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VR体验,哭惨了!

见惯了硬核的VR游戏,这么感性的它,你见过吗?

韩国大型VR纪录片,让病逝的女儿和母亲“重逢”。

历时8个月,耗资7亿韩元,仅预告片播放量就高达2400W。



▲片名:《遇见你》

在全球引发热议的催泪炸弹:

是打着亲情名号的哗众取宠,还是科技服务于人性的实验?

别急着回答,一起看完节目,再做评价。



 

耗资7亿只为一场10分钟的重逢 节目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很残酷的话题:

如果和在天国的亲人见面,你会说什么?     

抱着这样的疑问,技术团队开始了艰难的复活之路。

三年前,年仅7岁的娜妍因病去世,要将一个不在人世的孩子复原,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实布景(上)VR画面(下)

制作组大量搜集她生前的照片、影像。





通过3D建模,以及同龄孩子的体型数据,初步还原人物外形。

 

AI语音合成技术,提取她的生前影像音频,复原声音。



▲娜妍生前过生日的画面 

最后由演员表演她的惯性肢体动作。

动作捕捉技术,抓取三维坐标数据。



数据被计算机识别后,便可以完整复原娜妍的动态影像。



▲这是娜妍喝完妈妈牌海带汤后必做的动作:竖大拇指

母女见面的场景,安排在她最爱去的公园。

制作组在虚幻引擎中加入了控制风扇的编程,营造出微风拂动的户外体感。



▲VR画面(上)现实布景(下)

 为了让母亲在触摸女儿时,可以感受到正常人的温度。

还搭配了温度传感器和VR手套。



▲VR画面(上)现实布景(下) 耗时8个月的搭建,小娜妍真的出现了。

从木箱后,蹦蹦跳跳地跑到妈妈面前,脆生生地喊着:“妈妈,妈妈。”

▲VR画面

和妈妈坐在长椅上庆祝7岁生日。

她喝到了最爱的妈妈牌海带汤,一如既往地竖起大拇指。

临走前未完成的小心愿,终于补上啦。



▲VR画面(上)现实布景(下)

最后,小娜妍说:

“爸爸不要抽烟啦,妈妈也不要再为了娜妍哭了。”

一边嘱托着,一边化身白色蝴蝶,飞向远方。









“虽然是假的,但是能以这样的方式好好地说声再见,我很满足。”

其实妈妈心里很清楚,眼前的人并不是真的。







但,死别是一场无法提前彩排的告别,以至于第一次登场的人们,茫然失措。

能借此重新告别,不留遗憾,便是VR给予在世的人最大的安慰。

如今,一家人正在以积极的面貌,努力生活。

▲节目精选片段,转自B站@no1hopes

 

 

技术再更新‍‍‍‍‍‍‍‍‍‍‍‍‍‍‍‍‍‍‍‍‍‍‍‍‍‍‍‍‍‍‍‍‍‍‍‍‍‍‍‍‍‍‍‍‍‍‍‍‍‍‍‍‍‍‍‍‍‍‍‍‍‍‍‍‍‍‍‍‍‍‍‍‍‍挑战和虚拟人物亲密接触

第一期的播出,获得全球关注,大大出乎制作组预料。

但节目并没有急着续播,而是时隔一年,精心筹备后回归。

引进了更先进的技术,挑战VR中最难的互动环节和亲密动作。

故事委托人是51岁的金正秀,四年前,相爱18年的妻子因病去世。



当节目组联系到金正秀后,孩子们对回忆母亲十分抗拒。

但金正秀还是坚决地答应了这一次邀请。因为,他做梦都想见见曾经健康的妻子。

 

这一次,以爱人的浪漫约会为主题。

牵手、拥抱自然不能少,但普通的亲密接触,在这场特殊的见面中,成了最头疼的难题。



启用voice conversation(声音转换技术),提炼妻子仅存的一段1分钟音频,和配音演员的念白结合。

完成一段更接近妻子声音的对话,弥补第一期声音机械化的遗憾。



二人见面的场所安排在居住了10年的老房子里。

场景搭建比上一次更为考究,大到家具,小到相框的摆放位置全部尽可能还原曾经的生活场景。

连观察室的大女儿都说,和小时候的家一模一样。



结合VR游戏装置,技术团队在虚拟人物上添加了更多关键点。

最终,两个人在老房子里,相拥、慢舞,仿佛回到新婚时的甜蜜。



▲两人隔着VR舞稻 看到“妻子”从阳台走出来,金正秀哽咽地说出第一句话:

“现在不痛了吧?”



▲二人在VR中见面,丈夫触摸妻子脸庞 节目开始前,一直说不想再见妈妈的儿子,笑着笑着留下了眼泪。

孩子们抗拒回忆的,不过是那个拖着病体的妈妈罢了。

 

还去了热恋时约会的公园。

坐在长椅上,丈夫向妻子保证:

“你在那里好好地生活,我好好的,孩子们也会开心长大。”

 

最后妻子要走了,丈夫艰涩地挽留:

“别走,就这样再待一会儿......”

短短十分钟,却妄图抵过后半生的孤独时光。



留不住什么,亦不会有复活的可能。

只是这一次,整装相见,又见你明媚笑脸,真好。



▲一家人在VR中留下合影

还原事故现场VR推动法律完善 创造了一期期煽情的收视高潮后,节目组开始思考更深的VR意义。

如果大众不只是在报纸、手机上快速浏览新闻,

而是通过VR直接走进新闻当事人的事故环境,是否会产生更多的感同身受?



24岁的大一学生金永均,在短暂的假期工作中不幸离世。

工作环境的恶劣,人员分配的不合理,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但多年来,母亲向公司,向政府,始终讨不到一个说法。

 

尽管新闻屡见报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事故背后暴露的社会问题。

“全球每年有190W人,因为工作环境恶劣而失去生命。”这就是现实。

因此,节目以此为案例,重现永均的工作场景。



▲VR画面 在昏暗的发电厂中,狭窄的走廊两侧,是排列的检查窗。

检视窗内,一条运煤的传送带正以5m/s的速度快速通过。

而工作者只能通过点亮闪光灯或手机灯来进行检查。



▲VR画面

场景搭建完成后,节目组邀请了12位,年龄20至50多岁的市民。

让他们戴上VR,重走永均的工作路线。

通过分享人物的空间体验,让大众直观感受到恶劣的企业行为。



▲不少市民被漆黑的环境吓到

走你走过的路,方知你艰苦。

这一项危险的工作,既没有遵循两人一组的原则,也没有考虑新人缺乏经验。

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通过节目的刺激,公司受到了惩罚,相应的法律也有效推动。

很讽刺的是,以年轻生命逝去的代价,来推动制度的完善,那么需要多少这样的牺牲?

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场所,本就是企业的职责。



▲市民在体验后陷入沉思 将人民劳动权利和尖端技术结合,为社会带来深刻反省,是节目创作中难得的视角。

该节目也一举荣获意大利Prix Italia提名(一项始于1984年的广播内容领域的国际奖项,在各类国际奖项拥有最悠久的历史)。



随着热度节节攀升,节目立意的争议层出不穷。

有人认为,这是悲伤的二次消费,这是在给活人揭伤疤;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反向的鼓励,间接导致更多人被智能技术支配。

而委托人在事件中的情感需求,被大众主观思维下的一言一语逐渐吞没。



未知他人苦,不轻言他人决定的对误。

眼睁睁看着爱人离世,极端思念的情绪控制大脑,没有人会放弃再一次留住亲人的机会。

观众作为旁观者,和当事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

我们看的是未来,他们念的是过去。

能认真地和故人道别,妥帖地收藏这份思念,便是VR技术服务于人性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