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看100年前的vlog吗?

大宅门前,打千作揖的大户人家;

市井街头,京片子横飞的普通百姓。

你没有看错,这就是100年前,有声有色的中国。



最近,这一则则霸屏各大官媒的视频,皆出自一人手:UP主-大谷。

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百年前的黑白影像。

▲大谷作品:AI上色,手工修复后的老照片

前有大师深居故宫修文物,今有大谷痴迷“复活”老影片。要问这事值不值,一句话:

握的虽是两家手艺,守的却是一门历史。

有了现代技术,历史也可以代代新。



12小时“复活”李大钊

以前的影片修复,靠的是纯手工。

一部1小时以上的影片,需要十几位修复师连续工作20几天。但也仅限于让画面看起来干净些。

新的智能技术,短则几小时就能完成修复。比如大谷修复的“李大钊1924年莫斯科演讲“。



第一步是提高影片流畅度,即补帧。

每秒24帧,是现代影片的最低标准,但老影片是低于这个数字的,大多在10帧以下。

所以看上世纪的片子,会有卡顿、晃影的感觉。

▲30帧vs60帧

 

大谷用软件DAIN完成了补帧的工作。

其工作原理是在原有的帧与帧之间,添加画面,衔接人物动作。

帧数提高到60FPS后,影片中的李大钊先生,头颅高昂,双手挥动,一气呵成。

 

其次是扩分辨率,该影片修复后的分辨率为4K。

这一步使用的是ESGRAN工具,细节把控绝佳。

原片中,观众的脸部模糊不清。超分辨重建后,五官清晰,轮廓饱满,哪怕是最远的观众,也一清二楚。



最后是上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用到的GPEN软件,是国人打造的新晋开源项目。

其效果明显优于最先进的“严重损坏的人脸图像复原方法”。

▲以“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合照”为例,效果显著 大谷先用GPEN,将模糊的脸部变为高清,并上色。

再根据史料做手绘精修,最后用AI还原皮肤质感。

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时代人物,在人工智能技术下,“复活”了。

 尽管现在的AI技术还比较初级,并不能完全做到准确,例如颜色与史料有偏差。

但相比于黑白影像,修复后的彩色影片更接近现代需求。

年轻人也更愿意通过这样的视频,了解历史。

▲大谷作品:AI修复老照片

再现100年前的彩色中国

 要问大谷何以把修复技术玩得这么溜,还得说回他最早的作品「上色北平」。



作为一个身居纽约的地道北京人,大谷最怀念的,还是从小在北京的生活。

他想,既然会技术,不如修复个百年前的老北京来看看?

于是,这便成了他修复老影片的开始。

▲90年前的首都街头

红瓦灰墙的皇城根下,毛驴,轮车,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那位大爷,说你呢,张望啥呢?遛弯还是逛早市呢?



小毛孩,哦不,按辈分该喊太姥爷?

这饭得多想香呐,才能埋着脸扒着碗舔。



再往路边瞅瞅,盲人乐队正表演。

这一位位算得上是“19世纪前页的老艺术家”。

京韵大鼓和三弦,声一响,嗬,最正宗的中国味儿。



镜头一转到剃头摊。

以前的剃头摊可不时兴“办卡”,嘴皮子上下一碰,剃的是一出相声。



“你家几口人呐?”

“怎么那么些人呐,一天挣二毛钱够挑费不?”

“好好给我剃呐,剃好了多给钱呐嘿”

完事儿刀片一抹,抹布一擦。

“剃挺好!”。



有人说,这段历史昏黄又遥远。

可当我们为它抹上色彩,一切都热气腾腾,仿佛发生在身边。

老舍在书中写的: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

 

有了“上色北京”的成功经验,大谷开始尝试打捞更多影片资料。

梅兰芳先生1930年赴美演出的昆曲《刺虎》。



唱腔委婉,身姿柔美,眼波流转,一颦一笑,芳华绝代。

人工智能技术修复下,后代们无需凭借想象力为它上色。

 视频中的女性,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落落大方地介绍民初流行的女性服饰。

这口才,这自信,搁现在就是百万级时尚大V。



没错,这就是1929年的老上海私人时装秀。

彼时的上海女性们,已经有了超前的审美,和宣传概念。



而曾几何时,华丽的服饰一度被掩埋在黑白之下。

没了色彩,再精致的画面也只剩轮廓。

浓墨重彩,正如中国人骨子里不服输的本色。

听过那么多百年前中国的描述,这一次,最鲜活。

▲修复后60年前的首都

 

人民日报强强联手AI对话革命先烈 大谷的一系列视频,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大谷收到了人民日报的合作邀请:

动态还原烈士容貌。



短片《百年风华》中: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站着死以求光明磊落”的陈延年等等,共十位中国烈士人物。

几十年来在教科书上一贯严肃的他们,这次竟然都笑了。

 要问为什么笑了?因为他们看到了今天的中国!

手绘修复、上色,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黑白照变成展笑颜的动态图。



许多人质疑,强行加表情不就变成虚构人物了吗?

不然,这些年轻的生命,也曾和我们一样热血,不应该以一张黑白肃穆的照片长存于后世。



历史于现代最好的结局,便是:

我于此,身居盛世,你于彼,化作尘土。而我,终见你笑颜。



大谷在采访中也多次表达:

“在纷繁的当下,抽五分钟去看一段古早的影像,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是一段70年前,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珍贵画面。



稚嫩的脸庞,说着最豪情的话语:

“到朝鲜去,消灭美国侵略者。”

 哐啷着离去的绿皮火车,载不上那么多的送别情。

鲜艳的国旗,是黑压压人头里唯一的一抹红。



你们看,这才是最真实的中国抗战史。

比《长津湖》里的故事,更热血,也更残酷。

  正如歌词里唱的: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

彩色影像给了我们缤纷的世界,黑白影像给了我们真实的历史。

智能技术,修复的不只是影片,更是对新一代历史认知缺失的弥补。



图片均来源B站:

@大谷的游戏创作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