康成的新股非常抢手,锁定了包括药明康德旗下产业基金在内的7个基石投资者,它们合计认购了价值6000万美元的股份,占公开发售股份总数的七成,基本没有留太多筹码给散户。
凯莱英更是不用多说,在A股市值超千亿的CDMO龙头,而且它此次H股发行相比A股股价折价超过30%。
但种种光环加持之下,它们还是破发了。北海康成的基石投资者一天就亏损了1.26亿港元。中了百济神州的新股的投资者,每签要亏近2万人民币。
自2018年以来持续火热的创新药赛道,可以说是遭遇了当头一棒。破发的几家公司,做CRO的凯莱英是创新药的“铲子股”,其余几家都是正儿八经的创新药研发公司。迪哲医药专攻小分子创新药,北海康成则专注于罕见病。迪哲医药目前尚无产品上市,有两款产品已进入二期临床。北海康成已有三款产品上市,但核心产品CAN008仍处于临床阶段。百济神州更不用多说,拥有11款自主研发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或商业化阶段,已有3款产品获批上市。
目前而言,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都非常烧钱。迪哲医药自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分别亏损1.7亿元、4.5亿元、5.9亿元、3.0亿元,三年半共亏损了约15亿元。北海康成的情况也类似,从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分别亏损了2.18亿元、8.46亿元、3.44亿元,两年半累计亏损约14亿元。百济神州更是大手笔,仅2021年上半年就亏掉了25亿元,最近三年半累计亏损达255亿元之多。
对医药新股的密集破发,一位投资人评论道,近年国内资本投入到医药板块实在太疯狂,但是大部分公司做的都是me too, 同质化严重,原创性明显不足,“这些公司将来能有多少上市? 又有多少能够做出好药,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80%独角兽已破发,估值倒挂蔓延至硬科技
但这话并非完全针对迪哲医药、北海康成或百济神州。实际上,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破发在二级市场早已成了趋势,绝非仅仅局限于生物医药。梳理时间线,这轮破发潮最初在2021年上半年发轫于互联网、消费,在下半年逐渐蔓延至半导体、生物医药等赛道,地域上则从美股、港股蔓延至A股。
就在不久前,在港股二次上市的微博首日即大跌7.18%,目前破发幅度已扩大至11%。2021年12月2日上市的网易云音乐也是首日破发,目前破发幅度10.7%。茶饮赛道的明星企业奈雪的茶,6月份在港股IPO时发行价高达19.8港元,但目前股价仅为8.8港元,总市值缩水至150亿港元。2021年港股最大的科技公司IPO快手,目前也已破发25%
据统计,2021年以来港股IPO首日破发率达40%,上市以来的破发率更是高达70%,其中不乏明星公司,不断上演“大热必死”。
更大面积、幅度更惨烈的破发发生在美股。“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上市以来股价较发行价已经下跌超60%,涂鸦智能破发70%,水滴破发80%,掌门教育破发90%,滴滴破发50%。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上市的“独角兽”企业80%都已破发。
不断上演的破发,也开始挑动一级市场投资人的神经。历史上,一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之间既有联动也有错位,而每次错位几乎都是一地鸡毛。
当下的一二级市场,似乎又一次站到了错位的边缘。2021年的部分新股的确已经出现了估值倒挂的现象,其中互联网独角兽是重灾区,一大批独角兽的股价都低于上市前融资的价格。例如每日优鲜,按目前4.63美元的股价,包括腾讯在内的E轮投资者全部处于浮亏过半的状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物医药、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就是安全的。以北海康成为例,这家创新药研发公司在2020年10月的E轮融资中估值已达5.4亿美元。也就是说,北海康成的IPO定价基本上与E轮融资的价格齐平。经过12月10日的大跌之后,北海康成市值不到38亿港元,E轮投资者已浮亏超20%。
投资人:先等等看重要公司的IPO表现
不过,现在说一级市场已经进入调整期似乎也为时过早。投中网询问的绝大多数投资人,均表示还看不到估值下调的迹象。
2021年一级市场资金供给历史性的充足。与2020年的募资难不同,2021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募资大年。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总规模同比增长了50%,新募基金数量同比上升87.2%。强劲的募资推动了空前活跃的投资,2021年前三季度总投资额超过1万亿,投资案例数和总投资金额同比涨幅均超过70%。
就像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所说的,一切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这些数字直观的解释了一级市场的估值居高不下的原因。大量资金流向一级市场,大大推高了资产价格,导致目前的情况是无论中期或后期项目都显得太贵。有人形容当下的局面是“滞胀”:公司没什么实质性变化,但估值一直在涨。
另一个原因是二级市场的结构性牛市。尤其是半导体赛道,内卷依然严重。虽然部分明星公司股价有所回落,例如寒武纪的股价相对高点已经腰斩,但整个市场的气氛依然热烈。
一位投资人告诉投中网,他不久前看的一个项目,创始人上来就对标思瑞浦,对估值的心理预期非常高。思瑞浦是一家华为投资的信号链模拟芯片龙头,2021年8月上市以来,股价已经涨了7倍多,市值接近700亿元。
但热闹之下,亦有投资人表示在调整策略,比较明显的可能是大消费。一位知名母基金合伙人表示,从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整个股权投资市场非常热,但到8月份之后出现了明显往下走的趋势,特别突出的是消费品牌,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估值状态有非常大的变化。作为应对策略,这家母基金的做法是收缩文娱、消费等吃喝玩乐板块等等配置,医疗赛道的布局基本保持原样,在2B领域则会进行较大比例的加强,投的更有倾向性一些。
下半年以来,完美日记、奈雪的茶、泡泡玛特等消费独角兽的股价与高点相比已经分别跌去了80%、50%、60%,海底捞、九毛九等餐饮龙头也跌跌不休,无疑给上半年VC/PE争夺拉面馆、烤串店的盛况浇了一盆冷水。
在硬科技领域,也有投资人表示考虑收缩投资。一位投资人向投中网表示,他非常关注商汤、云从、旷视等重要公司上市后的表现,因为现在一级市场上估值已经普遍过于高了,需要二级市场的验证,“在此之前,我们会放慢或者暂缓投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陶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