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电视台的“小莉帮忙”又火了。继安阳“狗咬人”事件后,这家民生节目再次登上热搜。

据报道,一个女孩找到“小莉帮忙”栏目组,称自己和男友恋爱一个月后怀孕,男孩只给了一句消息“咱俩以后不见面了,孩子我也不要了”,就消失不见了。女孩和电视台主持人小莉找到男孩家中交涉,男孩的母亲发出了三问:

“你俩真的有感情吗?你感觉到他的态度吗?你觉得他会给你结婚吗?结婚都是自愿的。”



|《小莉帮忙》节目中的“灵魂三问”


在微博上,人们忽略了最后一句“结婚都是自愿的”,把前面三个问句简化,成了这样的“灵魂三问:

“有感情吗?感觉到了吗?可能会结婚吗?”

一个“蛮不讲理”的、“可恶”的未来“婆婆”形象就溢出屏幕了。而实际上,这个节目的最后,经过电视台主持人的劝说,男孩的母亲答应好好协商解决。节目没有告诉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大概率是赔一点钱?

这当然是一个心酸的故事。女孩在节目中说,自己母亲“不在了”,父亲在农村一个人不容易,也没什么钱,所以她并没有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他,而是选择自己独自去寻找公道。

电视台节目对女孩的形象做了处理,既保护了她的隐私,也把她的问题和困惑呈现了出来,把本来该属于两个人的感情私事,变成一个公共事件。经过处理的女孩的声音,显得凄厉而咄咄逼人,这显示出她正在遭受的苦难。

节目播出后,到中午,“小莉帮忙”这条微博下面,就已经有了超过一万条评论。

大家的意见还是非常一致的:这个男的是“渣男”无疑,节目中他一直没有露面,让自己的母亲来应对整个麻烦。不负责任的情感,不负责任的性,出了问题也不愿意解决,对这样一个“渣男”,除了远离你还能做什么?



全国人民一起骂这个渣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道德主义的声音,呼唤女孩们要“洁身自好”。这个节目的立场,大概也是如此,在最后也加了一段道德主义的尾巴。事情就到此结束了。



这个女孩的遭遇当然是让人同情的,但是,那个男孩母亲的声音,虽然有点残酷,反而是理性的,“结婚都是自愿的”。非常奇怪的是,人们都沉浸在对这个女性的评头论足之中,没有人注意她在说什么。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把个人的隐私呈现给网络,呈现给公众和舆论,诉诸道德批判,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这称作中国式的“爱情审判”。

当然,这一事件中,这个女孩可能没有这样清晰的判断,她只是相信电视台可以帮自己的忙,找到那个“渣男”,逼迫他现身。过去人们吵架,喜欢到胡同里和街上,“让大家评评理”,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感谢网络的发达,似乎可以让全国人民来评理。在无意间,她也融入了当下互联网文化的新潮流。

过去一两年,越来越多的“个人情感纠纷”被呈现给公众。既有吴亦凡这种犯罪行为,也有很多纯属看热闹的范畴,但究其实,只不过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些谈资----讨论别人的情感并作出评判,不需要知识和专业性,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最终助长了一种“吃瓜文化”。

没有谁能够从网友的建议中获得通往幸福的道路。“吃瓜文化”除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之外,最重要的是逐渐形成了一种道德主义的批判风气。人们仅凭一段文字、一段视频,就可以轻易对他人做出道德评判,而没有耐心设身处地为当事人考虑,也无法体会别人的苦难。

就这一期“小莉帮忙”而言,那被简化并且形成了传播效应的“灵魂三问”,多少有点标题党的嫌疑。如果你认真看完那个母亲的回答,得到的印象可能就完全不同。

如果互联网真的有记忆,那么我们回顾一下,几乎每一次轰动网络的“爱情审判”,最终都会以这种“段子”和“梗”的形式收场,以悲情开始,以笑料收场。

其实对“吃瓜群众”来说,很多人也并不真的在乎此事如何解决,也并不真的关心那个女孩的命运(评论中,相当多的网友也都用“傻”来形容她),他们只是利用短暂的几十秒时间,来表达一下自己对渣男傻女的看法而已,多少也抒发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的块垒。

这正是“爱情审判”的可怕之处。越来越多的人向公众呈现出隐私,呼吁“评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种高涨的、不宽容的网络道德主义。

如果每个人贡献一点吐沫,足以压倒哪怕是再坚强的灵魂,更不用说很多人还会投入到网络人肉和骚扰中。在这样的“审判文化”中,没有谁会是胜利者。

作者:张丰,专栏作家。日本大东文化访问学者(2019)。曾创公号“中产生活观察”。